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吴忠1月3日消息 (记者郭长江、许新霞、郭宝来、宝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靠黄河水种枸杞致富,靠网络直播带货“走红”,被称为诚实守信的“枸杞大姐”。
42岁的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新庄集乡白墩村村民王航弟是远近闻名的“网红”。2018年,她和爱人石银宝在当地建起了祥祥家庭农场,从50亩枸杞种植起步,稍带当地黄花菜等农特产品,凭借诚实守信经营,自己致富的同时也带领乡亲们一起过上了好日子。但是,随着市场的瞬息万变,传统销售方式不断遭遇新的挑战。埋头种枸杞、摘枸杞,如果卖不上好价钱,照样挣不上钱,甚至赔钱。王航弟渐渐觉得有些力不从心。
王航弟在直播(央广网发 郭长江摄)
2020年开始,王航弟尝试着从微商做起。当下时兴的短视频直播销售她没敢尝试,不是不想,而是对自己没有信心,觉得自己一没有颜值,二没有文化,凭啥和那些年轻漂亮的网红比呢?
当年7月,骄阳似火。当地政府组织一些本地微商去杭州参加培训。王航弟被人生拉硬拽地坐上了飞机,这也是她平生第一次坐飞机。
没想到,培训老师的一个案例分享让她醍醐灌顶:一位70岁的陕西老奶奶,通过直播把自己家的杏子卖了25万元。她一下对自己重拾信心,觉得就算没有颜值和文化,但至少还年轻。
几天几夜的培训让王航弟的心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动。7月,正是枸杞采摘的季节,王航弟两脚沾满泥土,竟然站在热气腾腾的枸杞地里,开启了她的直播“首秀”。刚开始直播,感觉紧张的时候就把镜头怼到枸杞树上。一次、两次、三次……次数多了,王航弟在镜头前越来越自如、自信,直播呈现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客户可以直观地看到农场枸杞生产、采摘、烘干、晾晒等全过程,信任度越来越高,产品下单率也越来越高。
王航弟与石银宝在商量网络直播 (央广网发 郭长江摄)
网络直播让王航弟的销售范围走出了红寺堡,走出了宁夏,走向全国各地。朋友圈越来越广,仅微信客户就达6000多人,短视频平台粉丝3万多人。2024年仅微信销售额就达到了130多万元。有些客户还邀请她到他们所在的城市游玩。王航弟说,客户的认可和信任让她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的劳动很有价值。
王航弟被很多回头客亲切地称为宁夏的“枸杞大姐”,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枸杞养生知识。
2024年12月23日上午,在吴忠市利通区颁奖现场,王航弟被颁授“宁夏诚实守信”模范称号。当主持人问她从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到线下帮人代卖枸杞,再到如今直播间线上销售,还建立了扶贫车间,成功的密码是什么时,王航弟动情地说,这个荣誉不仅是对自己的肯定,也是对千千万万万和她一样从西海固搬迁来的生态移民,依靠黄河水和双手辛勤付出的肯定。
王航弟感恩黄河水,是因为她从极度缺水,被称为“苦瘠甲天下”的宁夏西吉县穷山沟里历经波折,才走到了今天。
她的家乡在西吉县田坪乡碱滩村。那里土地贫瘠,常年干旱少雨、靠天吃饭,家里祖祖辈辈居住的窑洞前,有一条蜿蜒而过的碱水河,河畔常年泛着厚厚的、白色的碱花。河里的水人不能喝,牛羊等牲畜实在渴极了,也只能饮上几口,多了就会生病、乃至死亡。那里水贵如油。庄稼有没有收成全看老天爷脸色。村民们的饮用水就靠在地势低洼处挖窖,下雨时往窖里面灌雨水。水不干净不说,有时候到春天,天要是不下雨,窖里的水也就没有了,得到很远的地方拉水吃。
打从记事起,一直盼望着能酣畅淋漓地喝上干净水的王航弟,最终还是为水所迫,十八岁那年离开家乡到北京打工。
“到了城里就看见别人水龙头一开,水哗哗地就流出来,不管是洗菜洗脸都是随便用水的。那时候就想着,说,唉呀!我要以后也能像城里人一样,有这么多的水让我们可以自由去用……”比起金钱的匮乏,水,更是王航弟的渴盼。
提起刚到北京时遇到的一件“糗事”,王航弟说笑间,眼睛里闪现出一丝不易觉察的心酸。王航弟打工的饭店老板娘让他们到员工宿舍洗澡。压根不知道啥叫洗澡的王航弟竟然穿着衣服在水龙头下面淋了个“落汤鸡”就出来了。老板娘惊讶地问她:“洗澡怎么不脱衣服?”王航弟说不出口,从小连吃水都困难,怎么可能用如此金贵的水来洗澡呢?
