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说,在量子这种前沿科技领域,一位人才可匹敌千军万马。
2024年,在奔腾汹涌的量子科技创新浪潮中,有这样一批人躬身入局,他们怀揣远见、脚踏实地,以一己之力为量子未来开辟了新天地。
在此,光子盒(QUANTUMCHINA)根据本年度的专业成就、社会影响、行业推动等指标综合评价,在全球范围内评选出2024年表现较为突出的十大量子科技风云人物。
与以往不同,这次我们将十大人物的评选范围从科研界扩展至政府组织、商业公司、投资机构,他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但都凭借独到的眼光与非凡的勇气,站在了量子科技的风口浪尖。他们引领了技术革新,更深刻塑造了未来的量子生态格局。
此次排名不分先后,如果读到本文的您心中有更多的人物选项,也欢迎在评论区留下自己的意见!
2024年6月24日,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北京揭晓,薛其坤院士与李德仁院士获得中国科技界崇高荣誉。61岁的薛其坤成为该奖自2000年首届评选以来,最年轻的获奖者。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凭借多项开创性的科学成就,走在了世界前沿。他在35岁时便晋升为教授;42岁成为中国科学院最年轻的院士之一;49岁时提出界面高温超导理论;50岁时成功发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56岁和57岁时分别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菲尔兹·伦敦奖等荣誉。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发现在国际物理学界引起轰动,也让薛其坤“拿奖拿到手软”。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高度评价这一成果,称之为“首次从中国实验室里发表的诺贝尔奖级物理学论文”。
为了实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自1988年以来就有许多理论物理学家提出多种方案,但实验上始终未有重大进展。薛其坤的团队通过实验验证,成功攻克了这一困扰科学界130多年的难题。
从现实应用的角度来看,所有电子设备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能量损耗,这主要是由于电子的无序运动造成的。虽然量子霍尔效应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但高成本和庞大的体积一直限制了它的应用。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突破则改变了这一现状,电子无需磁场即可沿固定轨迹运动,减少了不规则碰撞带来的能量损耗和发热,为下一代低功耗晶体管和电子器件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如果这项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未来的超级计算机有望缩小至平板电脑尺寸,智能手机的内存或将提升数千倍。
薛其坤长期保持着“7-11”的工作节奏:早上7点进实验室,晚上11点离开,这一作息已持续20余年,清华大学的学生们亲切地称他为“7-11院士”。
如今,薛其坤身上的头衔很多: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主任、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院长等等,而他依然坚持在量子领域不断探索。
薛其坤说,量子信息和高温超导这两个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中国已在国际上占有重要一席之地。对于量子科技的未来发展,他指出,量子信息科学,尤其是量子计算,将可能迎来一场革命。“这场革命的影响可能不亚于我们当前正在经历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难度会更大。”
可以说,量子信息、量子科技又给包括中国科学家在内的全世界科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领域。
带领谷歌突破量子纠错阈值
推动量子霸权迈向新高度
去年年末,一块量子芯片震撼了全球,带飞了整个量子计算概念股,也让Hartmut Neven疲于应对各路媒体的采访。
Hartmut Neven,德裔美国科学家,谷歌工程副总裁,谷歌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Google Quantum AI Lab)创始人、负责人,从事量子计算、计算机视觉、机器人技术和计算神经科学方面的工作。先后在马克斯普朗克生物控制论研究所与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神经信息学研究所获得硕士与博士学位,曾获德国最负盛名的奖学金基金会 Studienstiftung des Deutschen Volkes 的奖学金。
在过去的一年里,由Neven带领的Google Quantum AI在量子纠错领域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Willow是其中最亮眼的一个。Neven数次回想起突破量子纠错阈值的那个瞬间:“那是一个非常激动人心的时刻,实验室里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除了夸张到让人难以置信的数字对比外,Neven更希望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到Willow的现实意义。“这是迄今为止构建的最具说服力的可扩展逻辑量子比特原型,”Neven表示,“这明确表明,确实可以构建出实用级大规模量子计算机。Willow使我们更接近于运行那些无法在传统计算机上复制的实用、商业相关的算法。”
在帮助谷歌实现量子霸权、推动量子霸权迈向新高度的征程中,Neven一直是冲在最前方的探路者。
早在2006年,Neven就开始探索量子计算在机器学习中出现的复杂组合问题方面的应用。他与D-Wave合作,开发出了首个基于量子算法的图像识别系统,并在2007年的超级计算大会(SC07)上进行了演示。
2012年,Neven与来自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Ames研究中心(NASA Ames)的Pete Worden共同创立了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
2014年,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John M. Martinis团队在Neven的邀请下加入了Google Quantum AI,谷歌就此启动了超导量子处理器的制造设施建设。2016年,John M. Martinis团队制定了用于证明量子霸权的实验方案,并于2019年10月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宣布实现了量子霸权。
一位在人工智能领域建树颇丰的科学家,为什么会选择带领谷歌走上一条Quantum+AI的道路呢?
