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锦 |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5-988场)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5场

 经院-全健院 

 “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 

图片

主讲人:

Justin Sandefur(Senior Fellow at the 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讲座主题:

The long-run decline of student outcomes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主持人:

潘聿航(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助理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秦雪征教授、施新政长聘教授、石菊长聘副教授、姚奕长聘副教授、王耀璟助理教授、袁野助理教授、梁远宁助理教授、庄晨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刘国恩教授、黄成教授、孙宇副研究员、吕蓓妮助理教授、杨佳楠助理教授、崔知涵助理教授、林淑君助理研究员、林昊翔助理研究员、蒋少翔助理研究员

讲座内容:

Justin Sandefur的研究利用1950年至2000年间出生的男女群体的跨年度问卷调查数据,通过相似的识字测试衡量全球教育结果在各代人中的变化。该研究涵盖87个国家,为观察全球识字率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的变化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持。在这半个世纪中,全球整体识字率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升,反映出教育普及的进步。然而,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出发展中地区的教育质量未能与教育年限的增加相匹配,特别是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识字率不仅停滞不前,甚至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

Justin Sandefur介绍,研究采用的核心方法是基于问卷的识字能力测试,这种方法可以对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教育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分析这些识字测试的结果,研究者发现,即使学生的教育年限有所增加,但在相同的教育水平下,识字率并未显著提高,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还出现了识字能力的退步现象。研究指出,尽管后期出生的学生在身体健康和经济状况方面较前几代人显著改善,这种教育结果的停滞或退步现象依旧存在,这暗示教育质量可能是影响因素之一。他提出了两种可能的解释机制:一是教育质量的下降,二是学生属性选择模式的变化,即新一代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可能缺乏识字所需的基础素质,而这种背景特征在以往的教育评估中未得到充分关注。

基于研究结论,文章提出了几项建议,以期改善当前发展中地区的教育状况。首先,政府和教育政策制定者应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具体来说,教育投入应不仅局限于扩大教育普及面,还应注重提高教学资源和教师队伍的素质,确保学生在校期间能获得高质量的教育。其次,在识别教育结果差异的同时,应更加关注学生的多方面背景数据,例如学生的健康状况、家庭经济条件以及社区环境等。最后,研究还提出了对教育选择机制的关注,即在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和支持具备潜力的学生群体。通过政策支持和专项培训,为这些学生提供额外的教育资源,帮助他们提高识字能力。这种政策措施对于发展中地区尤为重要,能够有效缩小学生之间的教育差距,并在长远上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水平。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6场

 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 

图片
图片

主讲人:

王欢欢(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讲座主题:

贸易摩擦与碳排放

主持人:

季曦(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讲座内容:

王欢欢表示,全球经济局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是从贸易自由主义趋于保守主义,表现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出现了很多贸易摩擦。同时,人类面临气候变化这一挑战。她指出,碳排放的根本矛盾不同于污染的负外部性,而在于它与能源利用紧密相关,而能源是现代经济生活的基石。少有研究讨论近年来贸易摩擦对碳排放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背景下如何设定最优关税。王欢欢团队的最新研究讨论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碳排放和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与福利效应。

研究首先利用Bartik-IV构建了城市层面受到中美贸易摩擦的冲击程度,具体来说是贸易依赖度加权的行业对美出口占比乘加征关税。利用企业层面中国税收调查数据,她发现受到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影响更大的城市和企业碳排放强度显著提高,但对总排放量没有显著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来自于工业企业的变化。进一步,将碳排放强度变化分解为城市平均效应的变化和企业资源再配置效应。城市平均效应的变化是城市通过放松地方环境立法、降低处罚来应对冲击,促进了企业对煤炭的使用。企业再资源配置效应是非出口企业和出口企业之间的资源再配置,这一效应在中美贸易摩擦冲击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中占比约55%。研究进一步构建多国多部门结构模型,求解最优政府环境规制程度,比较是否进行煤炭总量控制和是否加征反制型关税等不同情形下的福利水平。结果表明贸易摩擦由于影响生产和碳排放增加,损害了中国、美国和全球的福利水平。王欢欢进一步解读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不同省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的福利影响。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7场

 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主讲人:

周羿(北京大学社会研究中心长聘副教授)

讲座主题:

Social Ties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刘冲长聘副教授、吴群锋助理教授、曹光宇助理教授、年永威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李力行教授、易君健教授、席天扬长聘副教授、于航助理教授、王轩助理教授、徐化愚助理教授、黄清扬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张晓波教授、仇心诚助理教授

