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大脑与智能,2024追问年度书单推荐

图片

编辑|存源、一木、雨飞


又是一年年度图书推荐,本期我们向编辑部和追问作者们征集了2024年的最佳读物,推荐了有关大脑与智能的10本书,期待与你分享那些书页间跳跃的智慧和情感。


在这里,你或许会遇见那本能触动你心灵深处的书,也许会发现那个被文字照亮的新世界。



图片


《万物理论》

作者:迈克尔·J. 斯皮维(Michael J. Spivey)

从认知与复杂科学重新定义自我,展现人与宇宙的深层联结


荐语:十三维(轻刻数智健康研究院院长,追问特约作者)


这是一本令人耳目一新的认知科学著作。作者以认知科学和复杂性理论为基础,不限于4E+S认知(具身、延展、嵌入、生成、情景)、形态计算、生态知觉、微生物组学等,逐层剥开"我是谁"这个亘古难题。


相比于侯世达与丹尼特的《我是谁,或什么》的哲学思辨,斯皮维的这部著作将宏大的理论框架与严谨的实证研究完美结合,从前额叶到全脑,从身体到环境,从人类到万物,带领我们不断探索拓展自我边界的无限可能。


最让人惊叹的是,作者并非简单否定"自我",而是通过严谨的科学论证,展现出一个更宏大的图景:我们既是独特的个体,又与整个宇宙密不可分。对每一个思考生命意义的人而言,这都是一次令人难忘的的心智之旅。



图片


《人工认知系统导论》

作者:戴维·弗农(David Vernon)

正文对关键问题简明描述,注释扩宽专业视野


荐语:一木(追问编辑)


当我第一次知道“自创生”时,脑子里一股劲的在想,还真能自己生自己的吗?答案是真的,且极其普遍。这是1972年的概念,以描述生命系统独特的自我维持机制,比如细胞如何通过内部的网络化生产,持续生成自身的组成部分并维持其边界。然而,这一理论并未止步于生物学领域,它正对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产生深远影响。


在《人工认知系统导论》中,作者探索了生命系统与人工认知系统的边界。他不仅将“自创生”这一经典理念置于21世纪的科技背景下,还赋予其现代化的拓展,揭示了认知的动态性、自主性与环境互动的深层联系。全书以清晰流畅的风格,从认知架构到社会认知,为读者提供了一个贯通自然与人工认知的全景视图。这本书将“教会”你如何设计“会思考”的机器,并带你领略瓦雷拉的思想如何塑造认知科学的前沿。



图片


《发条橙》

作者:安东尼·伯吉斯(Anthony Burgess)

对青春迷失的写照,对自由意志的反思


荐语:张心雨桐(追问社群群宠-蝶;追问实习生)


在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如何在适应新交互方式的同时探索道德和伦理的边界?给罪犯建立新的脑回路,以剥夺个人的自由意志为前提,实现社会的稳定与和平,发条橙探讨的反乌托邦世界是对现实的警示。


故事里的技术仅仅是古典的行为疗法与厌恶疗法,而六十年后的今天,侵入式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等技术显然更加强大,我们对意识的研究也在人工智能的帮助下日新月异。换言之,我们能做的更多了,这也要求我们推广技术时更加谨慎。本书同时描写了主人公接受治疗前后的一系列认知图式变化,语言生动大胆,值得一读。



图片


《噪声:人类判断的缺陷》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奥利维耶·西博尼、卡斯·桑斯坦

决策误差的隐形敌人,偏见与噪声的复杂交织  *纪念卡尼曼


荐语:刘培源(涌流信息创始人,集智俱乐部前主编,追问特约作者)


人类理性之上徘徊着两朵乌云,一朵是偏见,一朵是噪声。偏见是系统误差,源于长期内化的思维定式;噪声是随机误差,源于环境、情绪与个人风格的瞬时波动。


《思考,快与慢》揭示了偏见对决策的影响;十年后的《噪声》则指出,偏见与噪声共同构成了决策误差的来源,并且两者的影响一样大——我们只是对噪声视而不见。正如看不见的细菌是疾病源头,丹尼尔·卡尼曼给出忠告:决策也要讲卫生。


卡尼曼辞世的2024年,算法社会呼啸而来,AI的快思考越来越敏捷,慢思考越来越深刻,但个人与集体的“卫生条件”均未改善。何日浮云散?我们拭目以待。



图片


《尤里卡时刻》

作者:拉·佩奇(Ra Page,编)

记录平凡瞬间的非凡价值,传达顿悟背后的奇妙故事


荐语:Clover青子(复旦大学医学系统生物学博士,追问特约作者)


尤里卡(Eureka)源于希腊,意为“我发现了”。相传阿基米德因溢水现象解开纯金皇冠之谜,激动高喊“尤里卡”,象征科学发现的顿悟。


本书收录17个物理、生物和神经科学的发现故事,每一主题由创意写作者的故事与科学家的后记构成,有的后记甚至来自发现者本人。故事艺术化重构了科学发现过程,用隐喻传达科学概念。后记则是科学家的点评,与领域发展的现状。如果读者是个科普作者,对比文学化叙述与科学分析的两种写作视角,或许能够找到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创作平衡。


改变世界的发现往往源于平凡的时刻,在那一刻它的价值很难被故事主角预见到。因此严谨的实验设计是无价的,同时保持思想开放,随时准备接受研究带来的意外之喜。



图片


《我们的思维方式》

作者:吉勒•福柯尼耶、马克•特纳

认知语言学的经典著作,心理空间和概念整合理论集大成者


荐语:丹雀(追问特约作者)


当听到“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时,你会立刻明白,这不仅仅是在比喻,而是在批评这名医生粗暴、技术糟糕。可你有没有想过,这种全新意义是如何在你的脑海中生成的?


