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评:
今天,声声慢为您带来青海作家贾文清的散文《西宁烟火》。这片散文中的表达既有对往昔熟悉生活场景消逝的惆怅,又有对城市历史文化了解不足的反思。我们说城市中的烟火气,那些充满生活气息的人物、歌声、节日习俗等等都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所在,承载着浓浓的情感与记忆。在《西宁烟火》中,作者从自身写作民俗散文的缘由切入,以熟悉又陌生的家乡西宁为背景,展现了城市快速发展下传统与变迁的碰撞。
作者以儿时厨房天窗透进的阳光与飞舞的微尘为喻,升华了对城市烟火的理解,即便有些美好如看不见的粉尘小精灵般隐匿,但心中有了对家乡热爱的那束“光”,便放不下这份眷恋。文章整体情感真挚,从生活细节上升到对城市文化传承与情感维系的思考,引发读者对家乡变迁、文化根脉以及生活本质的共鸣与思索,在平凡中挖掘出深刻的人文内涵,是一篇能触动人心的文章。
正文:
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是怎么想起来写民俗散文的?是啊,怎么想起来的呢?是因为熟悉。我在这座城里生活了一辈子,熟悉这里的一切,写起来比较顺手。
然而,这座城市发展变化得太快了。上一个天贶节去踩青烧面片的绿草地,下一个天贶节去时,已经变成了楼层茂密的社区,仿佛这里从来没有过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坡、树林和哗哗流淌的小河。而曾经去过的茶园,某一道特色菜还留在我的脑海里,等下次去时,已经变成一片湿地公园,水鸟们在芦苇丛中安然飞翔,仿佛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河滩漫坡。
作为青海省的省会,又是青藏高原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西宁城以锐不可当的趋势发展壮大,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国际样貌的现代化大都市。我即便再怎么长久地生活在这里,再怎么熟悉这里的街市,我也跟不上这座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了。
我们被历史的洪流裹挟着往前奔走,无暇顾及什么。只是,我们总要回顾点什么吧。现代化的西宁城繁华喧嚣,那么,它是怎样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繁华的景象中来的?湟水河流淌了几千年,那哗哗的水声仿佛在日夜诉说着什么,可是,我们又有谁曾静下心来倾听它的诉说呢?
有一年,我曾经在一份报纸上发现了一道考题,大意是:请用数字一到十开头,写出这座城市的十个地名来。我除了想起“一颗印”以外,别的全都不知道。这才发现,我对这座城市竟然如此陌生。这里是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对它当然有感情,可是,我在了解它的基础上才会有更深的感情吧。
要想了解,确实很难。我知道虎台是南凉王国的点将台,却不知道它是什么人夯筑的;我知道土楼山的洞窟是北魏商人开凿的,却不知道这些商人为什么要开凿洞窟;我知道西门口的三棵榆树是清朝乾隆年间栽种的,却不知道是谁栽种了它们。
只是,一次次地挣扎,一次次地纠结之后,我还是放不下。我放不下怀里抱着的孩子,瓦罐里提着甜醅,走过长长的田埂去看望母亲的年轻女子;我放不下辽阔的田野里,凉圈箍儿下传出来的花儿歌声;我放不下五月端午开在院子里的鲜花,插在门楣上的柳枝;我放不下八月十五醇香的月饼,和挂在枝头上的累累果实;我还放不下街面上一溜作坊中传来的叮叮当当的敲打声……这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正是这烟火熏陶着我们,滋养着我们,我怎么能割舍得下?
小时候,住的土房子里有一间房没有窗户,于是就在屋顶上开了个天窗。这间屋子是我家的厨房,常常有青烟从门缝里冒出来,带着煤渣味儿;常常有火星从灶火口流淌出来,像夜晚的烟花一样璀璨;常常有饭菜的香味儿从锅里冒出来,勾得我馋涎欲滴。就是这样一间没有窗户的屋子,却有着最浓烈的烟火气。
后来,这些烟火气都在我的记忆中淡漠了,只有一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那就是从天窗中照进来的一束阳光。阳光斜斜地打在墙上、水缸上、顶房柱子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点一点地在转动。不论阳光转动到哪里,都有一些细微的飞尘在光柱里飘舞。我很惊奇,大约这些粉尘一直在飞,只是,我们看不见。只有在阳光强烈的光柱里,我们才可以看见它们,看见它们在一刻不停地翩翩飞舞,舞得那么好看。这也是一种人间烟火啊。只是, 我们能看见门缝里的青烟,能看见灶火里的火星,我们看不见围绕着我们飞舞的粉尘小精灵。
心中有了那束光柱,烟火便在眼前飞舞,自此,再也放不下。
作者:贾文清;
主播/短评/图片: 谭梅;
主编:王十梅;
编辑:乔明周;
总监:王丽一;
稿件来源:青海观察客户端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版权为青海日报所属媒体平台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