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齐勇教授为《阳明学年鉴2023》作序

图片
王阳明对于中国贵州,有着非凡的文化意义!
正德元年(1506),时任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的王阳明,因上疏批评明武宗闭目塞听,要求赦免老臣,流放弄权的宦官而被捕入狱, 被廷杖后贬至贵州龙场驿(今贵阳修文)任驿丞。此一行路途遥远、山高水长,却因经历劫难生死之后在龙场悟“知行合一”之道,发展出了“阳明心学”,奠定了王阳明在中国儒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同时也结下了他与贵州的不解之缘。
大儒湛若水在《阳明先生墓志铭》中说,王阳明经历了“五溺”,即:
初溺于任侠之习,再溺于骑射之习,三溺于辞章之习,四溺于神仙之习,五溺于佛氏之习。
任侠之习,是指扶危济困,打抱不平,大约有点江湖习气;骑射之习,是指骑马射箭,排兵布阵。王阳明最为佩服诸葛孔明与伏波将军马援,学前者活用兵法,学后者立志“马革裹尸还”;辞章之习,是写八股,应科举;神仙之习,是学习道教长生之学;佛氏之习,指王阳明还曾爱好佛学,有不少诗词流露出他的这一向往。从正统儒家思想看来,这五种学问都不是关乎身心性命的根本学问。但需要指出的是,从“立志做圣贤”的无望转向佛老可以看出,王阳明对人生根本价值、如何安顿身心性命等重要问题的思考显然是积极而且迫切的。“五溺”阶段实际上酝酿着后来巨大的哲学突破。这一突破,就发生在贵州龙场。
所以,对“生”和“死”的思考,才是真正促进王阳明悟“知行合一”之道的根源。在流放贵州途中,王阳明被刺客追杀,家人也可能遭到未知的迫害,这些都不断刺激王阳明去思考生死大问题。当时贵州条件恶劣、道路艰险。地处偏远的龙场,更是险恶。初到龙场,无处居住,自己搭建草棚。水土不服,随从病倒,王阳明斫薪取水,煮粥侍候。他们开荒种粮种菜,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面对恶劣的环境和人生的大起大落,王阳明本人经受着考验。在《瘗旅文》中,他详述了一位去边远地区任职的小吏目,不幸死在赶路途中。吏目死了,其公子与仆人也死了。王阳明带着仆人为这三人收尸、埋葬、祭奠,触景生情,联想到自己被贬谪、放逐,情不能已。文章感情深切,感同身受, 也是王阳明抒发流亡异域的凄苦哀伤之情的写照。凡此种种,他去体会、去参透,超脱生死念头。他说:
人于生死念头,本从生身命根上带来,故不易去。若于此处见得破,透得过,此心全体方是流行无碍,方是尽性至命之学。
王阳明不断自问:“圣人处此,更有何道?”他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都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一。这样的自我锻炼终于产生了一定的效果。
为了超脱生死,他“乃为石墩……日夜端居默澄,以求静一……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旨……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乃以默记《五经》之言证之,莫不吻合”。意思是:一天夜里,他恍然顿悟,随即发狂般地欢呼雀跃起来,感觉云开雾散,豁然开朗,不觉手舞足蹈!他终于参透了“格物致知”之旨。这表明王阳明身处危困之际,念兹在兹的仍是“学为圣贤”,这一根本性的宗旨,为王阳明带来了巨大且持续的心灵动力,是王阳明哲学突破的动源。格物致知是为圣作贤的工夫基础,这一点没有错,但不像程朱所说,天理存在于外在的事物当中,求天理需要在事事物物上去格;相反,天理就在人人本来就有的天性当中,求天理就只应不断发明自己从天那里得来的理,而无需向外追寻。原来,圣人之道蕴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一直以来沿用的向心外求理的方法本身就错了!
这样,王阳明终于打通了长期横阻在为学目的和修养工夫之间的关隘,悟通了“物之理”与“人之心”之间的关系!这一悟,史称“龙场悟道”,他通过“澄默静一”的修习而超脱了生死之念,同时还悟出了“格物致知”之旨。次年,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说法。
在龙场期间,王阳明建造了龙冈书院、寅宾堂、何陋轩、君子亭、玩易窝等,聚徒讲学,培植后进,弦歌不辍。王阳明在贵州不只是悟道、讲学,他与这里各民族、各阶层的人物相处,播撒中原文化的种子,以仁德感化四方。王阳明认为,“天下无不可化之人”,龙场悟道在阳明学发展史,乃至整个儒学思想史上,都有着无可估量的意义!阳明学作为东亚诸国共同的思想资源,在各国近代化进程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陈荣捷先生才这样评价王阳明及其著作:
有明王学展播全国,支配国人精神思想百有余年。其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之旨,至今仍为我国哲学一擎天高峰,而四句之教,聚讼数百载,火尚未阑。东渡而异地开花,于明治维新,给大生力。此强健思想之源泉,乃《传习录》也。
 王阳明的亲身经历也提醒我们,为政之道在于明德、亲民。王阳明解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时,特别强调明德与亲民。他首先强调为政者要修身以德,以仁德为核心价值,引领和实现政治的正义。官德不仅仅是一种职业道德,更是人的良知在政府事业上的直接运用。为官不讲官德,就是违背良知。进一步,亲民就是要以民为本,视百姓为骨肉亲人,尊重民心民意,体察民间疾苦。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王阳明以高超的政治智慧,将社会教化、社会治理以及具体的行政手段结合起来,治理了很多难治之地,实现了民不骇政、四方咸宁。王阳明的为官之道,对于今天加强党员干部修养、化解社会矛盾、转变政府职能等,有借鉴意义。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王阳明曾在贵州参学悟道,贵州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有独特优势, 希望继续深入探索、深入挖掘,创造出新的经验。”
我想,贵州对阳明文化转化运用的重视,正是贵州人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具体体现和身体力行。
贵阳孔学堂作为贵州十二年来的文化地标,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阳明学年鉴》从2016 年出版以来,一直坚持每年出版一本,现在呈现在大家面前的已经是第八本,即使在三年严重的疫情期间也未曾间断,是很值得敬佩的。这正是孔学堂学者学习王阳明“立志勤学”“读书做圣贤”的真实写照。编撰《年鉴》是很辛苦的,能坚持近十年,更是难能可贵,希望贵阳孔学堂再接再厉,继续“在事上磨”,将每一年有关阳明文化研究的精华呈现出来,与全世界的阳明文化爱好者共享。善莫大焉!
同时,也希望大家在研究学习阳明文化的过程当中,自觉转化运用,创新、创造、借鉴王阳明的修心之道,“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事上磨”出适应当代社会的人生之道,发挥孔子“仁爱”、孟子的“仁民爱物”、王阳明“真诚恻怛”之思想,为个人、为家庭、为社会、为国家贡献力量。
是为序!
郭齐勇2024年8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