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庆祝CR450动车组亮相,纪念我的中国高铁保卫战

【梅新育:庆祝CR450动车组亮相,纪念我的中国高铁保卫战】
#CR450为什么叫CR450#
近日正式亮相的CR450动车组名字含义:
C:代表着China,英文“中国”;
R:就是Railway,英文“铁路”;
450:测试时速450公里,运营时速400公里,将成为世界最快高铁列车组。
据介绍,#CR450预计2年内完成所有试验#
期待CR450顺利完成,回顾2011723动车事故(“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之后我的中国高铁保卫战:

图片

723动车事故后的论战是中国高铁的生死存亡之战。20117232038分,甬温线北京南至福州D301次列车与杭州至福州南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顿时震动全国;中央处理之严厉、技术和安全检查级别之高,在我记忆中,近30年未过:
727日和81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先后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65次、第16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事故调查处理和铁路安全工作;事故调查组聘请了铁路运输、电力、自动化、通信、信号、安全管理、建筑等专业领域的12名专家组成专家组,其中全国人大代表2名、全国政协委员1名、两院院士2名,还邀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事故调查工作。
国务院组织开展了高速铁路及其在建项目安全大检查,由相关部委、高校、科研院所、咨询机构的业务骨干和技术专家组成12个检查组,检查了10个铁路局内已开通运营的全部高铁线路、29个在建高铁项目以及相关设备生产厂家,铁道部同步组织开展了全路安全大检查。
为听取事故调查和铁路安全大检查结果汇报,最终又专门于20111228日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
在这场事故之前,中国舆论场上已经围绕高铁发生了激烈争论,这场事故更是给论战火上浇油,甚至可说是引爆了舆论核武器,当晚就掀起了铺天盖地全盘否定中国高铁浪潮,全盘否定中国高铁、扼杀中国高铁一时成了舆论场上的“政治正确”,连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也被说成了一种错误乃至罪过,“中国啊,你慢些走”风靡一时。
723动车事故之前,我已经发表过数篇文章为中国高铁力辩,如《高铁之争:历史与现实》(《上海证券报》,2011-6-8),《“高铁超前”是一种后发优势》(《上海商报》,2011-7-1),等等;723动车事故当晚,我就在网络之上发声投入中国高铁保卫战,从新浪等各家微博到微信,争论激烈,许多地方争论火花四溅。在王建开的知名经济学者群、胡锡进开的环球时报专家群等几个群里,争论虽然激烈,但大家都还遵循基本实事求是和文明礼貌;但在微博上,我用史实、数据和逻辑讨论中国高铁的发言,为我招来的就是铺天盖地的网暴围攻了,某些所谓“著名学者”也斯文扫地带头对我叫骂。
在网络社交媒体发声之外,我第一时间就开始联系各家媒体刊发文章,并向时任《中国工业报》总编辑杨青女士提议组织跨部门专家座谈会保卫高铁。815日(即810日国务院第167次常务会议专题研究事故调查处理和铁路安全工作之后第5天),举办了《力挺中国制造 护盘自主创新——正确看待中国高铁建设事业》跨部门座谈会,工信部、商务部等部委和行业协会、进出口商会,科研机构、企业、经济专家等数十近百人参加,形成意见,上书决策层。
在这场延续两三年的中国高铁保卫战里,我先后在各家报刊媒体刊发了至少数十篇文章,接受了数十次国内外媒体采访,在2013年云南出版集团出的独著《中国制造业向何处去》一书中拿出将近一章剖析中国高铁之争,……发展是硬道理,为保卫中国高铁,我尽力了。
非常感谢杨青女士及《中国工业报》、《上海证券报》编辑沈飞昊、时任《上海商报》主编陈季冰、观察者网、《国际商报》、《环球时报》等媒体当时给我的支持,也很感谢三一集团向文波、TCL李东生两位企业家当时发声客观评价中国高铁,客观上给我减轻了当时遭受围攻的压力。当时持续遭受全方位网暴围攻七窍生烟之际,TCL举办深圳华星光电投产典礼,受邀作为嘉宾参加;在当时“中国啊,你慢些走”铺天盖地的舆论氛围里,看到现场到处是“全力以赴高速发展”之类标语,顿时精神一振,看完整个工厂后,情绪大为好转。
10余年后回顾审视,我把723动车事故之后的论战列为中国网络社交媒体颜色革命重大战役。世界第一场“成功”的网络社交媒体颜色革命是2010年底从突尼斯爆发的“茉莉花革命”,又号称“维基革命”和“推特革命”,由此引爆了席卷几乎整个中东的阿拉伯之春;突尼斯爆发8天之后,浙江乐清村民钱云会死亡案激起轩然大波,成为中国遭遇社交媒体颜色革命第一案。在此案中,我在事发第4天(20101229日)发表《钱云会案件中寨桥村征地款7亿元之说当系谣言》一文,以详实严密数据逻辑分析论证说话,遭到了猛烈暴力围攻,也发挥了足够的社会影响,由此开始卷入社会事件发声的风口浪尖。从2023107日以色列-哈马斯战争爆发到现在中东战局和舆论氛围演变,我感到,一场新的网络社交媒体颜色革命正在进行中。
中国高铁保卫战中刊发的部分文章清单:
