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摄还未开始,郭晶晶已经提前到场并做好了准备——这是她一直以来的好习惯,只不过以前身上穿的是泳衣、是训练服;而现在,一身裁剪合体的白色西装,简单又得体,在海天一色的香港大屿山前显得格外沉静,从容不语的大海,如同她的底色。她不再是这座城市的客居者,这里已成为她的主场。
试麦的时候,她一开口便是纯正的粤语,“听唔听到?”在简短交流中,她敏锐地发现对面的摄影师不说普通话,于是主动用粤语交流。这也是她主场优势的一部分,她可以按需在英语、粤语和普通话之间切换,面对香港本地媒体,她会很自然地用粤语接受采访。这种平易和融入的姿态,为她在香港市民心中赢得了最大程度的好感。她的精神内核,因始终保持向上的坚持、自我更新的努力,而变得与众不同。
怕水的女孩,跳入一方泳池
2004年雅典奥运会夺冠后,郭晶晶被网民冠以“跳水皇后”的头衔,但很少有人知道郭晶晶一度怕水,儿时她曾在秦皇岛海边呛水,此后身体里就有了对水的恐惧。
然而启蒙教练李芳看出郭晶晶将来必成大器,“练体育的就得要有点个性。”郭晶晶的“个性”是一种极强烈的目标感,幼时她就会思考“人越怕什么就越要迎难而上”——因为想不再怕水,所以才去学游泳,误打误撞变成了学跳水。她在跳台上的前半段人生,就是因这样朴素的目的而起步。
最难的一步,是先要克服恐惧跳下去,队里称之为“跳冰棍”。从1米、3米,再到5米、7米,最后站上10米高台,除了意志力之外,没有任何捷径。随着训练难度逐渐加码,很多孩子渐渐退出,她恰恰成为那个练到最后的人。11岁时,郭晶晶的体能和技术已经凸显出惊人的优势,别人翻一周半,她可以翻两周半。国家队教练慧眼识珠,把郭晶晶纳入麾下,从此“拿金牌”成了她新的追求。
此时的郭晶晶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当时的女子跳水队,伏明霞已有奥运金牌在握,郭晶晶跟着同一个教练,就像“小跟屁虫”,连全国比赛都没有参加过。郭晶晶的奥运征途漫长而坎坷。1996年第一次参加亚特兰大奥运会,她因为紧张未能完成转体动作,赛后不久,她在集训中意外受伤骨折,不得不休养了10个月。四年后在悉尼,郭晶晶再次与金牌失之交臂,这一度给她造成巨大的打击,因为这一年她已经19岁,夺冠的黄金年龄马上就要到头。绝大多数跳水选手会在20岁后退役,尽管成绩并不那么圆满,但她似乎已经站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个岔路口。
郭晶晶没有退役,即便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并不看好她,但她认为自己完全可以再搏一搏。表面上波澜不惊,但内里却跟自己较劲,屡次三番的挫败不但没有打倒郭晶晶,反倒给她挫出一个稳定的内核——不在意任何外界的评价,只关注自己想要的结果。这很像跳水的原则:身体必须稳住、绷紧,抬头直视入水点,才能做到像一根针那样笔直。
2004年雅典奥运会,郭晶晶终于在三米跳板项目拿到迟来的金牌,两块。外界评价她“大器晚成”,在某种程度上,这更倾向于赞美她的努力而不是天赋。但郭晶晶自己并不认可,她说“15岁就能参加奥运会,这不是很多人都可以做到的”,自我认知稳定而清醒。再下一届北京奥运会,郭晶晶仍然在跳。数年间,大大小小无数比赛,“四朝元老”起起落落,郭晶晶参加奥运会的心态已经相当平和。无论满分还是失误,不管现场如何人声鼎沸,她的脸上似乎都不着痕迹,“连得知获得冠军那一刻,她脸上的微笑都是似有若无的。”
跳水23年,郭晶晶的职业生涯像是在走一条曲折的登山道,她在一次次跌跌撞撞中领悟到:“人生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十米跳台,要一次又一次起跳,一次又一次稳住自己。拥有一个稳定的内核,才能压出漂亮的水花。”
内核稳定,这是她在跳台上习得的人生哲学,并贯彻于她此后的生活。
保持起跳的心,走向生活赛场
北京奥运会之后,郭晶晶并没有马上退役,她在2009年又参加了罗马游泳世锦赛,连续第五次在世锦赛上包揽了三米板单人、双人金牌,成为世锦赛双料五连冠第一人。教练评估了郭晶晶的体能状态,认为她甚至有可能在31岁时再第五次冲击奥运会。
但郭晶晶选择在30岁这年正式宣布退役,“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实现梦想、超越梦想”,她更想迎接一些全新的挑战。30岁的她觉得人生才刚刚开始,新的目标仍然在等待她确立。对于专业运动员来说,一直在一个自成体系的、相对封闭的系统里面,唯一的目标就是夺冠。但当运动员离开既定的领域,这种确定的目标就消失了,每个人都需要寻找自己的目标,也需要自己去重新确认:我是谁?
