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年前的今天,这部书就带领人们“看世界”

图片

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位著名的思想家,对于如何抵抗外国的侵略,有力地打击侵略者,提出了一句名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对于如何睁眼看世界,他编纂了名著——《海国图志》。他就是出生于湖南邵阳的魏源。

1843年1月3日,《海国图志》在扬州初次刊印。

该书是魏源受林则徐嘱托而编著的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它以林则徐主持编译的不足九万字的《四洲志》为基础,将当时搜集到的其他文献书刊资料和魏源自撰的很多篇论文进行扩编。该书于1847年增补刊印为60卷;到1852年,又增补刊印为百卷本。

图片

《海国图志》写的什么?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由于战事的失利,魏源悲愤填膺,爱国心切,于1841年3月,愤然弃笔从戎,投入两江总督、抵抗派将领裕谦幕府,到定海前线参谋战事。于1842年编译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为什么要编撰此书呢?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的序中,讲得非常清楚:“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图片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和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书名中“海国”的涵义是海外之国。

这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涵盖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地理、文化等多方面内容。

《海国图志》的意义何在?

作为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部由国人自己编写的有关世界各国情况介绍的巨著。《海国图志》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西方各国历史政制、地理、风土民情,主张学习西方国家的科学技术,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这在中国以前并没有出现过。

“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

魏源在书里叮嘱中国人要重建宽广胸怀,不要将域外文明视为洪水猛兽,要潜下心来学习。

图片

《海国图志》打破了清代 “闭关锁国” 的思想禁锢,让当时的中国人通过此书开眼看世界,看到了西洋的 “坚船利炮” 以及欧洲国家的商业、铁路交通、学校等情况,使中国人跨出了 “国界”。

遗憾的是,当时《海国图志》在自己的国家并没有赢得应有尊重,没有转化为变革的力量。

1851年,一个偶然机会让《海国图志》传到了日本。在此后五年间,《海国图志》的日文版本竟然出了二十多个,深刻启发了日本人的近代意识,对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兴起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睁眼看世界第一人的魏源

魏源,原名远达,字默深。1794年4月23日出生于湖南邵阳县金潭(今邵阳市隆回县司门前镇)。

魏源自幼聪慧好学,勤奋刻苦,对经史子集有着浓厚兴趣,早年受湖湘文化熏陶,打下坚实的学识基础。

图片

魏源故居

青年时期,魏源心怀报国之志,游历四方,结交诸多有识之士,不断拓宽视野、增长见识。

二十岁时,魏源就被录为“拨贡”并获得朝考资格。后来,他随父亲入京,在京城里遍访名师虚心请教,很快便声名远播。

1819年,魏源顺利考取了副贡生,三年后又考中举人。如此顺风顺水的人生,让魏源得意至极。此后,他进入直隶总督杨芳家里当家庭教师,接触到边疆防务等等,于是开始研究地理并关心边陲安危。

1826年,魏源踌躇满志参加会试,与龚自珍一起双双落榜,房考刘逢禄作《两生行》哀之,从此龚魏齐名。

图片

魏源曾多次参加科举考试,虽历经坎坷,但始终未放弃对学问的钻研与追求。

他长期关注社会现实,目睹清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种种问题,渴望能为国家寻找到变革图强之路。鸦片战争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见到了魏源,两位老友相见甚欢,两人惺惺相惜。也就在这次会面中,林则徐将之前自己在广州搜集的《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了魏源,希望他在此基础上编写一部合乎中国人需求的世界概览以救亡图存。

魏源接受重托,着手搜集资料,终于在1842年编著成了五十卷的《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之外,魏源一生著作主要还有《书古微》《诗古微》《默觚》《老子本义》、《圣武记》《元史新编》、《海国图志》等; 其它著述还有《古微堂诗文集》、《孔子年表》、《孟子年表》、《明代兵食二政录》等若干卷 。作品结集有《魏源全集》。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黄煌 朱晓华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