  1. 1.      《高铁、核电站与明清漕运》,《海峡商业》,2011-6
  2. 2.      《高铁之争:历史与现实》,《上海证券报》,2011-6-8
  3. 3.      《“高铁超前”是一种后发优势》,《上海商报》,2011-7-1
  4. 4.      《从高铁看中国先进制造业自废武功的风险》,《中国市场》,2012年;
  5. 5.      《铁路调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小康·财智》,2012-6
  6. 6.      《片面舆论阻碍经济发展》,《看东莞》,2012-10
  7. 7.      《在舆论重压下应冷静思考》,《环球时报》,2012-11-24
  8. 8.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高铁视角(上)》,《国际商报》,2012-5-30
  9. 9.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高铁视角(中)》,《国际商报》,2012-6-6
  10. 10.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高铁视角(下)》,《国际商报》,2012-6-13
  11. 11.   《高铁是一种潜在的革命性创新》,《中国工业报》,2012-5-10
  12. 12.   《客观看待中国高铁成就》,《中国工业报》,2012-5-17
  13. 13.   《中国铁路产业走出去业绩斐然》,《中国工业报》,2012-5-28
  14. 14.   《中国高铁是发展超前还是滞后》,《中国工业报》,2012-6-4
  15. 15.    《客观评判中国高铁安全性》,《中国工业报》,2012-6-6
  16. 16.   《铁路在公益性与商业性之间挣扎》,《中国工业报》,2012-6-12
  17. 17.   《可持续发展的最大威胁是“自废武功”》,《社会科学报》,2012-10-11,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马克思主义文摘》2013-1全文转载;
  18. 18.   《放眼全球,重审高铁——中国高铁去往哪里之一》,《上海证券报》,2012-4-24
  19. 19.   《世界看好中国高铁——中国高铁去往哪里之二》,《上海证券报》,2012-5-7
  20. 20.   《接轨新技术是最大后发优势——中国高铁去往哪里之三》,《上海证券报》,2012-5-14
  21. 21.   《调整不能违背经济规律——中国高铁去往哪里之四》,《上海证券报》,2012-5-21
  22. 22.   《解决春运难铁道效率不算低》,《环球时报》,2013-1-23
  23. 23.   《铁路改革是为了更大发展》,《环球时报》,2013-3-15
  24. 24.   《大米换高铁,中泰创新式合作》,《环球时报》,2013-10-16
  25. 25.    High-speed rail can take slower approach inrisky overseas marketsGlobal TimesAugust 262013
  26. 26.   《铁路高负债果真是问题吗?》,《南方都市报》,2013-5-7
  27. 27.   《什么应是当前铁路投资体制改革重点》,《南方都市报》,2013-8-1
  28. 28.   《铁路票价改革既要市场也要公益》,《广州日报》,2013-12-18
  29. 29.   《兰新高铁任重而道远》,《环球时报》,2014-6-5
  30. 30.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一)》,观察者网,2012-4-28,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4_28_71685.shtml
  31. 31.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二)》,观察者网,2012-4-28,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4_28_71686.shtml
  32. 32.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三)》,观察者网,2012-4-28,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4_28_71687.shtml
  33. 33.   《中国高铁不能自废武功(四)》,观察者网,2012-5-4,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5_04_72390.shtml
  34. 34.   《中国高铁不应自废武功(五)》,观察者网,2012-5-4,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5_04_72392.shtml
  35. 35.   《中国高铁不应自废武功(六)》,观察者网,2012-5-4,链接:https://www.guancha.cn/MeiXinYu/2012_05_04_72398.shtml
……
2025.1.4
 