Hartmut Neven提到:“我的同事有时会问我为什么离开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领域而专注于量子计算。我的回答是,两者都是这个时代最具变革性的技术,但更先进的人工智能将极大地受益于量子计算的应用——这就是我将实验室命名为‘量子人工智能’的原因。”
“量子计算对于收集经典机器无法获取的训练数据、训练和优化某些学习架构以及对量子效应重要的系统进行建模将是不可或缺的,这包括帮助我们发现新药物、为电动汽车设计更高效的电池以及加速核聚变和新能源替代方案的进展。这些未来改变游戏规则的应用中,有待于用量子计算解锁。”
黄仁勋的成就不能简单地归结为技术创新,他是一位能够把握未来科技风向并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领袖。作为英伟达(NVIDIA)的创始人兼CEO,黄仁勋是全球GPU技术的开创者,亦是量子计算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先行者。
在过去的数十年中,英伟达通过GPU不断推动着计算能力的边界,成为全球AI与高性能计算领域的领军者。CUDA平台彻底改变了GPU的使用方式,使得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和大规模并行计算等技术得以飞速发展。
黄仁勋的视野并不仅仅停留在AI领域,他意识到作为未来计算架构重要组成部分的量子计算必须与现有计算技术有效结合。2024年,随着CUDA-Q平台的进一步完善,黄仁勋再次架起了了AI超算与量子计算交汇的桥梁。
CUDA-Q平台基于NVIDIA的GPU架构,专为量子计算的需求量身定制,旨在加速量子计算与传统计算平台之间的无缝连接与协作。该平台提供了高效的量子模拟能力,还能与现有的AI超算系统协同工作,从而加速量子算法的执行与量子数据处理进程。黄仁勋多次表示,单纯用量子计算很难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与传统超算技术融合,才能将它的潜力真正释放出来。
在去年的年度股东大会上,黄仁勋提到:“英伟达不制造量子计算机,我们正在建立所有量子计算机所需的平台。没有人知道哪种量子技术路线最终会实际应用于量子计算机,所以英伟达希望在提升量子计算机的性能上发挥作用。”这是一种从未知中把握已知的洞见。
基于此,黄仁勋不满足于单一的技术研发,他很早就认识到了建设量子计算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在他的引领下,英伟达与全球顶尖的量子研究机构和学术团队展开了深度合作,主动将英伟达的技术优势与量子计算的需求结合,打造了一整套可商用的量子计算平台。
2024年,英伟达的量子计算生态系统已与160多家合作伙伴建立合作关系,其中包括谷歌云、微软Azure和甲骨文云基础设施等主要云服务提供商,IQM、Quantinuum等量子计算巨头也正在将量子云技术整合到产品中。
据悉,截至2024年5月,全球排名前50的量子计算初创公司中,有高达92%使用英伟达的GPU和软件,而78%的公司选择CUDA Quantum作为编程模型,用以构建和部署量子处理器。
全球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黄仁勋凭借对AI超算与量子计算协同进化的远见,成功为英伟达铺就了一条通往未来的路。
他的故事是科技发展的传奇,也是全球科技领袖引领时代潮流、不断突破自我极限的写照。
深耕PQC十余年
Dustin Moody是背后的“舵手”。作为NIST后量子密码标准化项目的负责人,他领导团队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包括制定后量子密码学标准的流程和规范,组织对各种后量子密码算法的评估和筛选等,为推动后量子密码学的标准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9年,Dustin Moody在华盛顿大学取得数学博士学位;2010年至今,Dustin Moody就职于NIST计算机安全部,担任数学家,十余年时间里一直专注于密码学相关领域的研究。
Moody涉足密码学的契机源于椭圆曲线。Moody热爱数学,具体到细分领域,他所学的数学知识在密码学方面有很多应用——我们如今使用的一些密码系统都是基于椭圆曲线构建的,Moody称之为“一种美妙的数学对象”,或许此前从来没有人认为它会在现实世界中有任何用处。但结果表明,它在密码学领域派上了用场。
