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许愿多,“上岸”有点烫:“考研上岸”“考公上岸”,甚至相亲成功、结婚生子、减肥达标、还清债务等也皆言“上岸”。
近两年,“上岸”成了一个网络流行词,其含义也渐渐从“录取”泛化为目标达成,实现蜕变等。然而,有些“上岸”者称,快乐只在“上岸”那一刻,苦苦登陆的“岸上”,原来并非梦想中的“桃花源”。
不禁想问,大家为什么执着于“上岸”?属于自己真正的“岸”又在何处?
一
近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举行,北京地铁S1线的一座名为“上岸站”的高架车站,引来大批应试者打卡,只为图个“好彩头”。
有人说,人生像极了一辆列车,疾驰向前,沿途会经过多个不同的站点。“上岸”一词的流行,显然切中了大家对人生及奋斗意义的一种理解。
从词义看,“上岸”更多追求的是一种通过自身的奋力“凫水”,来实现“稳稳的幸福”。
据说,“上岸”的说法来源于改革开放初期,当时,不少人“下海”创业,成功从商海中脱离出来后,找到了更稳定的生活或工作状态,被称为“上岸”。当然,在词典中,该词还有“登上岸边”“改邪归正”的释义。
“上岸”一词的前提是主体处于某种类似于“水中”的困境,或者处在不稳定的状态。比如,在考研、考公的语境中,考生们面对激烈的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备考的过程就像是在水中挣扎;在生活中,对一些人来说,经济上的压力、职业发展中的困扰等因素,使其感觉如在水中漂泊。
近日,高校学生积极备战考研 图源:新华社
尤其在“考试”层面,“岸”代表着一种稳定、安全、理想的状态,“上岸”不仅代表着考试结果的圆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安定的代名词。毋庸讳言,当下,公务员、事业编、国企等单位通常具有稳定的收入、福利保障,以及相对明确的职业发展路径,成为很多人眼中的“铁饭碗”。应试者们坚信,挣扎上岸的痛苦,总有一天会化作收获成功的喜悦。
其实,从长远看,“上岸”是进入另一个赛道的“水域”,人生没有永远安稳的“岸上”。
“上岸”固然可喜,但“岸”却并非是一劳永逸的终点。人生一个个的“岸”,正像旅途中一个个的“站”,稍作停留,又要立即奔赴下一段旅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很多所谓的“岸”,大多时候只是临时避风港。
二
“上岸”,是一场向着目标的奋力划行。在争渡、驻扎之间,影响各种结果走向的,是人的思维和心态。
比如,“上岸思维”。一名参加过16次高考的考生,在2024年终于如愿迈入高校大门。其实,此前多年他并非落榜,而是数次已经被名校录取,但为了追求自己心中的“岸”选择了一次次重新出发。
高考必须考个名牌大学,否则就是人生的失败;毕业的终极目标就是找个“好工作”……当“上岸思维”成为一种执念,有时会不顾自身实际,忽略其他更适合的目标选项,毕竟每个人的人生,不是从“上岸”的那一刻才开始的。
比如,“围城思维”。一名女生考研成功后,吐槽自己虽然有能力考研上岸,却没有科研的水平,导致没有方向感也找不到目标;有人考公“上岸”后,也在日常的繁杂工作中产生倦怠,渐渐磨灭了最初的热情……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一些“上岸”者中,也常存在“围城思维”,将“上岸”后的生活过度理想化,未充分考虑到现实中的种种挑战与困难,在个人心态与预期方面出现偏差。另外,一些人存在“得陇望蜀”的匮乏心态,在一旦拥有之后,不贴实际地想要的却更多。
一网友晒出见证自己考研努力的笔记、夜空、作息表
比如,“消极防御心态”。在每年的考研大军中,总会出现众多弃考者,在“临门一脚”之际选择退缩。其中,不少人是因为感觉准备不够充分,害怕面对失败而选择了放弃。
他们试图通过规避一切有可能导致失败的情形,来为自己构筑起心理上的“防火墙”,防止受到因失败带来的伤害。在这种心态之下,“上岸”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他们最需要的,是鼓足泅渡的动力。
三
“试错了是青春,试对了是成长”。对于年轻人来说,一时“靠不了岸”或者“上错岸”,也有调整或“纠错”的资本。在结果揭晓和目标达成之前,“上岸”更是一种人生态度。
近日,一高校举办2025届毕业生冬季招聘会 图源:新华社
找到自己真正的“岸”。去年,一名“95后”清华大学毕业生重新参加高考,考上成都中医药大学的新闻引发关注,也令很多人重新审视“岸”的问题:很多人眼中的“高岸”,或许并不适合自己。
何处是“岸”?相信没有一个适合所有人的标准答案,因兴趣、能力、机遇等差异,“岸”也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如电视剧《凡人歌》里,每个人都在生活里沉浮,体制内的沈磊志不在此,作为大厂精英的那隽,一直在寻找心灵栖息的真正归宿……最终,大家都各有所安,此心安处即为“岸”。
前几天,罗振宇在跨年演讲中,提到“凡墙皆是门”的金句,大意是门不在别处,就在此处,就在自我,每一个自我,都是踏着自己此刻的行动,拾级而上,随时生成,随时迭代,用创造和行动推开属于自己的大门。
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第十场
真正的“岸”,一定能够让人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依然保持积极的态度。比起“上岸”,有时我们需要自己“造岸”,勇敢地选择自己想要走的路。
减少“社会时钟”的焦虑。人的一生各有轨迹,然而似乎又有着一个无形的“时钟”,即“什么年龄做什么事”。人从出生开始,似乎就不断被社会时钟“提醒”,比如,中考要“上岸”重点高中,大学目标是“985”“211”,大学毕业后要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
万事皆需“上岸”的背后,隐隐透出人们追赶“社会时钟”的焦虑。有人说,人生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应由自己挥毫泼墨,而非被他人预设的框架所局限。真正的人生,是在不断突破边界、跨越常规中,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不被外界的刻板印象所定义。
“社会更友好,青年更有为”。客观来说,从校园到职场,毕业生容易陷入迷茫,也面临着不少的信息差,这需要相关部门及时加强服务和引导。而对于“上岸者”来说,教育体系、用人单位等也应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始终保持向上的心态,展现更大的社会价值。
在社会舆论上,也不妨对年轻人多些鼓励和支持,营造更加包容友好的社会氛围,让年轻人敢于尝试多元化的职业发展路径。
“用自我的力量生成自我”,真正的“岸”,或许正是自己坚实的内心。构建起心灵之“岸”,我们也才能迈向更大的世界。
作者:和声 王鹏飞
来源|青岛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