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七律诗是难度最大的一种诗体,它讲究气格风神。律诗声律、对仗规定很严,程式化很厉害,束缚人思想,但是唐朝人把律诗写活了。
我们把唐人律诗拿来细细研究,看唐人怎样戴着脚镣跳舞,跳得神气活现,就会惊叹于唐人的创造力。在七律诗中,有两首不得不提,一首是杜甫的《登高》,一首是崔颢的《黄鹤楼》,那么,谁才是古今七律第一呢?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愁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今译】
西风疾劲,天穹高旷,传来了阵阵凄厉的猿啼。/泥渚洁净,滩沙如雪,飞鸟成群地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落叶纷飞,萧萧地响成一片。
永无穷尽的长江水,有如万马奔腾,滚滚而来。/作为漂泊万里的他乡之客,面对这衰飒的秋天,更增添了我内心的悲凉;/独自登上高台眺望,这一辈子所经历的种种磨难,愈加沉重地压在我的心上。
啊,我这满头短发,白得又快又多,不就是生活艰辛,焦虑劳苦所致吗?/何况如今连浊酒一杯也得戒掉,景况就更是潦倒不堪了!
【赏析】
虽然安史之乱最终得以平定,但唐王朝盛极一时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杜甫本人的遭际,更是艰难日甚,为着生计,不得不四处漂泊。这首诗,是他滞留夔州时所作。
全诗因景抒情,前四句以精警凝重的笔调渲染出一派秋风萧瑟,万物飘零的凄紧氛围。
其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一联气魄宏大,意象深远,历来受到人们的激赏。
后四句集中抒发内心的身世之感,一字一血,极备苍凉凄楚,它不仅是作者个人情怀的抒发,而且是时代痛苦的反映。
事实上,这一年,杜甫由于肺病日益严重,被迫戒酒。三年之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从诗歌本身来说,它是诗人精心琢磨锤炼而成,对仗押韵都极其工整,读来却没有半点生硬勉强之感,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因此后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古今七律第一”。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崔颢的《黄鹤楼》。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译】
登上黄鹤楼,想起了关于这座楼的神话传说,感到神话到底是神话,眼前远处的汉阳,水道分明,近处的鹦鹉洲,草色连绵一片。好风景叫人联想到家乡,对着江上的烟波,不免勾动轻淡的乡愁。
【赏析】
这首诗有一个故事,说李白登黄鹤楼,心生诗意,本想题诗一首,而见崔颢诗已题上,诗歌极佳,因而废笔,“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另外,李白曾仿照《黄鹤楼》的形式、诗意,写下一首《鹦鹉洲》,所以 宋朝诗评家 严羽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
这首诗的高妙之处,完全在于高唱入云、无限悠扬的风神,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七律诗通常的美学风格,因此给我们带来一种意外的惊喜,使我们通常对七律诗所怀有的审美期待、欣赏习惯落空。
他通过文字,达到了最高的音乐效果。诗的音乐性很强,强到让我们感到文字都溶化在音乐里,而抒情效果正是在这种音乐效果中实现的。
这无疑是少数初唐歌行和盛唐绝句才能创造的审美风格,但却被崔颢似乎以不太经意的态度实现了。这首诗某种意义上,可以看成是一个艺术创造的奇迹。
江流千古,江楼千古,乡愁千古。
崔颢的黄鹤楼诗在人们的欣赏和争论中一样会流传千古。崔颢也因此名芳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