Moody最终选择加入NIST,也是因为该院制定有椭圆曲线密码学标准。2014年,上司将Moody安排到了NIST的PQC的项目中,那时的他对后量子密码学还一无所知。在短短几年内,PQC就迅速发展成为美国政府的高度优先事项,Moody认为“参与其中是一段非常有趣的经历”。
虽然正式公布的标准仅有三项,但它们凝结了Dustin Moody团队八年的心血。
制定标准绝非易事,需要同时对量子计算与密码学足够了解;需要通过比赛层层筛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标准,不断进行研究、基准测试和实验;需要随着算法被破解淘汰既定方案,不厌其烦地重新设计新算法;需要考虑迁移所涉及的诸多复杂因素,包括优先级、各方之间的协调……
这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甚至充满艰辛。但Moody认为“这就是PQC运作的本质,这就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需要坦然接受”。
用“未雨绸缪”来形容Dustin Moody团队的工作再合适不过。
在NIST向所有相关方发表的一份声明中,Moody指出:“我们没有必要等待未来的标准出台,需要从现在开始就着手使用这三项标准。我们需要做好准备,以防出现能攻破这三项标准中算法的攻击情况,而且我们会继续制定备用计划以保障我们的数据安全。但对于大多数应用而言,这些新的标准就是关键所在。”
聚焦量子-经典系统集成
带领IBM加速全球扩张
Jay Gambetta的职业生涯堪称量子计算领域的典型路径。他在量子信息技术的学术研究上积累了扎实的基础,而后转向企业界,开始在IBM Quantum工作。
Jay Gambetta,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物理学博士,美国物理学会会士、IEEE会士,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发表了超过130篇学术论文,引用次数超过4.1万次。现为IBM Quantum副总裁,负责整体量子项目的推进。2018年获IBM Fellow称号,以表彰他在推动超导量子计算和制定IBM量子战略方面的领导力。
在Gambetta的领导下,IBM首次展示了量子计算云平台,这个平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量子服务平台,已有超60万用户运行了超过30万亿个量子电路。
此外,Gambetta还负责了Qiskit的创建和早期发展,Qiskit是IBM的开源量子计算软件开发工具包,使用户能够在多个量子服务提供商的硬件上构建、优化并执行量子电路。
Gambetta不仅关注量子算法、量子硬件的发展,更注重如何将量子技术与现有的经典计算体系无缝连接。
来到2024,“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已成为IBM的战略聚焦点。Gambetta认为:“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是高性能计算的未来,也是在化学、材料科学和其他科学应用领域实现近期量子优势的途径。”
他进一步解释道:“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所指的是一种架构,它能将经典计算和量子计算的优势相结合。我的老师(IBM研究院主任Dario Gil)经常将其描述为‘比特、量子比特和神经元’的协同工作。”
“在这种架构中,它们的集成度足够高,不是彼此独立的,但也不在单一操作系统中,而是保持异构性。如果拥有一种能够在经典和量子计算之间实现紧密的数据流动架构,那么我们就可以开始探索如何设计算法,利用量子计算机中的某部分子程序,剩余的部分则可以在经典计算机或未来的GPU上运行。”
在这一年里,Jay Gambetta的另一个主要“功绩”,就是推动IBM Quantum的全球扩张。去年,在Gambetta的牵头下,IBM跨越美洲、亚洲、欧洲,在全球多个地区成功建设了新的量子计算中心,将量子计算云服务逐步推向更广泛的企业客户与科研机构。
Gambetta表示,随着IBM继续在全球扩展量子计算系统,他们将与250多个组织组成的网络合作,加快量子计算的探索步伐。
他是雄心勃勃的,也是极度理性的。Gambetta认为:“以量子为中心的超级计算是一项被低估的伟大创意,量子技术的现实用例被夸大了,但在它如何从根本上改变计算的意义方面,它却被低估了。”
