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编说
作为组成课堂的一个环节,课堂提问看似平常,但实际上发挥着重要的“魔法棒”作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节课效率的高低,以及能否为学生的知识、思维与认知提升带来有效帮助。本文围绕五个小问题解锁高效课堂提问的五个秘诀,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一节课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点琳琅满目,但并非每一个都需要通过提问来巩固。
我们要学会“精挑细选”,把问题聚焦在那些真正重要、真正能提升学生能力的地方。
那么,如何精准定位呢?
首先,我们要深入研究课标和教材,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那些学生可能感到困惑或难以理解的地方,以及那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提升思维品质的问题点。
最后,将这些问题以问题链的形式呈现出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知识的殿堂。
比如,在讲解一个数学概念时,我们可以先问学生:“这个概念是怎么定义的?”
这是基础问题,旨在确保学生掌握了概念的基本含义。
接着,我们可以问:“这个概念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什么应用?”
这是拓展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还可以问:“这个概念与其他概念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这是深化问题,旨在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一个班的学生,各有各的特点,各有各的水平。
提问时,我们不能“一刀切”,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提问中有所收获。
对于那些基础扎实、思维活跃的学生,我们可以提出一些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创新思维。
而对于那些基础相对薄弱、自信心不足的学生,我们则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提出一些简单明了、易于回答的问题,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逐步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提问的覆盖面。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被问到,但我们要尽量做到“面面俱到”,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提问中来。
这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分组回答等方式来实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团队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巧妙设问,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
直截了当、直奔主题的提问虽然简洁明了,但往往缺乏深度和广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尝试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或者适当增加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
比如,在讲解一篇课文时,我们可以先给学生呈现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情境或问题,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思考、寻找答案。
然后,我们再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逐步引导、深入剖析,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这种设问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还能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可而止。
问得太浅了,学生可能觉得没有挑战性,浪费时间;问得太深了,学生又可能答不上来,挫伤积极性。
因此,我们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和学生情况,灵活调整问题的难度和深度。
首先,我们要确保问题具有足够的学科思维含量,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知识的本质和规律。
其次,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控制问题的难度和梯度。
对于基础问题,我们可以适当降低难度,让学生轻松掌握;对于拓展和深化问题,则要适当增加难度,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和求知欲。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问题的数量和时间分配。
一节课的时间有限,我们不能把时间都花在提问上,而是要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的展开和深入。
因此,在提问时,我们要精简问题数量,提高问题质量,确保每个问题都能问到点子上,问到学生的心坎里。
提问之后,我们还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回答情况,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这既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也是对我们教学效果的反馈。
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认真倾听、仔细分析。
对于正确的回答,我们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错误的回答,我们则要耐心引导、及时纠正,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根源,并给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同时,我们还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调整。
如果发现学生对某个知识点掌握不够牢固或存在误解,我们要及时补充讲解或调整教学方法,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需求,对于学习困难或特殊需要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魅力。只有我们用心去设计、去实施、去反思每一个问题,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思考的乐趣和成长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