冻结俄资产,却放行中方货轮,西方“选择性执法”?

2024年12月21日,波罗的海的冬季依旧寒冷,但在这片风云变幻的海域,我国货船“伊鹏3号”终于驶离,被多国围堵了一个多月的它,正朝着埃及塞得港前进。

这场风波起于11月,两条重要的海底光缆在24小时内接连受损。

瑞典等国家随即指控“伊鹏3号”涉嫌破坏电缆,甚至调动军舰试图扣押货船。

面对西方咄咄逼人的态度,我国明确表态:“没有中方代表在场,任何检查无效。”

是什么让西方国家从一开始的强硬变成了最后的妥协?

图片

光缆受损,货船成了“替罪羊”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4年11月17日至18日,波罗的海区域内的两条光缆C-Lion 1和Arelion在不到一天内接连受损。

这两条光缆不仅是欧洲通信网络的骨干线路,还涉及到多国的经济和安全。

电缆的受损一经发现,瑞典等国家迅速展开调查,并把怀疑的目光锁定在我国的货船“伊鹏3号”上。

“伊鹏3号”这艘长达225米的货轮属于宁波伊鹏海运公司,当时正从俄罗斯的乌斯季卢加港出发,驶往埃及塞得港。

图片

根据西方媒体的描述,这艘船在电缆受损期间经过了事发海域,并曾短暂停留和绕行。

更有甚者,丹麦的军舰在事发后直接拦截“伊鹏3号”,试图展开调查。

但问题在于,这片海域每天有大量的国际货船通行,电缆受损的原因可能有自然灾害、船只抛锚误操作,甚至可能是其他不法分子的蓄意破坏。

西方国家却在没有任何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将矛头对准我国船只,显然是另有企图。图片

多国围堵,我国果断应对

面对西方国家的无理指控,我国的反应异常果断。

2024年11月23日,我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明确表态:“在没有中方代表的情况下,任何形式的检查都无效。”

此外,我国主动邀请瑞典、芬兰、丹麦、德国等相关国家共同参与联合调查,并向他们提供了相关信息。

这一举措不仅显示了我国的透明态度,更让西方国家的“单边行动”陷入尴尬。

与此同时,我国通过外交渠道强调,波罗的海光缆受损可能是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电缆老化、自然因素甚至是人为破坏。

军事专家张军社更是指出,电缆事故并不罕见,尤其是在波罗的海这样浅滩密布的区域,渔船和货轮的抛锚误操作很容易导致类似事件。

事实证明,我国的强硬态度奏效了。

尽管瑞典等国在11月对“伊鹏3号”进行了围堵,却始终未能登船检查,更未能拿出任何实质性证据。

图片

舰队军演背后的“无声威慑”

事情的转机发生在12月初。

当“伊鹏3号”被困波罗的海时,我国的052D驱逐舰编队正好在这一海域与俄罗斯军队进行联合军演。

这次军演不仅展现了我国的军事能力,更向西方国家传递了清晰的信号:我国完全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外利益。

波罗的海一向被北约视为核心区域,我国舰队的到来无疑对西方国家造成了震慑。

一些欧洲媒体甚至直言,这次军演是我国向北约传递的一种警告。

而对于瑞典等国来说,他们显然无法在这种情况下继续挑衅我国的货船。

12月21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僵持,“伊鹏3号”终于获准离开波罗的海,驶向埃及塞得港。

瑞典首相乌尔夫还在记者会上尴尬改口:“我们并未指责任何国家。”

从一开始的强硬到后来的妥协,西方国家的态度转变耐人寻味。

图片

大国博弈中的背后逻辑

这场风波让人联想起俄罗斯的遭遇。

在西方冻结了俄罗斯数千亿欧元资产、甚至试图没收这些资产的背景下,俄方自然对我国的“伊鹏3号”事件格外关注。

西方国家为何对我国态度截然不同?这是否说明我国的国际地位已经显著提升?

事件背后隐藏着大国博弈的复杂逻辑。

一方面,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军事能力使得西方国家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行为;

另一方面,我国的外交策略也展示了与过去不同的灵活性和强硬态度。

来源:

环球时报《配合调查后,中国货船“伊鹏3号”复航》

中华网《中国货轮疑因破坏电缆在欧洲被监视 多国联合调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