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明 |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作者 | 朱嘉明  著名经济学家、横琴数链数字金融研究院学术与技术委员会主席


编者按:2024年12月7日下午,由苇草智酷、信息社会50人论坛联合主办的“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第八届)——重新理解秩序@计算”在北京大庆朗读成功举办。朱嘉明以《创新回归创造——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做主题分享。


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1]

本文提出“新科技形态”概念,是为了表达:因为人工智能革命,科技已经与人们原本认知大相径庭,其内涵和外延,其结构和机制都发生了本质变化。例如,近年来人们使用诸如“大科学”、“大物理”、“大数学”这样的概念,就是试图突破在传统框架下的科技认知障碍。我主张“新科技形态”的英文翻译是“a new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m”。这个“form”也可以是“pattern”,以避免被高度误解和滥用的“范式”(paradigm)概念。


(一)人工智能催生了新科技形态


人工智能原本就是科技体系中的组成部分,甚至是处于边缘领域的组成部分。但是,2022年11月,因为ChatGPT的突破性进展、开发和应用,人工智能成催生了新科技形态。可以说,人工智能是传统科技形态向新科技形态转型的内生变量。人工智能正在成为新科技形态的核心组成部分。新科技形态至少有以下九个非常关键特征:

第一,新科技形态具有自主生命力。图灵奖获得者杨立昆这样定义人工智能:“所谓人工智能就是用机器执行通常由人类或动物完成的任务,即机器要有感知、推理和行动能力”。[2]杨立昆还引用了图灵的观点,人工智能通过机器学习,最终会拥有“成人的思维”。[3]当人工智能与科技结合,人工智能的自主生命力的基因必然渗透到科技领域的方方面面,导致科技形成自我发展的生命力。其实,早在500多年前,从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就主张,科学就是一种主体,科学是有生命力的。一部科技历史,就是科技内在生命力不断成熟的历史。只是因为人工智能,科技原本生命力得以充分焕发,并形成科技成为独立主体。从长远趋势看,科技存在着自我发展的意志和意愿。

第二,新科技形态正在将人类工具化。文艺复兴以降,近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就科技不断深化作为人类工具的历史。即使爱因斯坦也说过:“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4]但是,因为人工智能与科技的融合,科技正在逐渐将科技作为人的工具改变为人成为科技的工具。其实,在工业社会,人已经异化为物质消费的工具,在信息社会,人异化为信息和大数据的工具,在人工智能和科技融合的时代,人异化为新科技形态的工具。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选择各自的“信息茧房”,沦为大数据的工具,智能手机的工具,进而成为大模型的工具。在这样的过程中,人开始失去自己。


第三,新科技形态改变科技之间的组合模式。工业革命导致基于基础科学的技术崛起,逐渐形成科学与技术的既有差别,又相互促进的关系。进入20世纪后半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被简化为R&D(Research andDevelopment)模式,即R代表基础科学研究,D代表应用技术的开发。因为人工智能颠覆了R&D模式,新的科技形态表现为科学技术化和技术科学化。一方面,没有技术支持的科学,特别是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科学将裹足不前。另一方面,没有科学含量的技术,将没有价值和意义。现在正进入科学与技术的界限日趋模糊的历史阶段。简言之,在新科技形态下的科技呈现显著的“一体化”趋势。


澳大利亚数学家陶哲轩(Terence Chi-ShenTao,1975-),主张大数学概念。他在2024年9月25日发起“等式理论计划”。他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工具,经过57天,确定了4694个等式之间22028942个蕴含关系。在前9天进度就达到了99.866%。这张图是他在设想整个计算的一个架构(图1),靠的是“数学家 + AI”。[5]


图片

图1

这个例子证明:数学家需要通过人工智能开拓新的疆域。人工智能已经并且将改变数学的存在形式和数学未来的演进。甚至可以认为,因为AI的存在,整个数学史要重新认知。


第四,新科技形态实现了科技的集群化和集群化的集合。今天,任何单一性科学都难以存在,任何一个学科都是无数科技的组合,或者集群,进而集群再构成集合。例如,现代化学下有五个二级学科: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与化学有关的边缘学科还有:地球化学、海洋化学、大气化学、环境化学、天体化学等。还例如,生命科学中有基因学、基因组学、基因编辑等。


