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提出的相关政策背景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涵问题的学术讨论
当前,关于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定位、功能、价值挖掘、传承展示及实现途径等方面,学者们对其现实问题与制度设计进行了初步探索。这些研究揭示了国家文化公园作为展示国家文化精华、促进文化传承、提供教育和休闲服务的重要意义。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不仅是对文化遗产的物理空间整合,更是对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与传播,其长远目标是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推进,其精神依托便是长江文化。近十年来,长江文化研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重要分支,取得了显著的进展。韦瑶的研究综述显示,这一领域研究角度新颖,不仅涵盖了长江文化的整体性和区域性研究,还深入探讨了长江文化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以及长江流域史前文化的探究。胡学军也强调了长江文化研究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重要进展,尤其是专辟一章节“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研究论证和规划”,回顾了2022年各地市进行长江文化公园建设项目论证与实践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具体到长江文化的各项具体研究,在历史学、考古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角度都有较为突出的成果,尤其在长江流域的不同历史时期发展进程、长江文化的主要特点、长江文化的多样性表述等多种研究维度上都覆盖全面,在此不加赘述。
尽管长江文化相关内涵研究已取得众多成果,可由于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起步较晚,截至目前,针对性的阐发性研究不多,由邹统轩主编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保护、管理与应用》一书在文化价值、公园规划、建设情况、体制建设、现存问题等方面进行阐述可供参考。李后强也编篡有专书,以问答体例介绍长江文化公园的相关信息,其中也有对于内涵的相关论述。有不少研究成果聚焦国家文化公园在效果评估、文化保护传承、区域协调发展、理论探索与实践思考、建设改进途径、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文旅融合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这些研究可以为深入理解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概念、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提供迁移性的理论和实践借鉴。
长江文化公园内涵提取现存问题
内涵界定存在歧义
长江文化与其他文化表述在对应空间和文化内涵上存在重叠。如江苏境内的长江文化与大运河文化的展示项目便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合,如何将长江文化辨析出来,并将不同文化的因素交叉利用,这显然是需要思考和注意的问题之一。对于有些地域性文化的定性也需要斟酌,如在九江开展调研时当地文保工作者就认为应提炼“理学文化”而非“书院文化”作为九江乃至江西的长江文化因素表述方式——前者以思想内涵为文化符号命名方式,后者以依托载体为文化符号命名方式,这二者究竟以何为训尚需讨论。
造成这种界定困难的原因多方面。首先,从地域文化来看,长江流域的地域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键因素;再之,从历史文化来看,长江流域作为多民族聚居区,历史上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复杂的文化格局,这增加了界定文化内涵的难度。此外,文化类型覆盖范畴的广泛性也是一个挑战。最后,文化拓扑学的不完备性也导致了文化概念外延、文化空间形状、建模方式等方面的分歧。
寻找长江文化整体表达与地域表述的平衡是一个关键难点。在理解长江水文化时,往往容易从地域角度出发,缺乏整体视角,从而导致内涵界定的歧义。长江水文化的构建需要融合当代发展需求和历史文化元素,这种历史与当代的统一是界定文化内涵时不可忽视的方面。
载体类型选择与资源识别难度大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载体选择,应建立在深刻体现国民高度认同的基础上,充分凝练国家形象与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所选载体需具备唯一性,涵盖点状、线状、面状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前,对长江文化内涵界定的偏差导致了在资源识别、空间划定、管控要求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从而影响了文化资源集群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保护。
建设思路与空间规划存在模糊问题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要求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这四大主体功能区和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形成一个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保护体系。然而,在实际规划建设过程中,由于时空边界模糊、要素类型多元等客观因素,面临着发展不均衡、边界不明确、展示项目同质化等挑战。例如,江苏省阖闾城遗址涉及无锡与常州两市的共同管辖,这导致在建设和规划方面存在边界模糊问题。这种行政区划的交叉不仅增加了管理和协调的难度,也影响了遗址保护和开发的整体效率。
完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内涵提取的对策建议
建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规范体系和制度
呼吁国家尽快出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建议抓紧落实编制市县分级公园建设规划、文物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和专项规划,解决目前因为城市之间和城市内部的行政区划管理逻辑,造成的分割化管理格局。
在国家层面,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有效的、权责清晰的管理体制,构建中央统一的监督管理体系和跨地域的协调管理体系,在大方向、大原则上统一管理,在跨区域由地方协调管理,形成连线、连片的管理模块,并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活化利用成效作为考核评估的指标。尽快开展涵盖资源识别、空间划定、管控要求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规范体系建设。
在地方层面,建议对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管理职责分级细分,按照管控保护区、主题展示区、文旅融合区、传统利用区四大功能分区的分类,划定区块功能负责部门的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针对长江这种跨地区的大型线性文化遗产,需要着重关注创新协同管理机制的搭建。
此外,建议搭建起定期会议会商平台,链接各省、市的管理主体,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提供任务对接、矛盾解决的协商沟通平台。
深化长江文化公园建设发展相关的系列研究
注重文化内涵广度的发掘。通过建立跨学科团队,对长江文化和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进行深入研究和界定,强调文化多样性和复杂性。重点研究长江文化公园在语言、艺术、历史、生态等方面的教育潜能,并探讨其在跨文化交流、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与价值。
加强公园空间边界研究。从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两个维度分类,对不同的资源赋存区域采取差异化发展路径和策略,探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涉及的不同文化区整合问题。面向4个主体功能区的保护发展目标,开展资源识别、管控要求、整合方式的边界划定研究。
开展精神标识研究和符号传播研究。呼吁相关研究关注基于长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创新利用的基础,探究长江文化不同价值的判断选择和文化符号传播的纵向尺度整合问题等,在弘扬长江文化的同时,提升国际影响力。
结语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不仅是物理空间,还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价值、情感和记忆。它展现了中国文化治理模式的创新,通过地理空间符号展示中华文明特性,为国家竞争提供优势。长江文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创新,对长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的责任。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促进长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长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对长江文化的研究影响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内涵界定、载体选择和资源识别,对公园的规划建设和空间布局至关重要。因此,建议国家出台相关规范和制度,深化长江文化公园的建设发展相关的系列研究,以更高水平和质量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使之成为展示长江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
▼
作者 |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田兴玲
编辑|杨逸尘
审核|王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