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的张颂文一家,其帽子造型多样,吸引了观众的关注。
02其中,幞头是中国古代男性首服之一,起源于秦汉,发展至宋朝时期样式丰富多样。
03除此之外,宋朝男子还有巾、冠等首服,如幅巾适合文人、士人使用,而冠则在正式场合佩戴。
04各种帽子造型适合不同场景需求,展现了宋朝男子的独特气质。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最近大热的探案悬疑剧《清明上河图密码》看了吗?
张颂文饰演的赵不尤,表面上是个大理寺的小吏,查起案来堪称“行走的案件宝典”,其他四人更是卧虎藏龙:身手不凡的退役水匪大嫂、物理化学样样精通的学霸二哥、胆大心细的法医奇才小妹、深藏不露的老爷子。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海报
观众们看他们组团探案、快乐生活的同时,也被这一家的“花式帽子”弄得眼花缭乱:
赵不尤头上时而像背了个口袋,时而像扣了一整个桶。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截图
老爷子赵离的帽子,乍一看和赵不尤的有些相似,仔细一看更方正更有棱角。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截图
赵墨儿的帽子,更小巧更秀气。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截图
更别提赵不尤前同事的“双耳交叉帽”,前上司长到超出镜头的“超长直尺帽”。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
为什么古装剧里男士帽子有这么多样式?
古代人的花式帽子
与“衣服”的称呼相对,在古代,头上戴的一切东西有一个统一的名字:“首服”。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中,男性角色头上戴的就是中国古代男性首服之一——幞(fú)头。据《封氏闻见记》卷五载曰:“周武帝裁出脚,向后幞发,故俗谓之幞头”,即最初被发明时,使用者需要以“三尺皂绢向头后幞发”,“幞头”这一名字也因此出现。
当然,我们更熟悉的是它后来的名字:“乌纱帽”。因为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亦称“乌纱”,所以后来的硬质幞头又被称为“乌纱帽”。
但幞头并非起源于宋朝,而是源自秦汉。
作为我国中古时代男装的独特标志之一,幞头的发展历史悠久。据学者孙机考据,幞头虽然出现在隋代,但“远远地衬托着汉晋幅巾的背景”,“直接从鲜卑帽那里发展出来”,即深受汉代幅巾、南北朝鲜卑族“鲜卑帽”的影响。
绡头和幅巾|图源:《中国古舆服论丛》-南京西善桥南朝墓拼镶砖画
图源:《中国古舆服论丛》
至隋朝时,幞头已正式形成。史料中也多有记载,如《隋书·礼仪志十二》载:“用全幅皂而向后襆发,俗人谓之襆头。”唐代时,幞头已经成为男子日常服饰中的重要部分。不论皇帝还是平民,在日常生活中都要戴着。莫高窟藏经洞中卷本佛画上相扑表演的力士,就算上衣和裤子都不穿,也要戴着幞头。
图源:《中国古舆服论丛》
宋代承唐制,不仅进一步发展出了繁多样式,这些样式在长期发展中还演化出了职业属性,看一眼帽子,就大概知道对方的职业身份如何。
图源:《中国古舆服论丛》
首先,宋朝最流行、最有特色、适用范围最广的是直脚幞头,又称平脚幞头、展脚幞头。顾名思义,就是帽翅平展开的幞头。
图源:电视剧《清平乐》海报
《宋史·舆服志》载:“国朝之制,君臣通服平脚,乘舆或服上曲焉。”《梦溪笔谈》也记载:“唯直脚贵贱通服之。”认为无论皇帝、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能用直脚幞头。