2002年,伴随着国家吹响生态移民搬迁的号角,王航弟的父亲王琏带着全家,成为全村第一个生态移民搬迁户,从300多公里外的碱滩村搬到了宁夏扶贫扬黄新灌区——红寺堡。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只要搬到有水的地方,全家人好好干,好好拼搏,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王琏说,搬迁到红寺堡是改变一家人命运的转折点。他说,原本盘算着得受五到十年苦才得好起来,但事实上,在政府的帮助下,也就三、五年时间,日子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全都得益于黄河水。所以,黄河水对他们家来说,就是幸福水、致富水。
红寺堡区位于宁夏中部腹地,是全国最大的易地搬迁移民集中安置区。1998年开发建设,现在已累计搬迁安置宁夏西海固8个贫困县区的贫困群众23万5千人。
看到黄河水、更看到未来希望的王琏急不可待地把王航弟从北京叫了回来,帮他种地开发,还托亲戚给她介绍对象。王航弟看中的小伙子叫石银宝,也是从严重缺水的西吉老家搬迁过来的移民。那时候,石银宝经常开着三轮车,给搬迁户拉黄河水,也给他们拉砖头、盖房子,干活踏实,人也很实诚。最终,两人以黄河水为媒,相处了一年多后成了家。
王航弟至今仍然记得第一年在红寺堡种地时,看到黄河水“哗啦啦”地流进地里时的感觉:“在红寺堡是有希望的。”
当时,小俩口只是种植一些常规的农作物,没有找到更好的发展方向,日子过得很紧巴。无奈,王航弟又外出打工漂泊了几年。苦也下了,累也受了,不见有大的起色。眼看红寺堡的发展日新月异,两人一合计,决定回家创业。缺水缺怕了的石银宝首先在田埂边挖了一个蓄水池,加上政府产业调整,种植枸杞苗木有补贴,就决定试试看。石银宝说,每到春天,地里放水的时候就感觉心情特别舒畅。
2015年,王航弟开始在自家的50亩地里种植枸杞,购买了两台烘干机,进行枸杞初加工。没料到,不仅卖光了自家的枸杞,从乡亲们手里收购的几千公斤枸杞也销售一空。她以“小家”带“大家”,把周边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增收创业。今年是王航弟家庭农场用工最多的一年,全年临时用工近5000人次。销售收入超过400万元,仅工资就付了40多万。尤其是本村一些老年人、妇女等不方便出远门的人也都能到农场打工,一天挣个100多元,补贴家用。
白墩子村35岁的农民李志辉腰椎间盘突出,身体也不好,外出打工不方便,王航弟的家庭农场为他解决了不少实际困难。他说,在这里挣多少算多少,心情挺好。现在王航弟产业做得好,挣上钱了还经常帮助一些生活有困难的人,的确是个好人。
枸杞等农产品俏销了。王航弟两口子对黄河水的珍惜之情也与日俱增。2022年,红寺堡区领导又帮助他们协调了一个占地十多亩的闲置实验场地用来扩大再生产。为此,他们还专门添置了新的节水生产设备。节水设备虽然投资多了一些,但是不但节约用水,清洗枸杞和苹果等还非常干净,用完的水还可以二次利用浇灌菜园子。
站在王航弟家的田埂上,一条条黑色的滴灌带或隐或现,在夕阳映衬下,延伸着一个个更加美好的希望。王航弟说,
“每次看到滴灌设备滴水的时候,就感觉非常幸福。现在,节约用水已经成了她们全家的习惯,感觉也是对黄河水的一种尊重。”
王航弟的奖章(央广网发 郭长江摄)
近年来,王航弟荣获了“吴忠市三八红旗手”“全国农业农村劳动模范”等称号。经营的家庭农场也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四星级示范家庭农场”。这些荣誉见证了她从西吉县搬迁到红寺堡忙碌、成长的脚步。
王航弟说,正是有了黄河水的滋养和哺育,才有了她和家人,以及20多万红寺堡生态移民今天的好日子。“黄河水是我们所有人致富的密码,没有黄河水,我们老百姓就没有办法发展产业,大家发家致富都离不开黄河水。”
车辆开过黄河大桥的时候,王航弟习惯性地把车窗放下来,扒到上面看着黄河水“哗哗”地流过。她说,看到黄河水就感觉是一种财富,心里就会升腾起无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