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歌手2024》引发了全民巨震,引发对华语音乐产业发展和音乐审美、评价标准的思考。
02华语音乐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被日本和韩国压着打,原因在于传统产业链模式导致优质作品难以传播。
03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爆发,中国音乐产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正版化率已达96%。
04软权力在无时无刻地侵入我们的生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推动华语音乐产业发展。
05未来,我们需要更多创作者去创造音乐,推动产业发展,把华语音乐传播到世界。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歌手2024引发了全民巨震,是华语音乐底蕴薄弱,比不上外国人的流行吗?
2024年综艺层出不穷,时隔四年回归的芒果台节目,《歌手2024》,一经播出,便引发了全民巨震。
是华语音乐底蕴薄弱,比不上外国人的流行吗?
是华人唱歌不行,没一个能打的吗?
华语音乐产业发展,有那么糟糕吗?
虽然我并非从业人员,但是节目播出期间,在网络舆论持续发酵的过程中,确实引发了我对当下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
今天就让我们来聊聊,深藏在歌手这档音综背后的文化霸权,软权利。
01. 歌手2024
音乐的本质就是一种声音艺术,是人与人之间产生联系、交流的一部分,也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无论是情感的表达和传递,又或是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我们都可以通过音乐来展现。比如一场全乐章的交响乐,比如一部完整的歌剧,比如一次感人至深的合唱表演。
可是这样的音乐演出有多少人体验过呢?有多少人真的喜欢、理解呢?
你还记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一次音乐演出吗?还记得那是什么时候吗?
欢迎各位观众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一下。
我想,就像莎士比亚说的,一千个人的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你们的答案应该都不太一样吧?
那么,一首歌可以被更多人认可,深入人心,是因为歌手唱功出众吗?
稍微思考一下就会发现,这样的根本性解释不仅苍白又无力,甚至还跟真实情况大相径庭。而苍白无力、大相径庭的原因,就是因为脱离了情境。
人是复杂的,事也是复杂的,随机的因素不能揭示人的复杂,单一的变量也无法处理复杂的事。所以在解释任何问题的时候,我们都需要关注情境。
那么,顶级VOCAL,超级唱将,或者唱功,到底有没有用呢?有用,当然非常有用。
但是,它也只是随机且单一的变量。因为单一,所以想要作品被认可就不能单纯指望唱功有多好。因为随机,所以唱功有多好并不足以支撑作品被认可。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我们总会强调歌手唱得有多好呢?
因为,因果关系搞错了。
不是因为歌手唱得有多好所以歌曲能够流行,而是因为歌曲能够流行所以他唱得好。同样的,也不是因为歌手成名,所以音乐作品成功,而是因为音乐作品成功,所以歌手成名。
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了成功,却往往忽视了成功背后的复杂因素。
一首歌或者一个歌手的成功从来不是孤立的,它是一个由多个变量和情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所以,为什么比赛的结果会引起那么大的舆论呢?作为一名财经内容创作者,我选择从经济视角去解读。
传统音乐的产业链可以分为创作、生产、发行、消费四个环节。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内容能否传播给更多的消费者,很多时候,不仅仅取决于内容质量的高低,更与内容与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的切合程度,息息相关。
所以在音乐方面,作为创作方的音乐人、词曲作者,就是这个产业链上最关键的节点。
而作为生产端,他们则负责向创作者提供完整的音乐录制服务,将原生态的Demo小样制作成符合市场需求的音乐商品。再通过发行端提供的包装、发行以及营销推广等多个环节的专业服务,推向产业的终端,消费者。
正是由于以这种商业价值为唯一情境的、固有的、冗长的、高投入低回报传统产业链模式,导致华语音乐产业的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一直被日本和韩国压着打。
02. 文化立国