对郭晶晶而言同样如此,“在役”是竞技的考验,“退役”是人生的考验,“退役”甚至是更艰难的一役。郭晶晶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一个长达十年的职业转型计划从这时开始埋下伏笔。郭晶晶首先选择去英国留学,锻炼自己适应世界的能力。运动员从小接受的教育是服从队里的安排,甚至每天的生活日程都有人规定,但到了英国,一切必须由她独立打理:联系学校,完成入学申请,去找房子,一个人在伦敦进修。这段经历使得她原本就强大的内心更加秩序井然,让她走出赛场后仍能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人生方向。
这是个更加贴近生活的新角色,郭晶晶很快适应了它,并乐在其中。在她心里有着相当强烈的目标感,“重要的是做好自己想要的自己,在不稳定的命运中找寻最稳定的自己。”
她在生活赛场上的身份日渐增多,每一种她都掌握得很好——无论是为体育界发声,还是为慈善事业服务。
作为三个孩子的母亲,郭晶晶同样有自己的教育原则,在她的价值观里,“生活要靠自己去努力创造”,于是她带孩子插秧、洗车,希望他们养成坚持拼搏的性格。
于是在退役后很多年里,郭晶晶持续活跃在大众的视野里,不张扬,但人们每次都能够看到她身上的新气象。她的身份变得更加多元,但她努力把每种角色都做好区划,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重点,就像小时候平衡跳板上的自己一样,稳住跳板才能稳住身体,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每一面。“始终保持一颗起跳的心,压好人生的水花。”
回归与刷新:游向辽阔大海
早在当年去英国留学时,郭晶晶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自己。读书不是“镀金”,而是为了重新走上赛场而蓄力——同样的领域,全新的角色,这次,她的方向是更加广阔的大海。
学语言是第一步。英语水平不好,她就从发邮件、看报纸开始练习语句;从英国回来后,她又读了两年IMBA课程。再次接受媒体采访时,一口流利的英文让人对她刮目相看。
2018年,郭晶晶参加了国际泳联跳水裁判员培训班,开始进一步为当裁判做准备。那时她已结婚怀孕,却仍然像个学生一样熬夜复习,参加国际裁判考试。尽管技术上她很熟悉,但裁判是跟运动员截然不同的赛道,不但需要掌握所有的英文专业术语,更重要的是转变角色思路。“对同一个技术问题,运动员的角度和裁判的角度,理解可能是不同的,要学会在比赛实践中去考量更多。”
家里每个角落都贴上了写着专业术语的单词卡片,三个孩子睡觉后才是郭晶晶的学习时间,日复一日。她在社交平台上发过挑灯夜战的照片,网友劝她不要太拼,她简单地用一句“熬夜无法避免”来概括。这些付出还称不上艰难险阻,那只是去往下一段职业旅程中的必经之路,从容走过就好,如同当年跳水时日复一日的训练。她还是那个永远追求非凡境界的运动员,只是新的赛道不限于跳台。
2024年夏天的巴黎,人们收获的惊喜之一便是再见久违了的郭晶晶。身着白衬衫站在跳水池旁的郭晶晶浑身散发出从容有度的气场,而这一次,已进入国际泳联跳水技术委员会的她,是作为裁判长出现在奥运赛事的舞台上。
再次回到熟悉的赛场,她一方面为新生代的突出表现感到欣喜,但更多是感受到自己肩上担负的责任。从前,她的视角是站在跳板的一端往下俯瞰,那时她只需要对自己的动作负责。而今天以新的身份出场,她需要看到的不只是这一方水池上的得失,她需要看见一切——看见整个场馆,包括那些不出场的部分;看见所有人,所有发生的事;也需要对所有人负责,对她所热爱的这项运动负责。
“我需要更好地掌控赛场,要随时应对可能突发的状况,要知道任何一种情况发生后怎样解决,要有更全面的视野、更大的格局。”全世界通过直播画面看到了一个全新的郭晶晶,看到她在国际赛事中游刃有余的大气、稳健,也看到她用十年时间锻造出新的自我价值。曾经在跳台上闪光的王者,再一次实现了向非凡的跨越,也再次赢得了人们的敬佩和赞叹。
“从容有度,非凡如一。”这或许是对她从跳台一路走上裁判席的最佳评判,那个坚定的郭晶晶始终未变。在南方周末的访谈中,郭晶晶这样总结自己:“你喜爱的事业,去把它做好,去坚持,已经是赢家了。”从泳池游向大海,郭晶晶又回来了,她还是那个郭晶晶,但又刷新了那个郭晶晶。每一次走板起跳,每一次潇洒入水,在人生的开合之间,如此流畅稳定,始终非凡如一。
作为华为见非凡品牌计划系列访谈的首位非凡人物,郭晶晶在人生的不断前行中,将外在的经历转化为内核的非凡力量,炼就一颗非凡之心,无论境遇如何,都能成就最好的自己。开,是开放、追求和探索;合,是收敛、沉淀和思考。这也与华为Mate XT 非凡大师不断创新、追求突破、“敢于非凡,方见非凡”的品牌精神不谋而合。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非凡大师,每个在生命中坚守热爱、勇敢追求的人,都是自己的非凡大师。就像郭晶晶所言,“始终保持一颗起跳的心,压好人生的水花。”而每个人心中的跳板下方,同样是广阔的海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