虽说都能用,但在阶级分化严重的当时,同样的直脚幞头,它的展脚长短有明显的区分,浙江传媒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杜恩龙认为,直脚幞头的“脚”越长越尊贵。
如平民百姓所戴幞头的展脚长度不得超过二寸五分(约 7.7 厘米),而皇帝官员所戴幞头展脚长达一尺多甚至两尺(约 32 至 63 厘米)以上,几乎是前者的4—9倍。
宋朝皇帝画像中不同形态的直脚幞头|图源:《图解中国传统服饰——我在宋朝穿什么》
另外,学者陆蕾在《图解中国传统服饰——我在宋朝穿什么》中认为,这种超长的展脚也可能和当时崇尚“修长纤细”外观的社会风气有关,官帽被设计成了带有又长又细帽翅的直脚幞头,不仅平直对称,还窄瘦简洁,显示了官员们独特的气质,庄严肃穆又不失简约大方,有宋朝专属的清雅气质。
无论原因如何,当时皇帝和官员们幞头的展脚长度都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登峰造极水平,后世再也没有出现展脚如此之长的幞头了。
这种帽子甚至还在近年重新流行,被景区采纳,成为游客们保持安全距离的神器。
图源:看看新闻截图
除了直脚幞头,皇帝常用的还有朝天幞头,其特点是两脚上翘,有的以一定弧度上翘,有的直直上翘,两脚冲天。
这个款式在电视剧中也经常出现,不仅在《清平乐》中王凯饰演的北宋皇帝赵祯头上出现过,也出现在《墨雨云间》中的洪孝帝头上。洪孝帝一角还因此一度被戏称为“史迪仔皇帝”。
图源:电视剧《清平乐》《墨雨云间》截图
其次,仪卫、乐使、公差和使役所戴的,大多是局脚幞头或交脚幞头。局脚幞头两脚形态创新样式多,有的蜷曲向上,有的弯曲向前交叉,有的反折于下,没有固定造型,根据两脚的不同形态又被称“卷脚幞头”“弓脚幞头”“折脚幞头”和“曲脚幞头”。交脚幞头双脚朝上,两相交叉,可交叉于前,也可以交叉于后。
如《东京梦华录》载:“(驾行仪卫服饰)或裹交脚幞头,红罗绣抹额,带器杖……”《宋史·仪卫志》也有记载:“宫中导从之制……大将二人,紫衣,弓脚幞头。”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海报
另外,在民间还有一种结式幞头颇受欢迎。结式幞头是一种软裹巾式的原始幞头,是用巾子裹在幞头上面并在头前打结,将脑后的头发全部包裹住,由于其方便轻巧,一般戴这种幞头的人都是平民百姓,以及一些图行动轻便的壮士和将尉。在展现汴京繁荣景象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中,结式幞头随处可见。
《清明上河图》中结式幞头的百姓|图源: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海报
而备受文人雅士喜爱的软脚幞头则与结式幞头的打结方式刚好相反,是将结打在脑袋后方,两个垂脚作为装饰保留在脑后。自然下垂。这种幞头行动时两脚飘飘,极符合文人才子对翩翩气度的追求,因此备受许多文人喜爱。
图源:电视剧《清明上河图密码》海报
此外,还有供仪卫戴的黑漆圆顶无脚幞头、伶人戴的牛耳幞头、卫士戴的一脚指天一脚指地的圈曲幞头,以及供其他杂役、宫人所用的曲脚幞头、高脚幞头、宫花幞头、卷脚幞头、银叶亏脚幞头、玉梅雪柳闹鹅幞头、交脚幞头等等,种类繁多,式样各异,且各具特色。
稀奇古怪的男士帽子
宋朝男子的首服造型多变灵活,适合多个场景需求,除了幞头外,还有文人、士人爱用的“巾”、正式场合佩戴的“冠”。
首先是幅巾,幅巾是头巾的一种,最早的幅巾是整幅四方形织物,也被称为“巾帻”或“帕头”。一般文人、儒生以裹巾为雅。在重文轻武的宋朝,代表文雅的幅巾也更是大受欢迎。学者陆蕾整理发现,宋朝的幅巾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类是可以随性束扎的传统“软巾”,一类是有固定造型的“纱帽巾”。