日本音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起点,可以追溯到80年代,也就是日本的巅峰年代。在经济实力极速膨胀之后,日本在国际舞台开始逐渐谋求更多的话语权。
正如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说的,“权利产生于知识,知识效命于权利”。
1962年11月,日本的各个领域开启了“日本主流问题”的探讨,普遍认为日本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经济成就与日本固有的文化基因密不可分;因此,竭力主张将日本最本质、最鲜明的文化向全球推广。
走出去,让世界了解日本,成为了彼时的一个共识。
1971年,随着日本电视历史上第一个成熟的选秀节目《Star诞生》的播出,以山口百惠、森昌子和樱田淳子组成的花之三人组,迅速成为经济与媒体发展的精神性消费品。
受限于当时依然是LP和卡带的音像时代,传播途径和速度依然非常局限,直到5年后SONY公司研发出了世界上第一张数字音频唱片,音乐载体才出现了新的生命。
然而要用这样一张唱片录制音乐的成本,在当时高达每小时75000美元,这显然并不具备商业性。而且,与之相配的,还缺乏一台播放机。
于是在1980年和1982年,Sony相继推出了价格合适的CD唱片,和Sony第一台CD机CDP-101上市,售价16.8万日元。到了1984年,Sony的新CD机D-50的价格,在产业推动下,已经只需要49800日元。
虽然在发布当时,CD唱片还不及LP的十分之一。但随着CD机成为音响介质的主流后,CD唱片在1987年就超过了LP鼎盛时期的1亿张的产量,更是在1991年,突破了3亿张。
就在音像科技快速迭代发展的同时,90年代日本爆发了经济危机,文化产业成为了唯一增长的领域。同时,日本从事文化产业劳动者的数量从1990年的30万,激增到了1995年的80万。同年,日本文化产业中,仅娱乐业收入就高达34万亿日元,约合4430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日本的汽车工业。
同年,在考虑到日本整体人口减少、老龄化以及人们的传统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而发生着更多变化,日本政府决定改变国家发展战略,从二战后的“经济立国”转向“文化立国”。
数年后,日本政府设立了“知识财富战略本部”,将“新文化产业”再次升格,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接连出台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等一系列法案,同时推出「日本21世纪愿景计划」,希望以6.7%的年成长率,在2030年,让日本的内容产业产值达到了GDP的5%。
由于东亚圈文化的相似性,日本在文化产业的快速崛起迅速影响到了韩国。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外向型经济带来的国民经济脆弱问题,让韩国政府认识到,在本国资源并不丰富的情况下,发展具有本土优势和本土活力的经济产业,对于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大价值。
于是韩国政府在当年就成立了“文化产业基金会”并确定文化产业为21世纪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此后,一系列专项领域的法规也相继出台。
1998年,韩国政府顺势提出了“文化立国”方针,规划自2001年起,争取5年内把韩国文化产业产值在市场上的份额由1%提高到5%,成为世界五大文化产业强国之一。并在此后设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推出《文化产业发展推进计划5年计划》,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中长期发展计划。
在未来的很长时间里,韩国在文化产业拨款的方面一直维持在国家预算的1%左右。
此后,韩流的热潮疯狂地冲刷着中国市场。
从经济立国,到文化立国,这既是日本和韩国的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也是为应对经济发展问题而进行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
而彼时的华语音乐产业也同时开始了调整,只不过方向反了。
03. 华语衰弱
问个问题,2000年的你,在听什么歌呢?又在听谁的歌呢?
从后视镜看,2000年这个世纪的交叉点,是罗大佑、李宗盛、周华健等乐坛中流砥柱的势力逐渐流失,也是周杰伦、萧亚轩、孙燕姿等新生代歌手的横空出世,更是华语唱片市场走向衰落不得不面对的事实。
从年初任贤齐的《春天花会开》,到年终张国荣的《我》;从孙燕姿的《天黑黑》,到周杰伦的《星晴》。这一年的华语乐坛,百家争鸣,留下了太多金曲,传唱至今。
可是你知道吗?九几年的时候,被大众所认可的好歌,其实更多。比如《吻别》、《海阔天空》、《爱如潮水》、《涛声依旧》。
为什么?