2014年,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教授John Martinis加入谷歌负责开发超导量子比特;2019年,Martinis带领团队首次展示了“量子计算优越性”,历时五年完成了这一壮举。 在中国,也有这样一位人物,从他加入中科大担任潘建伟院士团队超导量子计算负责人,到最终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也只用了五年时间。
他,就是朱晓波。
朱晓波,2003年博士毕业于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2003年-2008年留所工作,2008年-2013年加入日本NTT基础物性研究所超导量子计算和线路小组。2013年进入中科院物理所工作。2016年加入中国科技大学,任教授。主要从事可扩展超导量子计算的研究。先后创造了超导量子比特最大纠缠数目纪录。
2016年,世界上首个量子计算云平台IBM Quantum Experience发布,当时中国超导量子计算研究还在起步阶段。也在这一年,中科大潘建伟院士团队超导量子计算项目加入了有10多年超导研究经验的朱晓波。自此,中科大超导量子计算团队加快了赶超美国的步伐。
2021年10月26日,朱晓波教授带领团队发布了震撼世界的国产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二号”,实现了超越谷歌“悬铃木”的“量子计算优越性”,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强大实力。
然而,量子优越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新的经典算法不断提出,原本的量子优越性会被不断被打破。
对此,朱晓波教授在2024年5月24日的论坛中再度强调,“为了保持我们在超导体系量子计算的领先优势,我们会持续做更深度的量子优越性实验,否则所有的东西都是镜花水月。与谷歌等国际量子计算团队的竞争将会持续存在。”
“物理学家总得争口气,做个实验给你看看!”在朱晓波的身上,我们总能看到独属于中国科研工作者那份融入报国志的豪情与敢想敢干、不服输的拼搏精神。正是对量子计算优势的不懈追求,研究团队在2024年取得了“祖冲之三号”的重大进步。
2024年12月16日,我国研制的具备105个量子比特的超导量子计算机“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发布在arXiv平台上,朱晓波教授、潘建伟院士为论文通讯作者。“祖冲之三号”处理器的各项性能指标与谷歌的Willow旗鼓相当,其优越的性能表明,我国在超导量子计算赛道已达到国际最先进的水平,完全具备与国际顶尖科研力量一较高下的雄厚实力,为我国在量子信息科学领域的未来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更为全球技术进步贡献了独特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朱晓波非常重视量子生态系统的构建,它的背后是各个领域的协同发展。朱晓波认为,“没有生态,就没有硬件的用武之地”,不能等到真正实现量子计算机后再建设生态,应该尽快构建量子计算云平台,让做量子计算的人真正有台实际的机器可以用,给那些对量子计算有强烈兴趣的人提供实际操作机器的机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这个领域。
在投资领域,2024年表现尤为亮眼的是全球首个量子专项基金Quantonation Ventures。
Christophe Jurczak,Quantonation Ventures联合创始人,先后于巴黎综合理工学院和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深造,分别获得了工程学和量子物理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师从2022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lain Aspect教授,深入钻研量子物理学领域,顺利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聚焦于原子激光冷却。
在开启创业之路前,Christophe Jurczak有着丰富的从业经历,在欧洲以及美国多地的政府部门、能源行业、国防领域以及新兴的量子计算领域都担任过高级管理职位,这使他对不同行业的运作以及量子技术的应用场景等方面都有深刻的理解与认知。