总之,科学不再是收敛的,而是发散的。科学本身是一个耗散结构。科学现在是一个矩阵,可以具象化为一个拓扑形态(图2)。


图片
图2 科技集群集合

第五, 新科技形态科技演化的和无尽的加速,呈现指数级增长趋势。科技每天都在膨胀和加速,人类的困境在于没有能力把握科技无尽加速的新形态。主要原因包括:(1)知识和信息的爆炸。学习革命、科技的基石是知识和信息的积累。互联网和其他信息技术的普及导致获取和分享知识成本下降。(2)研究机构在研发方面的投入巨大。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改进,更高效地进行实验和观察。(3)跨学科的合作。(4)技术创新和竞争。企业努力推动技术创新,以在市场上保持竞争力。(5)政府提供了大量的支持和资助。


第六,新科技形态突破传统的“试验方法”。实验方法是近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现代科学又被称之为是“现代实验科学”。从本质上说,实验具有实践和理性的双重特征,实验需要理论思维的指导。在人工智能时代,越来越多的科技进展,不再基于“眼见为实”的实验,而是来自模拟的复杂环境。例如,宇宙大爆炸是没有可能通过实验室环境观察的;多维空间、夸克,以及地球的重大灾难很难通过实验加以实现和证明的,人工智能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实验模式。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模拟数亿种蛋白质结构,也可以提供了建构3D物理世界的引擎。


第七,新科技形态持续扩展科技泛化的边界。1945年范内瓦·布什博士提交给美国总统的一份报告,题目是《科学:无尽的前沿》(Science, the Endless Frontier)。近80年的科技历史证明,科学前沿没有尽头。科技活动与人类的其他活动不同,科技存在与生俱来的内在动力,科技的每一个进展会引发新的科技课题,刺激无穷的探索。人工智能无疑展现科技前沿和边界无限拓展的可能性。例如,人工智能和量子力学正在急速结合。


第八,新科技形态和科技的演化和突变。演化(evolution)和突变(mutation)都是生物学中的重要概念,描述生物体在时间过程中的变化和适应。其中,演化是指生物种群在长时间内逐渐发生变化,但是演化通常是指代际变化,即一个个体的后代与其祖先之间的区别。演化可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也可以是基因发生改变的综合作用。至于突变,是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DNA发生了改变。按照基因结构改变程度,可以分为小规模突变和大规模突变。大规模突变涉及到染色体结构的突变。科技有着清晰的演变和突变的历史轨迹。科技的DNA不仅可以演化,也可以发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突变。人工智能即是多种科学技术交叉进化和突变的结果,会反过来影响科技进化的机制和过程。


第九,新科技形态将孕育新的科学家群体,甚至AI科学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将出现超人类水平的数学家和超人类水平的程序员。因为新科技形态需要计算(也就是编程)革命和数学革命。人工智能有助于不断生成程序,直到找到一个真正有效的程序;在数学方面加速复杂证明证明。在化学领域,人工智能不仅可以阅读化学相关内容,发现化学原理,然后进行测试,进而将测试结果添加到自己理解中。科学子学科的语言相对简单,这意味着在某些领域,AI 很快就能超越人类专家的能力,形成AI科学家群体。


(二)新科技形态主导未来25年


为什么新科技形态可以主导未来25年?

