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口被吐槽像“棺材”,回应关切何必总在事后

图片

近日,广州地铁花地湾站一新装修的出入口外形,引发市民网友热议。有网友评价,“像是一口棺材。”为此,广州地铁方面回应称,他们会对目前的出入口进行拆除,建设一个大家都能够接受的造型。12月31日下午,该建筑已被拆除。

图片引发热议的地铁出入口
图片
广州地铁花地湾站D口新装修建筑已拆除,仅余结构框架。


城市大型公共建筑的美观,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极为明显。那么,城市公共建筑如何确保最起码得审美标准?平时生活中,又存在哪些“违和感”十足的建筑?

广州一地铁口被吐槽像“棺材”

官方:设计灵感来源于木棉花瓣

资料显示,广州地铁花地湾站在1997年投入使用,距今已有近30年;对车站进行重新装修,本来应该是一件有利于乘客出行的好事。

从外形上看,该出入口通体呈“上圆下方”的斜圆柱体外观,且边沿突出,外加红色配色。这引发了众多网友吐槽,认为太像“棺材”。

图片


广州地铁工作人员表示,该出入口设计灵感来源于木棉花花瓣,装修完成后外观将是圆柱体,设计颜色本应为木棉花的橙红色,但因照片色差被呈现为深红色。知情人士称,该出入口翻新工程由第三方公司负责建设,尚未完工。当前的效果与最初的设计方案及颜色有不小的差异,因争议大,已进行拆除。

广州地铁应对舆论迅速反应,及时调整,态度值得肯定;只是同样的态度,如果用于地铁站装修之前,是不是会更好?车站从装修到拆除再到新装,整个过程中造成的资金浪费,又该如何挽回呢?

公共建筑审美“翻车”问题频出

无独有偶,公共建筑引发争论的事件近年来层出不穷。24年12月,河北沧州市新华区沧州站附近一条街道店铺统一安装“黑底白字”招牌被吐槽。

图片

“牌子是黑色的,周边围了一圈白的,再加上白字,看着渗人。”有商户告诉记者,被吐槽的黑底白字招牌安装已经有一个多月了。12月13日晚,他发现店铺招牌被拆完了。

图片


种种事件表明,涉及到城市风貌的建筑、构筑,不能像自家装修一样随意,必须要考虑到大多数人的实际感受。

特别大型公共建筑,它们的美观与否对城市形象的影响更加明显。举例而言,前段时间在西安落成的“生命之树”就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甚至成为了又一处代表性地标;但相反,有一些丑到让人“难以直视”的建筑、雕塑,最终的结局,往往就是在一片吐槽声中被限制、被拆除,造成资金的浪费。

不少网友对此也有同感——

网友A:“像是车站的外观,应该在建设之前就搞一个投票,给出几个备选方案让大家选择,这样起码最后建好之后的效果不会特别难看。”

网友B:“我们小区之前搞过一次外立面翻新,本来那种红砖墙挺好看的,后来就被涂成了灰白色,看起来特别难受。”

网友C:“国内有好多这几年新修的仿古建筑,除了楼顶加了个房檐以外,完全看不出跟古代有什么关系,我觉得这种楼就特别难看。”

“丑陋”建筑为什么“丑陋”?

其实,“审美”是一个比较主观的问题,可能在一些人眼里特别美的东西,放到另一些人眼里就完全不觉得美。但是,大家对于“难看”“怪异”的评判标准,却是相对统一的,像今天话题当中提到的地铁站设计,就受到了来自当地乘客几乎是一边倒的指责。所以,要求一座城市当中所有的建筑都特别“美”,并不现实;但要求它们“不丑”“不难看”,却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国内一家专业的建筑网站就连续多年开展过“十大丑陋建筑”的评选,大家非常熟悉的“山寨白宫”“土司楼”“大裤衩”“大秋裤”……都悉数在列。不过,比起对这些建筑外观的吐槽,评选专家给出的标准,也就是这些建筑为什么“丑陋”,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借鉴。

图片

河北三河天子酒店入选第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首先是盲目的崇洋、仿古。有些建筑在设计时完全照搬西方、古代的风格,但只学到了其中的一点皮毛,最终呈现的效果给人满满的“山寨感”。这也是各种丑陋建筑的“重灾区”。

其次是与周边环境和自然条件极不和谐。一座建筑除了本身好看,还必须符合它所处的环境。当一座特别精美的古代建筑,平移到一个现代街区当中;或者把一座现代建筑,平移到一个古村古镇里,原本好看的建筑也会黯然失色。

图片

长沙医学院大门入选第七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还有就是刻意象征、隐喻;体态怪异、恶俗。我们都知道,如果一座城市里的建筑毫无特色,“千城一面”,这不是什么好的现象;可是,如果为了“标新立异”,搞出来一些特别“浮夸”的建筑设计,那也不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

图片

广州融创大剧院入选第十一届“中国十大丑陋建筑”


如果是一家私人企业盖的大楼,只要不违反公序良俗,作为旁人也不能去过多指责;但机场、车站、博物馆、文化馆……这样的公共建筑,它和每一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就需要接受来自群众的意见和监督。公共建筑在建设之前,能否以备选方案进行投票;或是在最终方案确定后,向外界进行公示,征求群众意见——不仅仅是建筑设计,开展其他公共事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流程。

公共建筑既然具有服务属性,那它的外观让人感到舒心,也属于“服务”的一部分。况且,一座公共建筑的建设也要花费不少钱,那就更应该让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起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评论:回应关切何必总在事后

陕西交通广播评论员周硕——

网友吐槽,地铁进出站口像棺材,于是设计施工方连夜拆除并进行改造。确实听劝,让群众市民网友,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来。倾听群众心声,能让好事儿办好,避免闭门造车。设计施工方说,本来地铁口的设计,是参考了木棉花的样式,但是设计一般是纸面上看起来,但从大众观感来讲,可能比起木棉花瓣,更像棺材。城市建筑,要以大多数人的评判为参考。从积极听取意见并及时整改角度,值得赞赏。

但另一方面,既然有人提出质疑了,乃至从网络上都形成一定的舆情了,为什么不整改呢?反正又不是花的相关部门的钱。我想说的就是,拆除、重新建,都得花钱,而大概率,这个钱不包含在原来施工计划费用之内。

假设这个地铁站口,在建设设计图纸或者3D实景图出来的时候,就发到网上征求市民群众意见,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这块拆除费用和重建费用,乃至设计费用了?所以说,在建设之处就积极采纳群众意见,是减少返工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征求意见不意味着必须全盘接受,也要坚持对的,不能网上批评两句,看到一点儿批评就吓得瑟瑟发抖,抓紧改动,这就是不自信和害怕舆论。我认为不应该害怕舆论监督,只要自己能立得住,不用怕各种声音,这样才是把合法、合理、高效的理念,贯穿到城市建设服务的各个环节。

来源:陕西交通广播

文字:冯玄、昭月

编辑:昭月

责编:李杉

审核:若文

终审:赖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