2018年,凭借着自身深厚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行业经验,他创立了Quantonation Ventures,正式进军量子技术投资领域。
Quantonation Ventures在他的领导下取得了不俗成绩。在短短两年内,Quantonation便凭借精准的眼光和策略,投资了12家量子技术领域的先锋公司,这样的投资力度和速度在全球范围内都遥遥领先。
目前,Quantonation已经推出了第一支基金Quantonation I,投资总额为9100万欧元,投资对象包括27家初创公司,其中包括中性原子计算领域的全球领军企业Pasqal和计算机辅助药物研发公司Qubit Pharmaceuticals。
在量子技术领域众多风投基金中,Quantonation Ventures属于最早专注于这个垂直领域的,对推动整个量子技术行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Quantonation专注于早期阶段的投资,尤其青睐那些在实验室中孕育、与企业合作诞生的创新项目,投资覆盖了深度物理、量子计算、量子网络/通信、后量子密码学以及量子传感等多个前沿领域。
Jurczak表示,Quantonation的使命是助力这些前沿科技从概念验证走向市场应用,其投资版图横跨欧洲、北美和亚太地区,展现出全球化的视野和影响力。
Quantonation的成功,可以用“专注”和“耐心”两个词来概括。
Jurczak强调,他们与创始人的深入交流不仅限于资金支持:“我们的员工还擅长利用专业知识激励创始人,引导他们专注于基金所关注的领域。这种深度参与和专业引导,使我们能够在项目的早期阶段就发现并锁定那些具有潜力的投资机会。
量子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需要时间,因此Jurczak愿意与初创公司一起成长,共同应对各项挑战:“这使Quantonation能够陪伴投资公司走过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整个旅程。”
量子+AI新潮流引领者
极具前瞻性的战略眼光
2024年,SandboxAQ逐渐摘掉了“谷歌前兄弟公司”的帽子。QAI先锋、3亿美元新融资、五角大楼新伙伴……这些新的标签让SandboxAQ被更多人看见。
2022年3月,谷歌母公司Alphabet的量子技术团队Sandbox正式脱离Alphabet,成立了一家名为SandboxAQ的公司,由Jack Hidary担任CEO。在加入Alphabet并成立量子技术小组前,Jack Hidary已经是一名非常成熟的企业家,在IT、金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他的领导能力还获得了世界经济论坛等组织的认可。
成立之初,公司的定位就是“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利用量子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解决方案”。除了研究领域专精且前沿外,SandboxAQ的量子布局战略也比较独特——
作为公司的统帅,Jack Hidary为Sandbox AQ选择了一条发展量子加密和量子传感技术的道路(而非量子计算),他在访谈中回答了这样制定战略规划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首先,全球的数据系统规模庞大,而它们都需要更强的保护手段,SandboxAQ选择了量子加密就是选择了天然的市场机遇;其次,NIST PQC标准化工作的推进为公司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持。
最后,SandboxAQ希望支持全球范围内正在进行的量子计算机构建工作,而不是自己再去构建量子计算机。专注于量子传感技术,能让公司在不重复建设量子计算硬件的情况下,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与其他致力于量子计算的机构进行合作,共同推动整个量子技术领域的发展。
在人工神经网络领域颇有研究的Hidary多次强调了人工智能(AI)与量子技术之间的协同作用:“AI在处理大量数据时非常出色,但如果我们需要设计一种新分子、新设备或新材料时会怎样呢?这时我们没有任何数据,因为它是全新的。这时候,我们必须利用物理学本身来推导并生成新数据,我们称之为合成数据。这些由我们生成的数据随后可以被应用于AI,从而实现进一步的创新。”
