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河一体,是大多数人对聊城的初印象。水是这座古城最精妙之处,许多产业应运而生。在东昌古城的东门外,走过东关桥,沿着驴市口往南走,就有这样一条因漕运而兴的古老商业街——米市街。作为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它见证了聊城的兴衰更替,承载着这座城数百年的历史沧桑。
如今,经过重启的老街迎来“新机”,成为Citywalk(城市漫步)爱好者去往聊城旅行必不可少的一站。”
1
因漕运而兴的街道
游走过几个运河沿线的城市,总会得出一些经验之谈,例如在人工开凿的运河与其他大江大河的交汇处,四通八达的水运优势总能催生出新兴产业。漕运,好像是米市街绕不开的一个关键词。从米市街这个朴素的名字,就能对它的“来路”判断出个大概。米市,顾名思义,就是粮食交易的集市。据历史记载,明清时期,凭借运河之便,聊城就已跻身运河九大商埠之一。
聊城古称东昌,清朝时,米市街就位于东昌府的古楼街道,曾是连接运河码头和城内的主要道路。作为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它宽不过七八米,长度从南到北不足一公里,但是作为货物集散的主要通道,它又林立着大大小小的粮店,从粮行、粮栈,到粮户、粮亭,鼎盛时期足有数十家。清代至民国初年,街上设有“粮业公所”,城关七十二家粮行同仁经常在此聚会议事。彼时,米市街虽然规模不大,但作为粮食贸易活动的汇聚之地,它就如同一个小小的窗口,让人得以窥见鼎盛时期运河重镇的繁华与喧嚣。
当时,尽管毗邻聊城“商业CBD”东关街,紧握“口粮”市场的米市街在气势上毫不逊色。到了售卖的热门时间,整条街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像极了微缩版“清明上河图”。人流鼎盛时,闹市甚至能从米市街一直延伸到阳谷(现聊城市域南端)。售卖的粮食作为商品,流通于老街商贾百姓之间,不仅实现了内部消化,还能就近通过方便的水路实现外购外销。
随着粮食贸易的成熟和发展,老街上的买卖不再局限于单一的粮食产品,类似当铺、药店、酱园等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店铺或者作坊开始出现,多样化的延伸也让整条街的产业更具层次性。
但归根结底,因粮而兴的米市街的命运是和寻常百姓的生活紧密挂钩的。在此后的动荡岁月里,伴随着经济萧条和战争摧残,粮食行业大受打击,粮食交易就此结束,米市街也终究成了历史书中薄薄的一页记录。
2
“生产大亨”的回忆
米市街衔接着聊城新旧历史的更迭。
新中国成立后,没落了几十年的米市街从“粮食大亨”摇身一变成了“生产大亨”,沿街的主要业态也向制造业转型。盘踞于老街的工厂,包括但不局限于粉末冶金厂、鞋厂、家具厂,生产例如鞋袜、家具、冶金等生活和工业用品,另有县豫剧团、二轻供销科等企事业单位林立。有本地人回忆,那些年穿过的布鞋、用过的篮子、筛子、筢子、扫帚、藤椅、儿童藤车,甚至是家里放置的茶几、八仙桌、太师椅等,或都产自这条老街的工厂中。很多过去的老建筑成了工厂生产的车间重地,伴随着全国上下兴起的工人热潮产生新的用途。
现如今,从这些留存的工业遗迹上,我们仍能找到聊城的历史与回忆。比如那些镌刻着时代印记的木门、红砖墙、20多米的高耸烟囱,都让人恍惚回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昔日的工业生产重地,在时代的浪潮里被迫停摆,退出历史舞台。那些曾经热火朝天的工业记忆,如今转换成一份存在于本地人记忆里的影像,依托着米市街这一被保留下来的实体形态,重构出昔日辉煌。
很多聊城人回想起米市街,常常会谈起老街上因历史和岁月积淀下来的、独有的那份人情味和烟火气。比如“沿街都是小商店、厂房,街坊们常在路边晒太阳、聊天”;驴市口小饭店一份两毛的焖饼;东北角梁胖子“灌汤包,五分钱一个,先尝后买”的叫卖声……儿时的生活画面与味觉体验,好像锁在了老街的悠长岁月里。街头聚在一起晒太阳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像极了童年记忆里的NPC(非玩家角色),好像只要他们在那里,老街的人情味就一直随着时间在延伸。倘若你再去问更年长一些的本地人,或许这种回忆又是另一种场景。