讲座内容:

周羿的研究探讨了“三线建设”对区域间协同创新的影响。在20世纪60至70年代,为了国家安全,该计划将工厂从东部城市迁移到西部,从而创造了外生的社会联系。他的研究团队利用专利数据和历史记录发现,这些社会联系从1985年到2019年显著增加了相连城市间的合作专利数量和质量。当西部城市主导专利申请以及在文化或经济差异较大的城市对之间,这种影响尤为显著。严格的稳健性检验确认这些结果不是由工业联系或其他同时期政策驱动的。

研究团队的进一步分析显示,持久的社会联系,如移民模式和文化亲和力,在促进合作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这些社会联系不仅增强了城市间的互动,也加深了文化和经济的融合,为区域间的协同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研究为创新和社会网络文献做出了贡献,展示了国家主导的工业化政策如何在促进技术进步方面带来长期的非经济利益。研究结果强调了社会联系在促进技术合作和知识共享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为理解国家政策如何通过社会网络影响创新提供了新的视角。

北大经院工作坊第988场

 数字经济工作坊 

主讲人:

杨雨成(苏黎世大学和瑞士金融学院助理教授)

讲座题目:

Deep Learning for Search and Matching Models

主持老师:

李博(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长聘副教授) 

参与老师: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曹光宇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余昌华长聘副教授、李林橦助理教授、薛思帆助理教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罗弥助理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朱萸副教授

讲座内容: 

杨雨成在报告中全面阐述了如何运用深度学习技术突破传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模型在求解复杂问题时的瓶颈,特别是在研究包含异质性主体和总量冲击的搜索与匹配模型中的实际应用。他提出的DeepSAM(深度学习搜索与匹配)方法,为解决高维状态空间下的建模与求解问题提供了全新的路径。杨雨成以三个经典模型为例展开讲解:Shimer-Smith/Mortensen-Pissarides模型关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双边异质性的动态变化,Lise-Robin在职搜索模型则分析了工人议价对工资与岗位匹配的影响,Duffie-Garleanu-Pederson场外交易市场模型则展示了资产与投资者异质性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通过应用DeepSAM方法,这些复杂模型的求解效率得以显著提高,特别是在处理全球状态空间和包含分布反馈的情况下,DeepSAM展现了卓越的精确性与计算效率。他指出,这一方法突破了传统模型中“区块递归”假设的限制,使得研究者能够更为全面地捕捉劳动力市场和金融市场中关键变量的动态变化。报告中,杨雨成还分享了几项重要的新发现:首先,总量冲击对异质性主体的分布影响显著,分布反馈成为决定经济变量的重要机制;其次,基于Lise-Robin风格的均衡理论常常高估失业率与岗位空缺的程度;再次,低类型工人的工资对经济周期的敏感性更高,尤其是在高类型企业中的工资波动更为明显。这些发现不仅深化了对劳动力市场动态的理解,也为经典奥肯法则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解释。在报告中,杨雨成与参会者深入探讨了模型设定的细节、搜索的具体形式以及其在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领域中的潜在应用等问题。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工作坊简介

2018年10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家发展研究院和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达成框架合作协议,约定采用轮流主持的方式共同举办工作坊,正式建立了科研领域的交流创新合作机制。2019年,根据协议,先后启动了七个工作坊:政治经济学工作坊;国际经济学与实证产业组织工作坊;宏观经济学工作坊;微观理论经济学工作坊;计量、金融和大数据分析工作坊;劳动-健康经济学工作坊和发展与公共财政工作坊。


2021年伊始,北大经济学院继续扩大工作坊规模、扩展合作范围,与光华管理学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等共同举办了“经济史”工作坊;与国家发展研究院、现代农学院共同举办了“生态、环境与气候变化经济学”工作坊;打破高校间壁垒,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共同举办了“风险、保险与不确定性经济学”三校联合工作坊。2022年下半学期,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与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合力打造了“经院-全健院健康与劳动经济学工作坊”。2023年9月新增“行为与实验经济学工作坊”,10月新增“数字经济工作坊”,目前学院共有12个工作坊开展活动。    


截止2024年底,工作坊共举办了1031场活动,其中2019年举办了127场活动,2020年举办了82场活动,2021年举办了204场活动,2022年举办了173场活动,2023年举办了227场活动,2024年举办了218场活动。这些活动为广大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国内外一流学术交流平台,促进了学院之间的学术资源整合和人才培养,提升了广大师生和经济学领域的研究水平。


供稿:科研与博士后办公室

责编:度量、雨禾、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