《我们的思维方式》通过概念整合理论,揭示了这一令人惊叹的认知机制。两个输入空间——“外科医生”和“屠夫”,经过你的思维整合,生成了超越表面语义的全新评价。这本书由认知科学家马克·特纳和吉尔·福柯尼耶合著,系统探讨了人类高级认知能力背后的奥秘。如果你对隐喻、类比甚至人类创造力的来源感兴趣,这本书将是你深入探索的最佳起点。



图片


《理性的疯狂梦》

作者:本哈明•拉巴图特(Benjamín Labatut)

14个不同的冯 · 诺依曼,理性与疯狂交织的矛盾


荐语:执盈(科学期刊编辑,追问特约作者)


这本书是对人工智能起源的思想史的注脚。由传统物理学与量子力学的调停者物理学家保罗·埃伦费斯特开场,揭开了理性与疯狂交织的矛盾。随后从他人视角描述了14个不同的冯 · 诺依曼,揭开了天才疯狂的一生,他建造一台能承受复杂计算的机器,并预见了人工智能的技术奇点。可能因为见证了二战的残酷、原子弹的爆炸,对于技术的忧虑伴随他一生,仍使用至今:“没有灵丹妙药可以避免人类在技术手上灭绝,我们只能依赖人类的品质:耐心、灵活性和智慧。



图片


《破晓之钟》

作者:田渊栋

技术大佬关于元宇宙和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幻想


荐语:郭瑞东(追问特约作者)


Meta AI Research(FAIR)研究科学家总监田渊栋,24年新出的科幻小说,描写几个在读博士在面对全球气候灾变时的坚持和抉择。对科研人员的刻画真实而深刻,几位主角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不拔,令人动容。文中充满一个技术人员对人工智能、元宇宙应用的思考,读来有趣而深刻。



图片


《自由的进化》

作者: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C. Dennett)

调和决定论与自由意志,自然化责任与道德 *纪念丹尼特


荐语:李振鑫(山西大学外国哲学在读博士,追问特约作者)


倘若决定论确凿无疑,也请勿放弃选择的权利。因你无法预见哪一架“滑翔机”将掠过生命的星空,绘就与今日截然不同的未来。丹尼尔·丹尼特以“生命游戏”这一三维模拟,引领我们跃入上帝的视角,让我们在游戏中扮演创造者,于游戏之外洞察生命本源。


他以柏拉图式的哲学辞藻启迪我们那自然主义恒久不变的法则:“幸运出现时恰好携带有用的突变”。因此,我们能做的,唯有善用祖先几代人馈赠的——基因——这一充满无限可能的礼物,努力迎接那“滑翔机”的到来。



图片


《主动推理》

作者:Thomas Parr / Giovanni Pezzulo / Karl J. Friston

构建感知与行为的大一统理论,重塑认知科学的研究视野


荐语:存源(追问主编)


翻开本书,或许会被其“硬核”气息与数学推导的森严所吓退,但别因这层“高墙”而止步——它恰恰为“主动推理/自由能原理”提供了目前最为权威和清晰的阐释。


Thomas Parr、Giovanni Pezzulo与“自由能原理”奠基者Karl J. Friston三人合力,既开宗明义地点出主动推理的底层逻辑与基础,又全方位地讨论了如何建模与应用,更将之扩展为感知与行为(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及心理学)的大一统理论,激起对传统研究根基的深刻反思。



图片


《2023追问20万+》

作者:追问原创作者等

2023追问年度好文精选,脑与智能特别推荐!


特别推荐


以上书籍为追问编辑部精选,还有更多好书期待你留言告诉我们!请在留言区留下你去年最喜欢的书籍及荐语,我们将会挑选3位精彩评论,以及随机抽取2位读者,赠送《追问20万+》实体书一本!本次赠书截止至1月12日(周日)20:00,届时请留意评论区bot的回复,祝你好运!


愿你在这个探索中,找到那份唤醒灵魂的力量,感受那份由书籍带来的无尽温暖与启迪。


关于追问nextquestion

关于天桥脑科学研究院

天桥脑科学研究院(Tianqiao and Chrissy Chen Institute)是由陈天桥、雒芊芊夫妇出资10亿美元创建的世界最大私人脑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围绕全球化、跨学科和青年科学家三大重点,支持脑科学研究,造福人类。

Chen Institute与华山医院、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设立了应用神经技术前沿实验室、人工智能与精神健康前沿实验室;与加州理工学院合作成立了加州理工天桥神经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