我为什么建议最好的老师不进高中?

苏州中学招聘老师,满屏清北硕博士,王炸级操作引发网友争论。

有人认为:这是抢了师范生的饭碗,名校硕博士未必能成为名师。

反对者认为:应试教育杀出来的王者,能刷题,也可以搞竞赛啊。

是啊,他们刷题一级棒,也仅仅是刷题。中国孩子在国内国际各项奥赛上砍瓜切菜,但出了多少人才?

刷到金牌的人现在哪里?有多少人在科创上继续发力,乃至修成正果?

我并不建议最好的老师进高中。

01

“最好的老师”应具有这几点: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道德优美。

而现在的多数高中的“高”,已经不再是学术的高、品行的高,而只剩下年段的高、强度的高。

不止一位高中老师给我留言:

作为高中老师,我越来越觉得窒息

他们谈高中现状:

现在卷得比以前更厉害了,早上5点半起床,5点45坐齐读书,晚上10点放学。

每餐吃饭时间压缩至20分钟,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学习。下课10分钟,还要有2分钟提前进班静待下一节课。

一位县城高中班主任,一天17个小时的“超长待机”,剩下仅7小时“充电”。

可怕的是,很多老师教着“坟墓一样的班级”。

课堂上到处都是空洞的疲惫,复习课上到最后就是各科老师每天发一张试卷,学生默默地做,老师默默地改。

安静,更加安静,静到连一根针掉落地上的声音都能听见的课堂就是最好地课堂。多记一些重点,多刷几道题,多找一些考试信息,就是不要多说话。

还有疑义相与析?还有教学相长?还有惊喜的发现、热情的欢呼?

老师和学生,一个负责教,一个负责学,一个负责填喂,一个负责产出。

数千人的校园却一片死寂,操场没人,走廊没人,实验室、图书馆没人。

像养殖场,像生产车间,像军营,唯独不像充满歌声与少年的菁菁校园。

优秀的老师进了这样的高中,岂非明珠投暗?

02

为什么幼儿、小初阶段更需要最好的老师?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少儿是人生奠基阶段,也是重要的“拔节孕穗期”。

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

“回顾这一生,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的呢?”

“是幼儿园。”

“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

“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道歉,午饭后安安静静地休息……”

这个回答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

幼时教育对人一生的作用和影响可谓大矣!

幼儿也绝非不懂事的代名词、供成人随意捏弄的玩偶!

蒙台梭利认为,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具有无穷的力量。

毕加索说:“学会像一个六岁的孩子一样作画,用了我一生的时间。”

儿童发展有人类独有的“心理胚胎期”“敏感期”,是发展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的“窗口期”。

但是现实中,幼儿园似乎是最被忽视的场所,幼儿被各种针扎揪耳的虐待屡见不鲜。

图片

部分幼儿老师可恨,也很可悲。

他们也是弱势群体。工资收入不高,大部分没有编制;学历门槛仅是中专。

还能指望他们高屋建瓴、精雕细琢、春风化雨、大爱无声?

芬兰是公认的教育强国,也是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该国的幼儿园教师,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且备受尊崇。

一分价钱一分“师”,要把最好的老师用在最重要的年段

03

我们学校有一个鄙视链:

省重点>‌市重点>‌区重点>‌普通校‌。

老师的配备也是这样的逻辑,自上往下层层筛选。还有个学历递减现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

而且用经济杠杆保证了这种生态链,且越来越强化固化。

北上广深,动辄百万年薪聘名师,惹得清北学子竞折腰,中西部教育精英纷纷“孔雀东南飞”。

由此造成了虹吸效应,一两所名校立起来,百十所普校倒下去。东部沿海教育越来越强,中西部失血越发严重。

马太效应越发凸显,教育越来越不均衡,老百姓心里越来越失衡,教育也卷得越来越严重。

高投入下会有高产出吗?

顶尖学府的毕业生要么出国成为高级打工人,要么奔向体制寻求庇护。

去年那位北大原子核物理博士干起街道城管,屠龙技还不如打狗棒法。

高考这些年出了数千名状元,有多少成了行业精英、中华英才?

而清华投毒案、北大弑母案等,学霸的种种表现让国人寒心。

“第一颗纽扣”扣歪了,后面的导师再牛能够扭转乾坤?

最牛清北的毕业生,进了最牛高中,就能培养出最牛人才?

04

高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人生导师。经过了九年义务制教育,基础打好了,习惯养成了,真正的发展在于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一则是人格上的引领。高中是孩子三观最后的塑形阶段,也是教育最后的机会。

二则是技能上的提升。宝贵的三年绝不能成为刷题的三年,学习不能只是纸上的实验、分数。依据自身优势学一门技能,薄技傍身,AI时代能救命。

三是社会事务的参与。高中生血气方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渴望承担责任,社会也需要他们。

要开放更多公共空间,让他们进入政府机关、科研院所,参与社会调查和公共决策,并体现在学分和综合评价上。

四是学术上的引领。对于天分出众且立志科创的精英学生,则需要大师引领。光有清北头衔的毕业生还是不够的。

互联网时代,远程指导就可以实现。那些顶尖高校里的大咖名师、隐藏民间百业的扫地僧,机会来了。

学问时时,交流处处,一个万众创新的局面,一个蓬勃兴旺的时代! 

图片

统而言之,老师不止于经师,更是人师。越在年幼越是作用大。

人民教育家于漪深情回忆少年时代的国文老师: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如此美好而深刻的印记,无疑对于漪的人生选择起到了重要影响。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教育是薪火传承的事业,教师就是拿着火炬的人。

教育最重要在于教书育人,最来不得急功近利。

民国俊采星驰的时代,多少蜚声世界的大师,产自一个个私塾、村小,甚至自学成才?

回归基础,回归本真,回归教育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