软巾是幅巾的传统样式,没有固定造型,可以根据喜好随意裹成各式样,于是形成了以人物、景物等命名的各种幅巾。如扎在发髻根部的小巾,两脚垂于后背、扎起来有飘然之意的逍遥巾,形似荷叶,颇有出尘隐逸气质的荷叶巾,余幅垂至肩部、能遮风挡寒的朱子幅巾等等。大多数软巾儒雅别致又不失个性化,受到宋朝士大夫阶层的追捧。
(左至右)小巾、逍遥巾、朱子幅巾|图源:《松荫论道图》《十八学士图之画》《香山九老图》
纱帽巾是通过折叠和缝制后得到固定造型的幅巾,不仅可以直接佩戴,还样式多变且具有个性。其中诸多以名士大儒命名,如四棱方正形,棱角突出的东坡巾,隐士逸人戴的纱罗头巾华阳巾,理学家程颐所戴的伊川帽,源于朱熹、以其崇安居所“紫阳书堂”所命名的紫阳巾等,此外还有仙桃巾、一字巾等以外形命名的。
(左至右)东坡巾、纱帽巾、并桃巾|图源:《撵茶图》《韩熙载夜宴图》《十八学士图之棋》
其次,对于皇帝和官员而言,重大场合中则必须佩戴冠出场。
我们在电视剧中经常看到的、看起来最繁琐的,就是冕冠。冕冠是汉服中冕服里的冠式,是专门用来祭祀神灵与祖先的,也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冠式之一。
据记载,宋代天子冕服主要有两种,即大裘冕和衮冕,百官则有九旒冕、七旒冕、五旒冕等。
图源:《新定三礼图》
在祭祀致斋的途中,大朝会、大册命以及亲耕籍田时会戴通天冠,皇帝则需戴通天冠。如《宋史·舆服志三》卷一百五十一记载:通天冠(朝服绛纱袍)……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皆服之。
图源:《宋宣祖坐像轴》
图源:《清平乐》
大臣所佩戴的冠则有三种:进贤冠、貂蝉冠和獬豸冠,通常是与朝服搭配。
为了表现官品职位,进贤冠的梁数会有所不同,高级官员的冠上还会额外再加貂蝉冠。
进贤冠图|图源:参考文献[1]
如宋初分五梁、三梁、二梁,元丰及政和后分为七梁、六梁、五梁、四梁、三梁、二梁6种,部分七梁冠上还会再加貂蝉冠,这样就将所有大臣的头冠分成了七个等级。
第一等为亲王、使相、三师、三公等官所戴的七梁冠加貂蝉冠,第二等为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官员所戴的七梁冠不加貂蝉冠,六梁冠为左右仆射至龙图阁,其下则各按其梁数依次降差,依官职大小冠戴。
与其他大臣不同,朝廷中的执法者,如御史台中垂、监察御史等官往往会佩戴獬豸冠。传说獬豸是一种头上有独角的神兽,而且能分辨曲直。正所谓“见人斗则触其不直者,闻人论而咋其不正者”,即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时,獬豸能用它的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可以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因此,执法者的冠梁上会刻成獬豸角的形状。当然,它的梁数也有区分,同样按官员的品级而定。
图源:参考文献[1]
这么多花样,要是未来真有穿越回宋代的机会,买帽子又得是一笔让人肉疼的开支。
【参考文献】
[1] 四川省传统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2022.10)宋代美学极简主义的雅韵——服饰篇.
[2] 黄智高. (2024.11)考古与博物|唐宋变革的服饰实证,中国社会科学报.
[3] 出版六家:《清明上河图》中的幞头.
[4] 陆蕾著. (2023). 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我在宋朝穿什么.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 978-7-214-28277-4.
[5] 孙机著. (2001). 中国古舆服论丛. 北京: 文物出版社.
作者:章南
编辑:田纳西
值班编辑: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