第一,新科技形态将吸纳人类各类主要活动。在21世纪第二个四分之一世纪,科技活动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思想活动、政治活动、文化活动,无一不受制于科技活动。例如,经济活动将成为科技创新的副产品,艺术和科技正在加速融合,人类的自然智慧正在被人工智能智慧所改变和改造。


第二,科技规律将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在工业社会,源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就是社会的普遍规律。进入信息和数字社会,信息规律和数字规律成为最基本的规律。例如,虽然摩尔定律是半导体的规律,但是,因为芯片影响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所以摩尔定律就具备了普遍意义。因为语言大模型地位的至关紧要,与大模型紧密相关的标度律不可避免地具有了普遍意义。


图片


图3 已经显现的和未显现的科技规律地位在上升,传统经济规律的地位在下降


第三,以人工智能代表的新科技因素将改变精神、思想、智慧,还包括意识,进而改变语言、信息和逻辑。人类语言危机由来已久,现在因为人工智能可以重构人类的语言系统,改善因为语言理解误差所造成的各类资源浪费,突破维特根斯坦指出的语言的无法说尽性。在中国,已经没有可能依赖《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8105个汉字表达和认知为科技主导的世界,中文世界需要一个人工智能主导下的一场语言革命。


第四,科技因素将通过算法改变社会结构和机制。在可以预见的未来25年内,科技社会化和社会科技化将是大趋势。科技将日益深入地改变社会组织、社会阶层,以及社会的生活方式。例如,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解决人类文明所积累的信息存量,而且可以处理人类不断以指数增长速度所形成的信息增量。没有人工智能,人类将陷入到信息熵增的危机中不能自拔。


第五,新科技形态会推动教育革命进入新阶段。虽然人工智能能够帮助处理大量的信息,但其输出内容与行为方式的准确性与适用性并不能够保证与人类用户的需求相匹配。例如,在OpenAI o1-preview模型与象棋专业引擎Stockfish的象棋竞赛中,o1-preview模型不需要对抗性提示即主动通过入侵测试环境并修改数据的方式来强制赢得比赛[6] 在教育中,学生可能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工具,而忽视了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同样,因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当代教育中的广泛应用,甄别学生是否通过人工智能作弊也非常困难,教师误判的情况时有发生。[7]新科技形态确实改变了当代教育的面貌:教育者需要引导学生正确使用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工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以期在信息过载的时代搏得生机。


第六,新科技形态酝酿新伦理共识。仅仅在在数据利用方面,人工智能技术除引发数据的隐性歧视与智力成果权等争议外,还有健康数据的去识别化、数据的二次使用、数据集的链接、群体层面伤害的可能性等等应接不暇的伦理挑战。202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出了“准备情况评估方法”(ReadinessAssessment Methodology,RAM),作为支持会员国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工智能伦理问题建议书》(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The Recommendation)的重要工具。[8] 通过一系列定量和定性问题,RAM旨在收集有关与一国人工智能生态系统相关的不同维度的信息,包括法律和监管、社会和文化、经济、科学和教育以及技术和基础设施维度。类似地,中国科技部发布的《负责任研究行为规范指引(2023)》以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学术出版中AIGC使用边界指南》,对于科学研究中使用人工智能技术提出了伦理要求与学术规范。新科技形态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普遍的行为规范是否是应时而生,合事而作。


(三)“新大西岛”技术乌托邦VS科技、资本和政治的全新结盟


新科技形态正在引发一场人类前所未有的最精彩的彼此对决。科学的理想主义者、科技的乌托邦主义者,代表是培根。在他死后的一年(1627年),他的一部小说《新大西岛》(NewAtlantis)发表。这是一部没有写完的作品,它所描写的是在这个岛上有一个称为“所罗门之宫”的最高统治机构。这个机构由科学家组成,分成各种各样的科学部门。因为培根相信知识比物质要有价值,这个世界的统治应该实现精确的统治,并通过科学家得以完成。


如今,培根的技术乌托邦想法已经快过去400年。培根的“科学家治理”“科技至上”的理念一次又一次地被历史重新认知。现在又到了一个历史节点。1990年代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的技术乌托邦运动,21世纪之后人工智能引发的技术现实主义和技术进步主义,就是培根技术乌托邦思想的复活。人们需要这样的科技乌托邦对抗科技虚无主义。