近年部分微博评论:
https://weibo.com/1259914383/Nx3vm336i
@梅新育
23-12-14 09:37
唉!从所谓的“大家”、“权威学者”因723年动车事故中我率先公开站出来保卫中国高铁而公开叫骂我,到其它很多事情,亲身经历太多了。
 
https://weibo.com/1259914383/N3ySce3dl
@梅新育
23-6-3 10:19
【梅新育:从印度恶性火车事故回顾723动车事故后保卫中国高铁之战】
#印度火车相撞超200人死亡#
昨天(62日),印度奥迪沙邦(Orissa)发生三辆列车相撞事故,印度媒体报道称死亡人数已达207人,受伤900人,伤亡数字还可能进一步上升。一场事故导致伤亡合计逾千人、死亡200余人,这恐怕是世界铁路史上一次伤亡最惨重的事故了。不过印度每年铁路事故死亡上万,出这样的重大事故不能算稀奇。
想起2011723日温州恶性动车追尾事故后我第一个公开站出来保卫中国高铁,那场723动车事故引爆的舆情风潮几乎导致中国高铁被扼杀,伤亡人数是39人遇难、192人受伤,是中国多年未见的特大交通安全事故,招来众多媒体和知名社会人士口诛笔伐群起而攻之,实不足为奇。但能在当时那种对中国高铁“国人皆曰可杀”的氛围中顶着疯狂全方位网暴围攻压力公开站出来一一列举数据,说明中国铁路安全性在全世界属于好的,即使当时被舆论奉为楷模的德国、日本铁路也发生过不止一起伤亡是723动车事故数倍的恶性列车事故,且地形、天气条件均优于723动车事故,并为此发起组织跨部门座谈会保卫中国高铁,事后回顾,我为此而自豪。而当时围攻网暴口出污言秽语的那些人中,那些拥有“教授”、“博导”、“学术带头人”等头衔桂冠的“著名学者”们给我印象最深,永世难忘。我们的学界、舆论界“永远正确”的“姿势分子”太多,有见识有判断力有气节风骨敢于顶社会误解压力的知识分子少了。
与那时候相比,现在的舆论氛围总体上在很多方面大大改善了,但也有些方面存在问题。723动车事故后全盘否定、企图扼杀中国高铁的舆论主力是那些比较右比较自由派的人,但思想观念比较右比较自由派的人中也有身体力行奉行言论自由原则且见识不错的人,他们中也有人当时为我提供了发声保护中国高铁的阵地。我与这些人或有不少见解不同,但尊敬他们的品质。现在,媒体、舆论管理在某些方面是否管得有些过严过死以至于在有些问题上事后被证实是正确的见解主张反而无法当时出声了呢?根据我的感受与见闻,这种问题是存在的,我认为这种问题的副作用是会逐渐积累而放大到最终无法忽视的。还是及早正视,及时改进吧。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不是管出来的,我坚信这一点。
在经济发展方面,从印度这场列车事故,我想起两个问题,我认为这是我们需要总结汲取教训的大问题,回头写出来吧。


本公号打赏支持
(适用于苹果机型及赞赏失灵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