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北京市教委等十七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以下简称“二十条”),明确开展学校科学教育提质及社会大课堂实践等专项行动。“二十条”指出,要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支持中小学与高校联合教研,鼓励高中学生参加高校学术活动等内容。
面向全体学生 聚焦知行合一
实施社会大课堂实践行动
“二十条”明确,北京将基于集团化办学一体化设计成员校科学类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强化小初高学段衔接,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国家课程;围绕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以及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技术等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学校开发高质量的科学类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其中特别提到,鼓励学校建设学生创客空间和科学创新实验室,融入工程实践和人工智能要素,培养学生包括探究能力、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在内的综合素质。
各区各校要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重要内容,健全准入机制,鼓励引进优质科学教育资源参与课后服务;探索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开展特色实验教学或实践活动;搭建传播平台,支持科普、科幻阅读,鼓励学生讲好自己的科学探究故事。
北京市还将分级分类充分开发社会大课堂资源,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示范校、学生金鹏科技团等高水平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利用少年宫、科技馆、校外培训机构优势,为学校科学教育提供有益补充。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中小学科学教育研究中心、智库等共同体。
北京将建设一批“STEM”教育示范课程,义务教育阶段落实好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要求,普通高中阶段积极开展科学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同时,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标准规定实验,制定各学科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和指导手册,培育实验教学精品课程;将初中物理实验考试和初中化学、生物学实验考查落到实处。
单体学校局限将被打破,北京将推进集团内课程、教学、师资、教研等优质要素加速流动重组;研制科学类课程教学指导手册和学习任务单,推出一批科学类优秀课程教学案例;完善对科学类课程教学的评价机制。
师资聚焦素养提升
人才培育选拔重在衔接贯通
为着力推进人工智能赋能科学教育,大中小学将开发面向学生的科学教育智能体,为教师教学提供AI助手,为学生学习提供AI学伴。北京将以国家和北京市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载体,提供多元化、数字化的科学教育资源供给;推进学校科学教育场景与网络科学教育场景的有机结合。
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北京市要求各中小学校设立科学副校长,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结对1所科普机构,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此外,支持在京师范院校和高水平综合大学加强科学教师培养;开展“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能力提升”全员培训和教师实验教学技能展示活动,增强全体教师科学教育意识与能力。
同时,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鼓励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
汇集大中小学、校外教育、科研院所等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培养基地。鼓励高校面向中小学生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与中小学共建科学教育基地,协同组织科学实践活动,丰富学生认识和接触科学的途径。
在京高校将发挥科研资源优势,面向全体中小学生开展数学节、科学节系列活动,组织数学与人工智能、天文与航天、能源与材料、机械与电子、生物与医药等主题的特色夏(冬)令营,形成以“两节两营”为支撑的青少年创新人才发现培养体系。
“二十条”特别提到,要建立市、区、校三级培养体系,构建大中小贯通的培养链条,形成灵活弹性的学习成长环境。探索大学、中学双导师制,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区建设科学高中,探索衔接大学的贯通培养机制。
采写:南都记者 吕虹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