但让人遗憾的是,许多有记忆点的老建筑还是在时间的漩涡中丢失了身影。据曾居住过老街的人回忆,“米市街的南头是一面迎门墙,迎门墙的前面有孙中山塑像。还有上写‘天下为公’四个大字的牌坊”。这些如今无处再寻的老建筑,只能通过本地人的口述进行想象。
3
“新生”后的“新机”
为了唤醒城市的活力,许多老城都在尝试“工业+旅行”的发展模式,米市街也不例外。2017年,为了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聊城市开始对米市街两个历史文化街区进行整治与改造;2021年底,作为山东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有关部门对米市街上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建档、挂牌、维护修缮和活化利用。2022年9月,沉寂已久的米市街迎来“重启”。
在改造的过程中,米市街在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历史风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留。那些危房、落后的建筑、破旧的工厂,都以一种“修旧如旧”的姿态重新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尤其是聊城县粮店、市豫剧团家属院、粉末冶金厂、家具厂等工厂遗迹,都经改造焕然一新。米市街,已经初具网红街区的雏形。
米市街的保护建筑有近十五处,其中,建于1950年的砖木建筑“聊城县粉末冶金厂车间”年代最为久远。但改造后最吸引游客的历史建筑还是家具厂旧址。工厂内部原本的玻璃砖墙和红砖墙面得到了保留,具有年代感的工厂传达室得到了修缮,高耸的烟囱更是成为地标性的存在。这些复古的历史建筑如今都成了年轻人寻迹拍照的热门取景地。
老街改造既疏通了街道肌理,也改善了当地人的居住环境。几年前的米市街,还是石头路面,凹凸不平到让很多人边骑着车子边“吐槽”。如今,经过整修的米市街早已经换了一副面孔,青石板的路面平坦宽敞,两旁颇具特色的红砖平房整齐划一,拐角处仍售卖着从前的清真美食。历经多番更迭,老街依旧充满生命力,而这也正是它的灵魂所在。
4
老街的“年轻态”
保留人文气息的同时,米市街也加入了更多新鲜元素吸引年轻人。当你漫步在米市街中,更能感受到老街重启后的“年轻态”。
许多年轻主理人被吸引,来到米市街经营特色小店。“90 后”雷浩就是米市街长大的年轻一代,对这条老街充满情怀。他见证过热闹的米市街,也经历过它的萧条与没落。近年来,他一直关注着米市街的各种动向,随着历史街区日渐走红,他也选择回到自己长大的地方,开设了一家微型民俗体验馆,因颇具地域特色吸引了不少游客。
咖啡、甜品、酒吧等更受年轻人青睐的商业模式,以及插画、密室逃脱、手工等各种新奇的年轻业态也入驻老街。新开的“旺旺咖”,有可爱的小狗为你提供情绪价值;临湖的“时予湖景餐厅”,置身在一片绿植里,菜品新奇有创意;“四文铜钱”主打馄饨与酒,是米市街较早的店家之一;“番茄花艺”用鲜花堆积浪漫,超级出片……为了振兴老街,主理人们还聚集在一起,不定期举办“创意市集”,吸引社交媒体上年轻人的关注。新的商业模式和本土居民的生活灵巧地融合在一起,好玩、好吃还有烟火气。
米市街“Chill”(放松)的氛围也吸引了很多平日忙于工作的“白领”。来此Citywalk的年轻人表示,“看着路边趴着的小狗,树下乘凉的老奶奶,戴着墨镜疾驰而过的大哥……感觉很有生活的气息,有时候碰巧还会闻到路边人家飘出来的饭菜香”。独特的市井风情、悠闲的生活节奏,成就了新的米市街。
2024年12月20日,米市街成功上榜山东省特色商业街名单。过去,米市街是水运和陆运的重要枢纽,象征着古时聊城商贸繁荣的高光时刻;如今,毗邻光岳楼、山陕会馆等历史建筑的米市街,正成为聊城旅行的重要城市名片。
END
本篇文章发表于《城市地理》2025年1月刊
文/图 | 周晓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