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购房者:为何在梦想与负担中徘徊?

全文2325字,阅读约需7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广州楼市在限购令退出后迎来复苏,中产购房者却在梦想与负担中徘徊。

02李昊因担心房价下跌而决定暂时不换房,等待市场更加明朗时再做决定。

03与此同时,沈彤在追求理想房子时,面临地理位置、噪音、风景等多重要求,导致决策困难。

04中产阶层在买房时,除了市场波动的担忧,还面临个人焦虑,如工作稳定性、收入不确定性等。

05事实上,中产阶层在买房时更加纠结,对完美房子的期望与房价波动交织在一起,使得许多购房者徘徊不前。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图片

 



许多人对房产的“保值”属性产生了质疑。

吕颖雅/发自广州

在房价飞涨的那些年,许多人都觉得是自己的眼光和能力,成就了他们的财富。

而当经济下行,消费低迷时,才逐渐明白——所谓的“眼光”,不过是时代给的机会罢了。

2024年9月30日,广州楼市迎来历史性的一刻——历时14年的限购令正式退出舞台。伴随一系列利好政策的落地,市场瞬间弥漫起回暖的气息,一二手房成交量迅速回升,购房者似乎迎来了久违的“机会”。

然而,在这股复苏浪潮下,许多中产购房者依然无法轻松做出决定。

━━━━

冲动买房,可能“一夜返贫”

李昊站在天河区某楼盘的样板间内,四周的豪华设计和宽敞空间让他眼前一亮。销售人员滔滔不绝地介绍着项目的优势,而他却依然感到一阵不安。

李昊是一家知名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家庭月收入大约5万元,在黄埔区有一套小三房。随着二孩的到来,家里变得愈发拥挤,尤其是大宝两年后要上小学,迫切需要更好的教育资源。2024年年初,夫妻俩开始考虑换房,目标直指天河区。

2024年初至三季度,广州楼市持续低迷。一手房价格战此起彼伏,原本标榜“10万+”的楼盘,开盘价只要“8”字头。每个营销节点,还会推出一些“7”字头的特价房源,甚至出现“6”字头的惊喜价。然而,对李昊来说,这份惊喜逐渐转化为不安。“如果现在买了,万一房价再下跌,岂不是又被套住了?”

与此同时,卖房计划也受阻。李昊发现,自己的黄埔三房价值大幅缩水,相比当初买入时已经亏损了30%。尽管早早挂牌出售,但低迷的市场让他无法找到买家,报价越来越低,始终未能卖出。

不能用牛市的状态来规划人生。”像许多中产阶层一样,李昊最怕的是“一夜返贫”。

“市场不稳定,卖房价格都这么低,怎么敢去换房?”因此,他决定推迟换房计划,等待市场更加明朗时再做决定。

直到9月底,在“止跌回稳”强信号下,市场信心逐渐恢复。李昊再次站在销售中心,看着眼前这套房子,本以为自己即将做出购买决定。

更大的难题随之而来——2024年四季度,公司开始进行大规模裁员,多个部门被精简,同事们一个接一个地离开,“每个人都在担心,谁会是下一个?”

李昊陷入了激烈的心理拉锯:一方面,市场回暖似乎是一个“窗口期”;但另一方面,工作的不确定性让他无法承受过大的财务压力。“万一被裁员,房贷怎么办?

