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这条腿儿再拉长点,这里转一下,它是可活动的。”
一位精神矍铄、满面春风、和蔼可亲的中年人郢匠挥斤般很快调试好了采访前不太“听话”的三脚架。
他整理了一下衣服与录音本,双手环扣于腹前,目光炯炯,措置裕如,笑着说:“我以前是摄影部主任,经常摆弄这些东西。”他就是正观有约记者今日的专访对象,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张鲜明。
张鲜明新闻、诗歌、摄像齐头并进,在现实与梦境、抒情与叙事、文字与图像之间大开大合,游刃有余。他开创的“梦幻叙事”“幻像摄影”通过解构日常,启发人将视点从单一现实转向梦境、想象、创造虚幻等非理性场域,从未知、不可见、不确定中关照理性之风吹拂不到的潜意识力量,使人重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以下为张鲜明自述。
新闻诗相对要关注新闻要素,呈现事件过程
但核心是要将新闻事件提炼、转化为诗歌意象
我是张鲜明,一个在河南日报工作多年的媒体人。由于河南日报的党报性质和新闻人特性,我在诗歌创作上走上了“新新闻主义”道路,也就是用文学手法处理新闻事件进行新闻报道,这在西方尤其是美国比较流行。我尝试用诗歌写新闻,包括写人物、事件、现象等,像《中国上场》在《人民日报》发表后全国朗诵了几百场,还有歌颂焦裕禄的作品,以及为中国式现代化写的长诗等,这类作品有几百首。
新闻诗本质还是诗,只是用新闻题材写作。诗歌分叙事和抒情两类,新闻诗以新闻事件等为题材。但它既然是诗,就要遵循诗歌规律,比如营造意象,靠意象说话,且要有一个主体意象、核心意象,不然容易分散,甚至变成非诗的标语口号。新闻诗相对要关注新闻要素,呈现事件过程,但核心是要将新闻事件提炼、转化为诗歌意象,让其有节奏、有形象,是由此及彼被放大的东西。在新闻与诗两者的偏重上,还是偏诗性。如果纯粹像新闻报道就称不上诗歌了,但要在保证新闻性前提下,尽可能保留诗意,让新闻变得有情感温度,能让人感受到诗歌温暖人心的力量。
记者观察:以新新闻主义手法新闻、诗歌两手抓,浪漫与现实交汇一处。以新闻纪实叙事,以诗歌传情达心,不仅“先声夺人”,更“以情感人”。
形成文本时,虽会有变化,但不改动梦幻逻辑
保留梦的特色,比如飘忽闪回、非逻辑的话语、场面
说到诗歌,我提出过“梦幻叙事”的文学概念,即记录梦并转化为文学题材,像小说、散文、诗歌等,属于超现实主义。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梦幻为题材的诗歌,另一种是以梦幻为题材的叙事性文学,如散文或微型小说。
我常常在床头随时放着录音本或纸笔,醒了就第一时间趁着梦境还在,尽可能完整记录下来再睡觉。我有时睡着延续旧梦,或梦见新的,有时呼呼大睡,一梦不做,挺有意思。
对于这个一手素材,我会先呈现梦的原始形态,不思考,没有文体意识,抓住笔就写。后期形成文本时,虽会有变化,但不改动梦幻逻辑,保留梦的特色,比如飘忽闪回、非逻辑的话语、场面等。
我第一次记梦大概是1997年夏天。七八月份我集中做了一批奇怪的梦,就顺手记下来,陆陆续续记了20年。直到2016年底,我翻电脑文件夹时看到这些梦的记录,陌生、震撼、吸引人,甚至有惊悚恐惧的感觉。后来我整理出100多篇,被大评论家推荐到《大家》杂志,一次性发了头题加评论,在全国影响不错,我才意识到这是很好的表现形式,深入研究后发现它是世界文学重要分支,像卡夫卡等很多人也记梦,这是很高级的文学形式。
当然,随着时间、经历、经验的积累,我记梦也会有不同阶段的变化。前20年无意识记录,梦的原始形态保留多,最短87个字,长的不到1000字。第一本书出版后有了文体意识,会强化细节和故事性,更像小说。近两年文体意识更明显,现在做的梦和从前形态相似但更偏重哲学,涉及人性、社会等,早期的焦虑惊悚感减弱,可能和退休后生活压力小、思考变化有关。
记者观察:人受限于认知、经验、情绪、性格、视角、身体状态、时局环境等,难以获取生活的真实;而梦是人潜意识的延伸、凝缩与变异,梦是假的,正因如此,梦成为人能把握住的“真实”。
好的诗歌或文学艺术标准在于能否打动读者,浅层是让人感动
更高层次是启发读者从新角度认识寻常事物
关于诗的定义古今东西差别大,但追溯本源,《诗经》里诗歌的表现方法是赋比兴。赋是叙事,比兴可归为隐喻。诗和散文等叙事文学不同在于有由此及彼的过程,读诗时呈现的内容大于文字本身,能激发想象力,高度概括就是“比”说什么不一定就是什么,是从表象上升到意象,融入人生经验。
我认为中国古代最有力量的诗人是杜甫,他忧国忧民,写人间痛苦与思考,想给人指出合理道路。中国近现代及当下现代诗一直在发展,有很多流派,像废话诗、白话诗、身体运动等,我虽写得和他们不同,但也有关注。从诗歌探索意义上讲,像垃圾派、西方的垮掉派、后垮掉派、自白派等都有价值,它们打破前人创作思路、理念和手法。中国古代优秀诗人很多,屈原的博大宇宙意识、对自然社会的终极关怀;陶渊明的洒脱自适,淡泊名利;李白那种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怎样判断一首诗是不是诗,是不是好诗呢,虽没有固定标准,但大抵也有迹可循。好的诗歌或文学艺术标准在于能否打动读者,浅层是让人感动、认识真善美等,更高层次是启发读者从新角度认识寻常事物,这就是发现。当下诗歌最大问题是同质化,语言雕琢、晦涩、漂亮但不新鲜,没有惊讶感,而文学艺术重要的是发现,给人新鲜感、惊讶感。
除了“梦幻叙事”,我还开创了“幻像摄影”,获得了国家专利。2008年有次我跟朋友去黄河滩玩,用折射装置往天上拍,拍到一只很像上帝眼睛的照片,深邃奇特。回来路上我跟爱人说这可能意味着新摄影流派诞生。后来我就琢磨,不断尝试,2010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给我颁发了发明专利,叫具有绘画效果的影像摄影方法,我就成了中国幻像摄影创始人。我的摄影作品在意大利展了几次,得了几个国际大奖。“幻像摄影”的原理就是光线绘画,无中生有,拍的东西肉眼看不到,但拍出来是客观的,不过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个客观,而是认知前提下的客观。
记者观察:诗是打破庸俗旧常、跳脱重复麻木的新奇力量,它能使人获得真善美,教人分辨假恶丑,不断突破人的认知与想象边界。
张鲜明简介
张鲜明,男,1962年1月生,河南省邓州市人,系河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诗歌学会会长。作为诗人,张鲜明发表诗歌作品数百首,出版诗集《梦中庄园》《诗说中原》,开创“梦幻叙事”“幻像摄影”。
本文(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版权归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所有,未经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本文,请后台联系取得授权,并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同时注明来源正观新闻及原作者,并不得将本文提供给任何第三方。
正观传媒科技(河南)有限公司保留追究侵权者法律责任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