因为就像前面说的,音乐唱片是工业化的产物,它是有自己的产业链的。做音乐和拍电影一样,需要分工,才能高效、才能高产、才能出精品。
只有在淘汰足够多的烂歌后,才会有被大众所认可的好歌出现。在华语乐坛高速发展的90年代,烂歌是根本发不出来的,因为传统产业链的生产端已经帮大众略去了大部分的烂歌,所以90年代才有如此多的金曲一直传唱至今。
而这就是所谓量变才能产生的质变,而抛开数量谈质量,那纯粹就是耍流氓了。
2000年之前,中国台湾地区一直是亚洲第二大的唱片市场,但自2000年开始,受到盗版光碟和网络下载的影响,市场开始出现崩盘。
1999年,CD的总销量还有2860万张,但是仅仅是一年之后的2000年,这个数字已经暴跌至2200万。
到了2005年时,已经过不足1000万了。与此同时,由于中国内地唱片市场和网络普及较晚,所以其实在台湾地区市场衰退的同时,内地市场才逐渐起势,从2000年的640万张,一路飙升到2004年的5200万张。
但是好景不长,随着盗版下载网站的崛起,大众获取音乐的方式从买碟变成了下载,从付费变成免费。
在花钱和白嫖面前,又有几个人能抵挡住诱惑呢?
于是在仅仅3年后的2008年,中国内地市场的CD总销量就萎缩了近90%,只剩下420万张。
这一年,国际唱片协会IFPI报告点名,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实体音乐盗版市场,99%的音乐产品都是盗版。
所以,没有足够多好听的新歌,是因为歌手唱得不够好吗?很显然,你也不会认同这样的答案。
但是为什么同期的美日韩,没有受到影响呢?
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歌手,对音乐的诠释都有所不同。但是我们不得不得承认,在总体风格上,华语乐坛是滞后的。不仅仅是因为华语乐坛起步晚,更是因为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美日韩在文化领域的发展,确实非常迅猛。
尤其是美国。
我们熟知的爵士、蓝调、乡村、摇滚等等类型都来自美国。但是,为什么以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主要发展方向的美国,可以音乐文化领域也能领先全球呢?
如果说,经济和军事是胡萝卜加大棒,可以威胁利诱他人去干他们不想干的事,那么文化传递就是通过精神和道德诉求,去影响、诱惑又或者是说服别人相信、同意某些行为、赞同价值观念,产生预期的过程和结果。
这就是与Hard Power硬权力相对应的,软权力 Soft Power。
最早明确软权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助理国务卿,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助理国防部长的小约瑟夫·奈(Joseph Nye)。
小约瑟夫说过,“同化式实力的获得,靠的是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或者是确立某种程度上能体现别国意愿的政治导向的能力 ……这种左右他人意愿的能力和文化、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等这些无形力量资源关系紧密。这方面可以认为是软力量, 它与军事和经济实力这类有形力量资源相关的硬性命令式力量形成鲜明对照。”
不过,其实所谓的软权力,并不是一个什么特别新鲜的东西。
在古代中国,就有不曾出兵占领周边国家,但却可以对它们拥有巨大影响力,形成以中国文化为核心的“儒家文化圈”。
在那个相较于大多数国家而言,拥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的时代,中国的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对周边的国家和民族是具有极强的吸引力的,其实和小约瑟夫说的“同化式实力”是一样的。
在那个时代,马可波罗所描绘的中国,何尝不是西方人梦寐以求心之向往的东方大国呢?何尝不是哥伦布等人扬帆远航发现新大陆的精神动力呢?
但是那一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时代,不同民族和国家还有区域之间的互相影响是非常迟缓、有限的。
所以客观上,美国的软权力,是现代产物,是在信息化时代下的产物。
04. 权力延伸
奥巴马曾在国情咨文时说过,美国可以充分发挥普世价值的作用,美国将继续领导和改变世界。通过高扬普世价值的旗帜,美国正在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全方位地向世界传播其价值值观。
是的,相比较之下,硬实力的表现往往是分外狰狞的军事打击,又或者无比狡猾的经济封锁,但软实力的表现是温和的、无形的,是更丰富的、也更复杂的。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所以它的影响力不仅更广泛,还更持久。
从快餐食品,到数码产品,美国的产品是美国的文化;从好莱坞大片,到报刊媒体,美国的文化就是美国的产品。
我们吃着汉堡薯条,从味蕾上享受着美国的文化,我们看着动作大片,从视觉上消费着美国的产品。
从物质变精神,从精神变物质。
我们在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同时,还要付出更多。是的,学习是要付出代价的,而这个代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
这就是软权力的威力所在。
在经历了旷日持久的冷战,瓦解了另一个强国后,美国的软权力也迅速与全球化发展完成了同步。
比如,尽管美国的军事实力可以摧毁世界上大部分的国家,但却远比不上好莱坞大片对世界人民的影响;尽管小罗斯福总统是任期最长的总统,但却远比不上迈克尔·杰克逊在世界人民中的受欢迎程度;尽管没有了克林顿的美国依然是往日的美国,但没有了麦当劳、微软、苹果的美国,那还是美国吗?
