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83岁退休教师开办免费识字班 圆百余位老人“上学梦”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杭晨 通讯员 张佳丽 刘佳玲

图片

周振明在文化礼堂教老人们识字。受访者供图

从《北京的金山上》唱到《红色娘子军》,再唱到《映山红》……新年伊始,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木桥港村文化礼堂传来朗朗歌声,识字班如期开课,学生平均年龄达62岁。讲台上,83岁的退休教师周振明带领大家边唱歌边识字,老人们兴趣盎然,个个引吭高歌。

为了让“进城老人”更好地享受城乡融合带来的红利,2017年,退休教师周振明决定“重操旧业”,免费教人识字。

8年时间、700节课、百余位老人,不论寒暑,不论风雨,他从未间断。如今,识字班的老年学生通过学习,不再担心到医院就医、到银行办事。

图片

周振明带领老人边唱歌边识字。受访者供图

一堂课只教8个字 

老人逐渐适应城市生活

周振明是土生土长的木桥港村人。2017年初,木桥港村安置着近1300人、800余户农村拆迁户,其中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2.2%,大多是60岁以上的老人。

退休在家的周振明偶然得知,这些“村改居”老人由于不识字,始终无法适应城市生活。于是,他决定免费为老人们开办识字班。

识字班设在木桥港村文化礼堂,每周一节课,从下午1时30分上到3时。周振明自己准备识字教材,从本人姓名、家庭成员、街道和村名等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字教起。

“我既教字的普通话读音,也教方言读音,以帮助他们记住字的意思。”周振明说,为了让老人记住字,他一堂课只教8个字。周振明的班级里有一块“不擦掉的黑板”,上面一笔一画记录着每周学习的生字,方便老人反复记忆。

从集体教到单独教,从听得懂到写得出,他让“老学生”们一个个过关。

周振明的识字课程帮助老年人发音认字,扫除他们生活上的障碍。看路牌、坐公交、看病、外出旅游……他们慢慢适应城市生活,逐渐融入高速发展的数字时代。

“我家人的名字,现在都会写啦。”陈夏妹从小干农活,没去过学校,以前家人的名字只会念不会写,如今手机一来电话,她看屏幕就知道是谁,再也不用听声辨人。

8年来,哪怕是大雪天,周振明依然骑着电瓶车按时来到文化礼堂授课。去年4月,为了让更多老人参加识字班,他又在隔壁义庄村文化礼堂开设识字班。

“只要有人来,我会教到我教不动的那一天。”周振明说。

图片

周振明在文化礼堂教老人识字。受访者供图

面对“特殊学生” 

创新教学方法

做了35年教师,教学本应是周振明最熟悉的事情,但面对这群“大学生”,周振明坦言:“远比想象中更难。”

“小朋友记忆力好,一般教一两遍就能记住,老年人记忆力稍微差点,上完课可能就忘了。”单纯的讲解对于没有一点文化底子的老人来说肯定听不下去,为此,周振明研究了一套教学方法。

他用对联做教材。“对联是蕴含中国传统文化的。它不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载体。”周振明希望老人在识字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老人真正“有文化”。

“记不住,那就唱出来。我教他们唱家喻户晓的传统歌曲、戏曲,再对照歌词识字。”周振明还创新用教唱歌的方法让老人们识字,先整句识歌词,再抽单字识;先集体唱,再每个人唱。这样唱读结合,用熟悉的音符包裹全新的汉字,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周振明带着这群“大学生”唱红歌、组乐队、写村歌、参加比赛,逐渐将单纯的识字转变为文化娱乐相结合的老年活动。

截至目前,周振明已创作《人人都做好居民》《公筷公勺见文明》等快板、说唱、小品作品10余个。脱离了田野的“老农民”,在周振明的课堂上尽情享受城市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文化生活的无限魅力。

图片

周振明教老人识字。受访者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