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代表工作,全面把握省委赋予咸宁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的历史使命,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以高质量代表工作,推动各级人大代表当好人民代言人。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铆好“方向”和“大局”的定心盘
市人大常委会始终把加强政治建设作为履职的关键一招,把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贯穿代表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强化党的领导,坚定使命担当。
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代表工作硬支撑。市委将代表工作重要事项列为常委会议题,全面加强对代表工作的领导,推动各级各部门和各级人大代表共识共为。2021年、2022年连续两年召开市委人大工作会议,对代表工作作出部署,专门出台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实施意见,对代表工作提出要求。在市委的重视下,2023年还专门设立了代表履职服务中心,代表服务保障力量得到进一步强化。
坚持服务大局,把准代表工作方向标。自觉把代表工作置于全省和全市的大局中审视和谋划,立足服务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省级战略的咸宁实践,聚焦流域综合治理等省之大事、市之要件,从政治的高度和保障中心的角度制定计划、组织活动,形成常委会组成人员示范带头、三级人大整体联动,专(工)委室一体参与的代表工作格局,推动代表工作创新发展。
强化能力保障,搭建代表履职服务器。大力实施人大代表能力素质提升工程,把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代表学习培训的首要任务,把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宪法法律等内容作为必修课,分层开展理论和业务培训,实现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履职基础学习全覆盖。制定代表履职行权任务清单,逐条逐项讲解、指导,推动代表在干中学、学中干,形成变“一清单”为“一堂课”咸宁模式。
以机制平台为联结,架好“代表”和“群众”的连心桥
人大代表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市人大常委会加强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着重在“满意”上出实招。
建立联系机制。结合常委会会议议题和议程,邀请相关领域、提出相关议案建议的代表列席会议,市六届人大常委会履职以来,累计邀请216人次代表列席,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建议,代表的优势和作用得以更好发挥。常委会组成人员通过见面、座谈、走访、视频、微信等多种形式和途径,与人大代表联系更加密切、更富实效。
搭建联系平台。制定家站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与党群服务中心、基层立法联系点等一体建设,实现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全市高标准建成70个代表之家和371个代表联络站。将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服务、社区网格治理等职能融入代表联络站,固定每月15日代表定期接待选民日活动,促进家站活动常态化,打通代表联系选区、联系人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建立健全代表家站运行机制,定期将代表反映的社情民意转交相关部门研究办理,形成闭环。
延伸联系触角。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领衔市民主法制领域改革专项小组,在嘉鱼县开展“人民议事厅建设,探索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实践”改革项目,打造民主协商议事平台,让群众站C位,实现人民群众需求在哪里,“议事”就“议”到哪里,丰富群众“家门口的民主”形式。搭建代表履职平台,通过代表履职APP、“码”上找代表等,畅通代表网络直通车,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
以民主实践为驱动,用足“会议”和“闭会”的全周期
人民当家作主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一个完整链条,市人大常委会坚持会议期间和闭会期间两手抓、两不误,不断丰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咸宁实践。
规范大会议程,让代表“议”起来。严格人大会议的议事表决程序,严肃会风会纪,确保人大代表依法正确行使权利。给足代表分组审议的时间和空间,保障来自各方面的人大代表畅所欲言,把来自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原汁原味的百姓声音带到民主殿堂。全市人大会议期间,代表认真参加各项审议,积极反映群众诉求,各单位派人直接听取代表们的意见建议,“百姓盼的”与“党委政府干的”高度契合。
深化代表行动,让代表“动”起来。及时调整优化代表小组,集中组织6030名代表全员进组、全员参与,进“家”入“站”、进村入户、进楼入企,从小切口入手开展活动。比如,开展“代表·选民面对面”,精准掌握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环卫工人等休息、入厕等痛点问题,联名提出建设零工驿站的建议;推动“代表·局长面对面”,住建、人社等部门协同发力,在楼宇、商圈等人流密集地,建起驿站246个,成为城市暖心的风景,问题的高效解决也大大提升了代表的自豪感。
拓展履职渠道,让代表“活”起来。不断扩大代表对立法、监督等工作参与的深度和广度,编制五年立法规划、法规草案征求意见等,邀请代表参与其中,让每一项立法工作都满载民意民智。邀请代表300人次先后参加11部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组织代表围绕长江大保护等实施情况开展专题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坚持每年一个专题,以“观看暗访短片+现场询问”方式,开展专题询问,助推监督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
以回应民意为导向,把住“内容”和“办理”的质量关人大代表的建议,汇聚的是民声,反映的是民意。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完善“提、办、督”高质量办理机制,做到“民有所呼、必有回应”。
让建议“提”得更接地气。坚持“察、调、提、改”四步法,每年市人大会议前一个月,点对点对代表下发关于做好代表建议工作的提醒,组织代表回访选举单位开展集中视察,掌握市情民情;结合全市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共性、普遍性问题;从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完善政策举措角度提出意见建议;各级代工委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商议,提出修改意见,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提出建议149件,实现数量和质量双提升。
让建议“办”得能真满意。健全代表意见建议及时交办、分类办理、重点督办、跟踪问效等机制,压实承办单位建议办理责任。市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收集群众衣食住行、业教保医等方面建议意见5440件,已办结5045件。出台《咸宁市人大代表建议与检察建议衔接转化工作办法(试行)》,将其中1件涉及平安建设、4件涉及生态环境保护、4件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代表建议转送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院党组会议对转送的代表建议专题研究筛选,发掘案件线索,通过案件化办理,转化形成检察建议。
让建议“督”得更有刚性。完善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成员重点督办、市政府领导班子成员领衔办理、各专(工)委室对口督办、代表工作机构协调督办、代表参与督办的工作机制,组织对本届以来所有议案建议的办理情况“回头看”,强化“铁板钉钉、钉子回脚”,督办重点建议46件,对4件不满意件和28件基本满意件进行“二次交办”。创新代表建议办理评价方式,将原来由建议承办单位征求代表对办理情况满意度的做法,改为由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直接征求代表满意度,避免“被满意”。
通讯员 陈家林 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