软权力不仅给美国有了在硬实力上扩张的能力,还给美国披上了情与理的外衣。
那些站在各行各业世界之巅的美国人,不就是美国最闪耀的“美国符号”吗?
正如很多音乐人都说,音乐是世界的。但为什么音乐会趋于美国化呢?
美国的学者阿尔文·托夫勒说过,向对方国家的年轻人灌输美国的价值观念,将起到“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
美国的学者弗雷德里克·詹姆森也说过,美国的流行文化正在传播美式价值观,目的是消弭其他国家的主流价值观。
美国CIA曾经的一把手杜勒也说过,“如果我们教会苏联的年轻人唱我们的歌曲并随之舞蹈,那么我们迟早将教会他们按照我们所需要他们的方法思考问题。”
最后的结果就是苏联解体了。
软权力的影响和作用是间接的,但是它却可以,以无所不在的裹挟之势,能够“润物细无声”地深刻地改造着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从影响到内化,再到认同。
以此形成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与其它文化优与劣、进步与落后、高雅与低俗等一系列的对立,形成前者成为顶礼膜拜的代表,人类文明发展的方向,高雅流行的存在,而后者成为是应弃之如敝屣的,落伍的对象。
所以,平心而论,你觉得中国的民族音乐高级吗?你的评价体系或者说标准,从何而来呢?
软权力确实在无时无刻的侵入我们的生活,但这就像一场持剑人的对决,当剑刺破皮肤之时,虽然你会受伤,但只要保持清醒,你依然可以感受那份剑意,至于是甘拜下风,还是在体悟后反击。
选择权,在你。
05. 起手势
2013年,中国录音产业的市场规模还只有8000万美元,甚至不到韩国的一半。
2023年,根据IFPI的数据显示,中国音乐市场收入增长25.9%,是亚洲地区增长最快的市场,已经进入继续保持着前五大市场的地位。
然而是什么推动了中国音乐产业突飞猛进?
是一场不可避免的版权之战,是一次互联网新时代的全面爆发。
2010年,中国文化部发出通知称,决定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规网络音乐网站。随后,包括当时最大的在线音乐网站“好听”等在内的一大批音乐网站先后关闭。
2011年,百度与环球音乐、华纳唱片和索尼音乐达成协议,将根据在线播放及下载次数向音乐内容版权所有者支付费用。
尽管彼时的百度已经完成了正版化,但网络上仍充斥着大量未授权音乐作品的流通。
从商业角度看,解决版权问题,只是早晚问题,那么抢占制高点就可以获得先手机会。
2013年年底,QQ音乐牵头,组建版权联盟,开始向对手施压的同时,阿里巴巴完成对了天天动听和虾米音乐的收购。
2013年,网易云音乐异军突起。市场快速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2015年,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史上最严版权令”,《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责令要求在2015年7月31日前,各网络音乐服务商必须将未经授权传播的音乐作品全部下线。逾期违规,国家版权局将依法从严查处。
截止2018年,中国互联网音乐的正版化率已经高达96%。
而在与之相对的中国的盗版率,在2012年IFPI的数据报告中是99%。中国还甚至一度是IFPI报告中的反面典型,是全球最大的实体盗版市场。
但自史上最严版权令发布后的2016年起,5年时间内,中国的互联网音乐付费用户量直接破亿。
与此同时,自媒体平台在互联网快速升级迭代的同时,像是一条鲶鱼,搅动了整个市场,引发了华语音乐产业的全面爆发。
根据腾讯音乐数据研究院发布2022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显示,2022年华语新歌发布数量为101.9万,发歌歌手24.3万。
虽然相较于2021年,有所下降,但热度周期的延长,其实也说明了质量的提升。
虽然很多人觉得自媒体时代的音乐已经泛滥了,烂歌太多了。是的,这一点确实不可否认。毕竟每年有一百多万首歌在发布,烂歌有多少,可想而知。
但随着自媒体的出现,传统音乐的产业链已经被打破了,冗长的生产过程被大幅缩短了,音乐创作者的发声空间变大了,这一点,也不该被否认。
那个曾经发首歌动辄就要上百万成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在这个更新的数字音乐时代里,需要更多创作者去创造音乐,去改变那些被旧规则,需要更多的鲶鱼出现,去搅动市场,去促进行业发展。
正如芒果以直播、one take的形式推出《歌手2024》。而我们也该用更宽阔的胸怀去尝试、理解、包容我们自己的文化,用我们自己的能力去推动产业发展。这样我们才能有到更多更出色的歌手,才能有更好听的华语歌曲。
最后,有国外媒体说,芒果的《歌手2024》已经不再是一个纯娱乐的音综。
我想说,很多事情就像一枚硬币,它有正面,也有反面,关键取决于你的选择。你希望它变得越来越好,你就可以让它变得越来越好。但如果你只想着搞些阴谋论,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呢?
