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呼和浩特1月3日消息(记者邵玉琴)到2035年,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20.75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93.40万亩;生态保护红线不低于3100.46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600.24平方千米以内,将呼和浩特打造成为“I”型大城市。
记者从2025年1月3日呼和浩特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新闻发布会获悉,2024年11月30日《呼和浩特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获国务院批复。2024年12月19日呼和浩特市9个旗县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获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
《规划》的批复意味着作为内蒙古政治经济文化金融教育中心,呼和浩特的上层设计“落定”。同时,作为呼包鄂乌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呼和浩特也将继续发挥引领带头作用。
《规划》构建了区域协调、城乡融合的城镇体系。强化北部大青山等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协同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提升南部丘陵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能力,整体推进黄河沿岸生态系统保护。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围绕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的六大产业,推动集群耦合化成链,推动工业园区规模化成势。
《规划》构建了支撑新发展格局的国土空间体系。提高面向毗邻国家的次区域合作支撑能力,深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协同推进黄河“几字弯”地区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首府都市圈,强化首府辐射带动作用,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促进形成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协同发展新格局。
《规划》明确了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规划》系统优化了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明确“一主一副、两轴多点”城镇空间格局,“一主”为城市主中心,包括中心城区和现代智慧健康谷;“一副”为城市副中心。“两轴”为衔接京津冀,连通乌兰察布市、太原市,协同包头市的区域综合发展轴,以及连接二连浩特口岸和内蒙古自治区沿边通道,辐射鄂尔多斯市、榆林市的区域开放发展轴,“多点”为旗县城关镇综合服务节点。
同时,明确“两屏四带多点”的生态空间布局,“两屏”即北部大青山、南部黄河湾两大生态屏障;“四带”即首府三北防护林带、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小黑河环城水带、大黑河郊野花带;“多点”即各类公园。中心城区推进“轨道、公交、慢行”三网融合,加快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常规公交为主体,慢行交通为延伸的绿色出行交通体系。
未来中心城区二环以内,以更新提质为主,重点突出文化、商业、科教功能;二环与三环之间扩容升级,重点强化人口和科技产业集聚;三环与四环(绕城高速公路)之间重点加强城乡统筹,高品质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同时,要彰显“草原古都韵、活力现代城、首府文化魂”的景观特色。加强历史城区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推动文旅商品牌化成线。
此外,在市级总规的指导下,4区5旗县的总规已经获得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复。
其中,新城区建设首府文旅融合及科技创新发展先行区;回民区建设首府商业服务和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区;玉泉区建设首府文旅融合及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赛罕区建设首府金融行政商务区、军民融合示范区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土默特左旗建设重要乳业科技创新及先进制造业基地;托克托县建设能源化工及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输出基地;和林格尔县建设城市副中心和自治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清水河县建设生态旅游、现代化工能源及特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武川县建设文化旅游、清洁能源及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继续大力发展“以乳业、草种业为龙头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产业;以绿色电力为引领的新能源产业;以碳基、硅基材料为基础的新材料产业;以生物疫苗、合成生物为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绿色算力、人工智能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低空经济、航空航天为代表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六大产业集群”。
继续建设“首府半小时都市圈、引领呼包鄂乌一小时城市圈、融入京津冀两小时经济圈、打造面向俄蒙欧对外开放圈”的“四大经济圈”。继续打造“区域科技创新、区域交通物流、区域现代消费、区域休闲度假、区域教育医疗、区域绿色金融”“六个区域中心”。
继续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养、宜游”“五宜城市”。全力构建“一横两纵四环三枢纽十二辐射”的立体交通布局;构建“一廊两轴五带”的文旅发展布局。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从国家层面赋予呼和浩特“华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重要定位。按《规划》核心功能定位,呼和浩特将打造“区域性先进制造业基地”。
下一步,呼和浩特市将切实维护好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抓好规划落实实施,建立健全“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完善好国土空间管控体系。在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的基础上,全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