“下一波AI浪潮将超越大语言模型(LLM),超越图形工具、图像生成器和视频生成器。这是一场深层次技术革命,我们必须将AI的优势与量子技术的优势结合在一起。”因此,与目前主流的大语言模型不同,SandboxAQ 开发的是大型量化模型(LQMs)。
市场肯定了Jack Hidary的战略选择。
2024年,SandboxAQ成功筹集了超过3亿美元的新资金,成立仅2年,估值超过56亿美元;由量子和AI提供支持的商业实时导航系统AQNav入选TIME's 2024年最佳发明;拿下与美国空军、飞机制造商的多项重磅合作项目;与波音和AOSense合作完成了世界上首个多量子传感器的飞行测试,使飞机能够在不使用GPS进行导航的情况下完成飞行……
正如Jack Hidary所言:“量子与AI并不是对抗的。让两者各行其是,或许正是它们发展的未来图景。”
持续推进量超融合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尽可能多样化的欧洲量子计算平台和混合经典-量子架构,让欧洲站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前沿,并为欧洲用户提供访问各种量子技术的机会。”
这是EuroHPC JU的执行董事Anders Dam Jensen在去年5月的一次采访中提到的在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规划。如今看来,EuroHPC JU乃至整个欧洲的确在大步朝着这个目标迈进。
EuroHPC JU(欧洲高性能计算联合体)是欧盟、欧洲国家和私人合作伙伴之间的一项联合倡议,旨在引领欧洲超级计算的发展,构建世界领先的超级计算生态系统。
Anders Dam Jensen提到:“EuroHPC JU的使命之一是推动欧洲建设世界领先的量子计算基础设施和生态系统。2024年以来,我们投入了大量精力,为这一开创性的基础设施在欧洲的落地铺平道路。”
2024年6月,EuroHPC JU与欧洲六个国家的站点签署了托管协议,这些站点分别位于捷克、法国、德国、意大利、波兰和西班牙,负责托管和运营EuroHPC的量子计算机。
在签署这些协议后,EuroHPC JU采购了量子计算机,并计划将其与现有超级计算机进行集成。Jensen多次强调,首要目标是“确保欧洲量子技术和架构的多样性”,为欧洲用户提供丰富且互补的量子技术。为此,Jensen领导团队为每台量子计算机起草和定义了相关的技术规范。
选择混合量子系统,意味着EuroHPC JU在这一阶段将量子计算视为“物理模拟代码的加速器”。
Jensen表示,这六台新安装的EuroHPC量子计算机将集成到现有超级计算机中,主要用作特定算法的加速器,类似于GPU目前在计算中扮演的角色。
这种方法为量子计算机作为真正的HPC环境加速器平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实现这种集成需要相应的研发工作,以开发出能够有效管理HPC与量子计算工作负载的混合软件堆栈。此外,集成过程还需要HPC运营商和欧洲标准化机构之间的紧密合作。
去年,Anders Dam Jensen任命了EuroHPC JU新一届RIAG(研究与创新咨询小组)的成员,该小组由学术界、工业界的代表以及高性能计算(HPC)用户和技术供应商组成,职责是在两年任期内为EuroHPC JU理事会提供独立的建议。
展望未来,EuroHPC JU还将启动针对不同欧洲量子计算技术的其他采购项目,并针对混合HPC-量子计算中间件技术、混合算法和应用程序开发发起相关招标。
Jensen说道:“虽然我们仍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但在为下一个技术步骤做准备时,目前工作非常令人振奋——它预示着量超融合的巨大飞跃。”
获巨额投资,引美澳各方质疑
在本文的最后列举这样一位饱受争议的热点人物,他在商业化表现上绝对惊艳,是一位很有天赋的商人、说客,但在实际产出方面比较“难平”。
Jeremy O'Brien,物理学家,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获量子技术博士学位,量子计算公司PsiQuantum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此前,Jeremy O'Brien曾任英国布里斯托大学量子光子学中心主任。