2024年美国大选之后,目前美国正在开始科技与政治结合的试验。马斯克和特朗普的结合,代表形成了科技资本和政治的全新结盟,开始了史无前例的权力再分配和权力大转移。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看到人工智能和加密数字货币实现了全面结合,比特币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一个财富形态;OpenAI、马斯克,以及谷歌之间的全新合作。随着巨额资金的投入和顶尖人才的加入,AI 发展正在进入一个关键的竞争阶段。


没有悬念的是,人类社会确实进入新的科技形态进入到主导历史观念的时刻。


1944年,有两本书对后世影响至深。一本书是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1886-1964)的《大转型》(TheGreat Transformation),另一本书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1899-1992)的《通往奴役之路》(The Road to Serfdom)。这两本书代表了两个不同的思想。《大转型》是以19世纪为参照系的,哈耶克是以当时现实存在的集权制度作为参照系。80年之后的现在,人们看到,科技正在主导21世纪上半叶的大转型,科技和资本的结合有可能形成新的奴役方式。


最后,引用格雷戈里·蔡汀(Gregory JohnChaitin,1947-)的《证明达尔文》(ProvingDarwin: Making Biology Mathematical)里的一句话:“我们必须要有足够的创造性去设计一个允许创造性的社会”。[9] 一个健康的社会,必须是正面创造性主导的社会。


(四)结语


2024年6月,联合国确定2025年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年”,为什么把2025年作为“量子科学与技术年”?因为海森堡(Werner Karl Heisenberg,1901-1976)在1925年,也就是他24岁的时候,提出了量子力学的矩阵模型。后来薛定谔做了一个波动模型,这两个模型是等价的。2025年,量子力学成为一个成熟的科学的历史起点。

量子科学的核心贡献是实现了对物质与信息的整体性解释。当对物质微观分解到达夸克(quark)的层次,即物质到达量子单位的时候,它的重量和质量已经无关紧要了。例如,光子已经不存在重量,和信息实现了一体化。在2025年认识量子科学的真正意义,就是要重新认识精神与物质、物质与信息、物理与思想的关系。


注释:

[1]本文系作者2024年12月7日在“2024苇草思想者大会(第八届)——重新理解秩序@计算”的发言。

[2] 杨立昆. 科学之路:人、机器与未来 当机器思考时,人类会怎样?[M].李皓, 马跃,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21: 11.

[3] 同上

[4] EINSTEIN A, RUSSELL B.Einstein on Peace[M]. SchockenBooks, 1968: 104.

[5] TAO T, MONTICONE P, SRINIVAS S. EquationalTheories Project[EB/OL]. (2024)[2025-01-02].https://teorth.github.io/equational_theories/.

[6] BASTIAN M. OpenAI’s o1-previewmodel manipulates game files to force a win against Stockfish in chess[EB/OL].(2024-12-30)[2025-01-03].https://the-decoder.com/openais-o1-preview-model-manipulates-game-files-to-force-a-win-against-stockfish-in-chess/.

[7] COLDWELL W. ‘I received afirst but it felt tainted and undeserved’: inside the university AI cheatingcrisis[N/OL]. The Observer, 2024-12-15[2025-01-03].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24/dec/15/i-received-a-first-but-it-felt-tainted-and-undeserved-inside-the-university-ai-cheating-crisis.

[8] UNESCO. Readiness assessment methodology: a tool ofthe Recommendation on the Ethics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 UNESCO DigitalLibrary[EB/OL]. (2023)[2025-01-03].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85198.

[9] CHAITIN G. Proving Darwin: Making BiologyMathematical[M]. New York: Knopf Doubleday Publishing Group, 2012.


*本文章已经发言人审定,由“苇草智酷”公众号发布。


——END——

苇草智酷简介——


苇草智酷(全称:北京苇草智酷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思想者社群组织。通过各种形式的沙龙、对话、培训、丛书编撰、论坛合作、专题咨询、音视频内容生产、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以及每年一度的互联网思想者大会,苇草智酷致力于广泛联系和连接科技前沿、应用实践、艺术人文等领域的学术团体和个人,促成更多有意愿、有能力、有造诣的同道成为智酷社区的成员,共同交流思想,启迪智慧,重塑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