我们希望音乐是世界的,更希望把华语音乐传播到世界。
世界大同,但大同的为什么不能是华语音乐呢?
好了,本期内容,就到这里,希望能让你对华语音乐发展以及软权力有一些新的认识,也希望你可以尝试去理解我们自己的文化。
参考资料
[01] 21세기 새로운 한·일 파트너십 공동선언(전문),국정신문
[02]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Policy,ASEF
[03] CD的诞生,索尼中国
[04] CD三十周年的故事,张宇森
[05] China Music Industry Stats + Trends [2022],Soundcharts
[06] Global Music Report 2023 State of the Industry,IFPI
[07] ITS 長期ビジョン 2030,ITS
[08] Japanese Culture on the World Stage,Sugiura Tsutomu
[09] Korea | An introduction to Cultural Policy - Part II,ASIA-EUROPE Foundation
[10] コンテンツ産業の成立過程とプラットフォーム競合時代,福冨忠和
[11] 暗流涌动:2021-2022全球音乐产业十大趋势,新音乐产业观察
[12] 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音乐市场收入增长25.9%,中国知识产权报
[13] 超越韩国,中国音乐作对了什么,新音乐产业观察
[14] 個人制作コンテンツの興隆とコンテンツ産業の進化理論,樺島榮一郎
[15] 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向勇
[16] 韩红请战、歌手爆热,芒果催熟?,张书乐
[17] 那英输了,韩红请战,《歌手》拯救不了华语乐坛,智谷趋势
[18] 那英输了,华语乐坛笑了 ,视觉志
[19] 日、韓產業發展之回顧與前瞻,吳家興,陳美菊,謝學如
[20] 日本的文化政策與產業振興,中國文化產業
[21] 日本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的思考,黑河学院学报
[22] 如何看待“歌手“首战?业内:期待这是华语乐坛良性发展的一剂猛药,北京青年报
[23] 软权力 :美国霸权的挑战与启示,刘德斌
[24] 十年沉浮,终迎曙光--对中国音乐产业的反思与展望,张丰艳
[25] 数字音乐:商业化能力提升,成为引领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艾瑞咨询
[26] 文化霸权与文化体制,郑渝川
[27] 文化産業による経済波及効果,安 田 秀 穂
[28] 现代国家建构中国歌的政治文化功能,罗宇维
[29] 以美日韩的历史经验看文化产业在经济萧条期的作用,中关村创意产业网
[30] 长平观察:《歌手2024》,竟无一人是男儿,DW
[31] 正版化率高达96%,,中国音乐这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新音乐产业观察
[32] 中国経済と日本企業2022年白書
[33] 中国数字音乐领域首个产业报告发布,这些趋势洞察值得关注,音乐先声
[34] 中国音乐商业20年:从“蛮荒时代”步入数字音娱全生态,巩强
[35] 逐梦演艺圈!日韩模式深挖,中国市场崛起,偶像造星行业深度研究,国金证券
[36] 콘텐츠코리아비전 21기본계획,National Archives of Kor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