作为科学家创业的代表人物,Jeremy O'Brien在去年带领 PsiQuantum先后拿下澳大利亚、美国的两项重磅政府合作项目,总投资金额超过11亿美元(约合80亿人民币),让PsiQuantum 一度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量子计算公司(截至2024年10月)。
两项合作的目标相同:建造“全球首台实用级容错量子计算机”。
在全球众多量子公司中,PsiQuantum的成绩堪称一骑绝尘,但来自业界、澳大利亚民众的批判声浪却不绝于耳。
首先,到目前为止,PsiQuantum尚未构建出一台光量子计算原型机。
其次,PsiQuantum的技术基础是光量子计算,相较于超导、离子阱和中性原子等通用量子计算路线,光量子路线受限于无法形成高保真的两比特纠缠门,因此目前其基于门路线的商业化进展仍较为缓慢。
最后,PsiQuantum对待承诺的态度一直是一拖再拖:最初,PsiQuantum承诺在2020年前研制出商用级量子计算机,后调整为2025年,随着澳大利亚的投资,这一承诺现在又被推迟到2029年。在许多人眼中,PsiQuantum早就失去诚信了。
即便如此,Jeremy O'Brien还是一直坚持将目标定为“构建百万比特量子计算机”。在麦肯锡的访谈中,他毫不避讳地讲起了PsiQuantum独特的企业文化。
“我和我的联合创始人都来自学术研究领域,这个行业中的许多同行也是如此。我们很早就决定摒弃这种学术心态,把自己变成一台永不停歇的工业机器。归根结底就是要狂热地追求影响力——每一分钱、每一分钟都必须花在实现远大目标上。我们不是在撰写学术论文,除非算法能派上用场,否则我们对那些炫酷的算法演示并不感兴趣。”
Jeremy O'Brien认为,这是一种“权衡之举”。他们需要专注于所确定的道路(即百万量子比特)。与此同时,Jeremy O'Brien表示也要知道何时该灵活应变、做出改变。
“如果你的目标是到达帝国大厦的顶部,那么你要建造更长的梯子。如果你意识到目标是到达月球,你就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方法——我们就是这样做的。这一信念一直是我们所做的一切的指路明灯,这也是最聪明的人都想与我们合作的原因。”
[1]https://www.sandboxaq.com/company/leadership/jack-hidary、
[2]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4-12-18/ai-startup-sandboxaq-raises-funds-at-over-5-6-billion-valuation
[3]https://research.google/people/hartmutneven/
[4]https://blog.google/technology/research/google-willow-quantum-chip/
[5]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quantum-computers-cross-critical-error-threshold-20241209/
[6]https://www.hpcwire.com/2024/06/03/nist-qa-getting-ready-for-post-quantum-cryptography-threat-you-should-be/
[7]https://research.ibm.com/people/jay-gambetta
[8]https://www.politico.com/newsletters/digital-future-daily/2024/05/31/5-questions-for-ibms-jay-gambetta-00161066
[9]https://www.mckinsey.com/capabilities/people-and-organizational-performance/our-insights/shooting-for-the-moon-how-psiquantum-forged-its-own-path
[10]https://www.intersect360.com/whats-next-for-eurohpc-deep-dive-with-eurohpc-exec-dir-anders-dam-jensen/
[11]https://www.quantonation.com/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