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不褪色,我要用自己的宣讲传播党的声音,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为党的事业增添正能量。”
——师雪起
腰板笔直,声如洪钟,年过七旬的师雪起精气神儿十足,看起来远比实际年龄年轻。“逆生长”的秘诀是退休后十余年在宣讲台上的历练,更源于他心里那团火——把党的理论讲给更多人听。
2010年,师雪起退休。没歇多久,听说东城要成立老干部宣讲团,他坐不住了,主动报名参加,“接受党的教育这么多年,作为党员,应该坚守思想舆论阵地,发挥专长,再为党做点事。”
“故事的力量比生硬的道理更能触动人心。”凭借多年在宣传系统工作的经验,师雪起总结,面向百姓宣讲,就要讲百姓身边的故事。
他宣讲的第一个故事,就从身边取材,主人公是二十二年如一日在天安门义务捡拾垃圾的刘玉珍老人。“2005年我当街道工委书记时,参加过她的入党发展会。”师雪起说。
刘玉珍的故事平凡又伟大。从1994年开始,她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坐公交到天安门广场捡拾垃圾,风雨无阻。老伴儿得了重病,她也不肯给自己放假,陪床间隙还坚持每天都去。如此坚持不求名不求利,只图“为国家做点事”。刘玉珍的话语真诚有力,“我岁数大了,识字也不多,美丽的天安门广场就是我的中国梦。”
宣讲内容不能点到即止,要有血有肉。于是,师雪起多次上门采访,追问细节,了解坚持背后的精神动力,不仅见人见事,还有理论升华。稿件前后易稿18次,他才满意。
稿件写成,还要讲好。师雪起反复背诵,几乎“走火入魔”——每天早中晚背上十来遍。原来准时看的电视剧不看了,外出参观旅游暂缓了,访亲会友也基本取消了,走路、买菜、办事,嘴里都“念念叨叨”,直到字字句句、标点符号都成了肌肉记忆。背诵之余,他动员家人当听众,一遍遍演练,按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再揣摩修改,打磨提升。
光讲,总觉得还差点意思。师雪起又灵机一动,自费买了小音箱,事先下载好《红旗颂》《英雄》等经典音乐章节,讲到高潮时边说边放,烘托氛围。
首次宣讲,伴随着师雪起感情充沛的表达,故事直抵人心,现场掌声雷动,不少人被刘玉珍的故事打动落泪。此后场场如是,反响热烈。可就在宣讲任务进行到一半时,师雪起被查出多发性甲状腺结节,最大的足有鸡蛋那么大,压迫到了气管,需要马上手术。
“宣讲一场接一场,已经达到高潮,节奏不能断,我得坚持。”师雪起决定推后手术时间,继续宣讲,直到两个月后,任务完成,他才去做手术。
宣讲身边的正能量,自己也成了榜样。这十多年来,师雪起的宣讲内容涵盖党史故事、时代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多个主题,场场激情饱满、直抵人心。
仅凭个人力量有限,唯有团队才能让宣讲事业走得更远。师雪起先后担任东城区老干部宣讲团与北京市老干部宣讲团团长,把经验分享给更多人。在他的帮助下,两支宣讲团在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也先后走进社区、学校、企业、军营等地,累计开展千余场宣讲,受众超过十万人次。
“只有继续发扬宣讲的力量,才能在更多人心中点燃信仰的火种,激励大家为实现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宣讲这条路,师雪起还要继续走下去,传播正能量,把党的理论传递到千家万户。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武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