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生大医》动情记述李桓英百年传奇,这场分享会热议她留下的精神财富

【来源:北晚新视觉网】

“健康中国背后的医者故事——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分享会日前在PAGEONE北京坊店举办。营养师、健康科普博主顾中一,中国麻风防治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秘书长袁联潮,作家、《苍生大医》作者李琭璐一同回顾苍生大医李桓英的传奇一生,从麻风病的“消失”谈起,探讨生命的尊严、健康的定义,以及我们今天应如何看待“疾病”与之带来的“社会偏见”。

图片

《苍生大医》是作家李琭璐的纪实文学作品,动情记述了时代楷模、大爱医者李桓英的百年传奇。1958年,37岁的李桓英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只身返回祖国。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中,她和同事们奔波在祖国的偏远山区,把一个个麻风患者“从‘鬼’变回了人”。目前,麻风病在我国绝大部分省份已被基本消灭,成为可控、可治的普通疾病,这一辉煌成绩,离不开以李桓英为代表的几代麻风病防治工作者的共同奋斗。

图片

李琭璐

之所以关注到李桓英教授和麻风病,李琭璐表示:“与其说是我写李桓英教授,不如说是这本书找到了我。”李琭璐在几年前从《北京文学》上读到了方格子老师写麻风病人的报告文学,其中也讲述了李桓英教授的故事,于是她便对这个题材产生了兴趣,开始了这部作品的写作。

但如何将采访的不同人物对李教授的介绍清晰地串联起来,成为李琭璐在写作过程中的一大困难。“我按照各个人物进入麻风室的先后顺序写,最先出场的是翁小满,写李桓英教授为了帮助翁小满和她的孩子补充营养,给她从当时开的第一家肯德基买了一袋炸鸡的故事。”不仅如此,不同于简单的通讯文稿,《苍生大医》的写作也存在着其特有的难点。李琭璐表示,她遇到的难点在于如何清楚地梳理历史背景事件,比如李教授的家族史,需要大量翻看历史资料进行查证。书中记叙了李桓英祖父、父亲的身份,二者的人生经历以及影响李教授能够做出如此出色成就的早年经历。对于梳理这种复杂历史背景事件的难度,顾中一表示深有同感,并称赞李琭璐能够将这样一本书写得饶有趣味,非常难得。

而如何用贴切的语言真实地再现李桓英教授的形象,对于李琭璐而言也是一大难题。为此,她选择了更平实的语言,避免了夸大其词。“李教授虽然是一个很‘高大上’的科学家,但是她褪去这些光环之后,还是一个普通的老人,怎么能够把她写得‘高大上’,但是又接地气,我觉得这个是难点。我觉得,还是要贴着地面,平实地写她所做的工作。”

图片

袁联潮

回溯李桓英的杰出贡献,还有她留下的精神财富,也是对谈嘉宾热议的话题。袁联潮回忆起李教授为给麻风村送药,不顾翻船的危险,独自乘坐独木舟进村给病人送药的感人事迹。除此之外,李教授还要求提高基层麻风防治工作者的待遇;在病人得知自己确诊麻风病后,李教授会握着病人的手亲切地安慰对方,给予病人战胜病魔的信心;在日常生活中,李教授也会进行一些科普宣传活动,比如说全国科普周、全国科技者工作日,她都会到一线进行宣传。

顾中一表示,李教授担得起“国士无双”称谓。她对自己理想的不懈追求,投身医学事业的勤奋刻苦都深深打动了顾中一,给予了他莫大的勇气。同时,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李桓英教授不畏挫折的精神也启发了顾中一,“和李教授相比,我所遇到的挫折根本不算事。我们在选择的时候还是应该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在当下多拒绝一些诱惑。”

袁联潮回忆道,李教授面对一次严重的车祸时,依然能幽默地自我安慰,在翻船跌入河中时,依然选择穿着湿衣服完成工作,她的这种乐观精神给袁联潮留下了深刻印象。她为国为民,不谋名利的人生态度也给了袁联潮极大的启发:“李教授这一生追求的就是实现自我价值,将平凡的工作做到最好。她并不是为了要达到某一点,而是要踏踏实实做自己的工作,实现人生价值。我觉得这一点对当今的年轻人来说,对于怎么选择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是非常有帮助的。”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