经过几轮的思考和权衡,最终他决定:“暂时不换房,先稳住现状,明年再算。虽然可能错过一些机会,但选择稳妥似乎才是最理智的。”

━━━━

“既要,又要,还要”的完美主义

与此同时,另一位中产购房者——沈彤,也在经历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挣扎。

沈彤经营着一家十多人的活动策划公司,虽然谈不上大富大贵,但凭借多年的积累,她完全有能力换一套更合适的房子。

人们常说,刚需买房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往往囊中羞涩。其实,中产阶层更为挑剔,因为曾经无法满足的愿望,换房时希望一并弥补。

沈彤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的购房者——总预算不上不下,却对房子有着许多要求。既要地理位置优越,又不容忍一丝噪音;既想要窗外美丽的风景,又希望下楼就是柴米油盐;既担心一手房交付质量,又觉得二手房产品过时……

“过去为了孩子读书,我在居住环境上做了妥协。现在换房,我一定要找一个‘dream house’。”沈彤不仅关注居住舒适度,更看重房产的保值与增值潜力

于是,她几乎看遍了天河、海珠的改善型楼盘。今年年初,她在海珠区看中了一套新房,并签下了购房合同。但后来,她发现这套房子并不符合自己的期望,于是与开发商协商退房,最终损失了10万元定金。

“本来打算再看看其他房子,但今年生意格外艰难。客户预算缩减,回款进度也比往年慢了很多。每天一睁眼,就想着如何发放员工工资,如何垫资做活动。”理智告诉沈彤,眼下的经济形势并不适合进行大额投资,毕竟这会影响她未来的现金流。更重要的是,在买房这件事上,沈彤已经有过一次“轻率”的决策,她不想再犯同样的错误。

━━━━

决策难,市场波动与个人焦虑交织

事实上,中产阶层在买房时,比刚需族更加纠结。

除了“止跌回稳”信号带来的信心,广州最近出台的多项政策利好,也让中产阶层受益颇多。例如,二孩以上家庭的公积金贷款最高可达224万元,享受1%低税率契税优惠的面积标准由90平方米提高到140平方米,取消了普通住宅与非普通住宅的界限等。

然而,这些政策并不能完全消除他们心中的疑虑。特别是近年来房价的剧烈波动,让许多人对房产的“保值”属性产生了质疑。这种担忧,也成了他们犹豫不决的根源。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1月,广州一二手房的价格已分别连续下跌18个月和19个月。

如果买入后,市场再次陷入低谷,资产是否会再度缩水?这个疑问成了中产阶级无法跨越的心理障碍,最终选择了观望。

卖房难,价格持续下跌带来的无力感,也让许多中产在“996”工作压力和“鸡娃”焦虑之外,背上额外的心理负担。

尽管广州改善型楼盘遍地开花,市场却尚未形成完整的“以旧换新”闭环。保利、越秀、万科等头部房企纷纷推出个性化“二手房卖房服务”,帮助购房者顺利置换,但许多中产依然认为,新房的价格下调幅度不足以弥补旧房的折价,宁愿放弃换房。

中年危机的阴影,也是许多人迟迟不敢行动的原因之一。

过去,中产阶级常讨论的是如何进行投资,而如今,当你问起他们最近都在“投什么”,很多人给出的回答是:“投简历”。

从容应对“35岁+”后职业生涯的下坡路,显然比面对房子不够大更需要勇气。一旦收入不稳,或者遭遇失业,这笔沉重的房贷便会变得不堪承受。

这种隐忧在不少购房者心中扎根,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收入的不确定性让他们对未来的预期变得更加谨慎。

即使是拥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中产阶层,依然会被困死在买房后的现金流,明明早已过上了消费自由的日子,却偏偏因为一套房子而学会精打细算,不得不在月供与生活成本之间做出艰难的权衡。

除了这些外部因素,中产阶层还常常面临一个内在的困境——对完美房子的期望。想要的太多,但房子总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使得很多本来有购房计划的中产阶层,依旧徘徊不前。

中指院数据显示,广州千万豪宅的成交量从2019年的1075套增长至2023年的4927套,四年实现了跨越式增长。而2024年,在供应量增长的情况下,截至12月底,广州千万豪宅的成交量为4452套,出现了近五年来的首次负增长。

中产买房,既是为了改善生活,也是为了资产的保值与增值。但当信仰动摇时,许多人会发现,原本的生活并没有那么糟糕,至少它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李昊和沈彤为化名)

责编:吕颖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