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科背后的这个人就是我王德正
文︱王德正 「德科未来城市」摄像师
11月底,出差广州拍摄,晚餐时间,我们的主编何老师突然说,想让我从拍摄的角度来讲讲我们的楼盘短视频。
这么突然的吗?这是跟我约稿的意思吗?哈哈,脑子里一片茫然,就是不会写稿子,才干的摄像啊。
不知道从何开始,要不先上张图吧——
对的,这个蹲地上拍摄的就是我,在拍南京的金陵月华。我在低角度拍摄车库入库。拍了挺久,最后这个镜头没有用上,用的是航拍的画面。
拍摄那天南京天气比较热,我们的主创团队,来了七个人,她们全部都坐在了我背后的阴凉处。有没有一种七个人使唤一头老黄牛的感觉?
她们会通过耳机给我传达很多拍摄的需求,当然有时我也会听到一些他们那边的对话内容——
1.哇,这条好,漂亮,继续,不要停。(拜托,我再走就要到水池了)
2.OK,结束。这条很好,但是可能没有用。(呃……)
3.你退退退,退到无路可退,对了。
4.长焦镜头拉到最广,再广,没了吗?(为什么不直接换广角呢)
5.我们再来一遍。好的,结束,还是用第一条吧。
6.走,继续,你们看,其实我们这个镜头从后面这个点开始用就好了,继续保持。(这前摇画面留得也是太长了吧)
7.无人机最后飞一个全景就好。收工。王老师别玩了,赶紧的。(这飞机回收就不用时间的吗?)
德科有次问我,现在市面上这么多的楼盘短视频,有模仿我们书法字体标题的,有模仿我们版式的,怎么没有人模仿我们的拍摄手法?
我说:「我们的拍摄方法反常规啊。」
大家在我们视频中经常会看到有长镜头的呈现,一个完美的长镜头设计,可以把一个空间的所有动线都讲清楚。
但是,长镜头如果没有人物的加入,那就会显得空洞,没有情绪。所以,我们一般在一个长镜头里会安排多次的德科出镜。
这就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前期规划拍摄路线和镜头设计,那接下来就是靠摄像和德科的走位配合,最后再加入剪辑的各种超能力,给大家呈现一种新奇的架空层,或者室内空间回游,还有一些开发商的创新空间设计。
刚开始这样拍摄的时候我经常问,有必要拍这么长吗?加几个特效过渡就解决了啊。因为整个过程中线路太长画面太难把控,经常会有看房客户、卫生保洁、甚至一大个参观团队闯入镜头。一旦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让我们重拍好几遍。我们现场又没有轨道,画面的稳定性都是考验,整个长动线画面的光比要注意,色温的变化要考虑。有时候还要注意路过的小台阶会让我突然跌撞。这一切都突破了常规的认知。
这种超长的镜头还费脑子,要记很多拍摄过程中德科的走位和摄像机运镜。
一般的拍摄常识里,摄像镜头的移动,框好相机的起幅和落幅画面,移动的距离也就几十公分。像我们的拍摄手法有点反常规,没有像王家卫导演那样的对成片的掌握,是很难想象拍出来的是个什么东西。
还要考验这该死的默契感。
所以就没有人去模仿了吧。
7月份去天津拍金茂晓棠,甲方给了一句评价:你们的摄像老师拍得很好,憨憨的外表,细腻的内心。这是我在拍完后半个月知道的,开心,感谢。
当天去拍摄现场的画面是这样的:一个憨憨的男人,拎着两个包,来到楼盘门口问,请问是你们要拍视频吗?我是「德科未来城市」的摄像,我坐火车先到了,我们团队飞机晚点了,那我就先开始拍摄了。
怎么一个人就开始干活了?没有拍摄脚本的吗?脚本那是不可能有的。镜头都是我拍的,但我也不知道出来的片子会是怎样的。
我们的拍摄流程是:每个新项目我们都会先走一圈,再在现场开会讨论,定方向拍摄。德科要在什么空间里讲什么台词,也都是拍到哪个具体场景了再讨论台词。拍完之后,我们回办公室要花很长的时间写脚本。拍摄最多一天就结束了,写脚本可能要三五天。
德科经常说,每期的主题都是在拍摄的过程中,自然生长出来的。因为每个项目都有它自己的特色和气质。
经常看到幕后团队为了一个标题讨论很久:餐桌上,汽车上,火车上,有时到家了才定下来。
所以很多甲方以后就不要问有没有脚本了。当然,甲方想提前看到脚本,是为了更好的控制风险。其实摄像应该都喜欢有脚本的,尤其是第一次合作的拍摄团队,有脚本只要根据脚本场景拍摄,拍完就可以收工了。我也喜欢有脚本,拍摄起来更快速,高效。
没有脚本更需要甲乙双方的绝对信任,其实对我们现场的创作能力,也反而需要更高的要求。甲方在乎的风险,在德科那里其实有更高的防护墙。
在正式开拍前,我们还要现场开会头脑风暴。有时候在拍摄的过程中,会突然停下来继续讨论,调整,优化,在过程中去提炼需要输出的重点,去诠释楼盘和设计师理念。
我们的拍摄经验更多的是通过不断的探索,慢慢迭代进步。希望可以不断拍摄出好作品,创新出不同的拍摄手法。
主编-何玲 影像总监-费嘉
编辑-卢丹婷 编导-沈奕飞 摄像-王德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