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习惯正在慢慢侵蚀孩子牙齿?最新调查给出答案

AI划重点 · 全文约1074字,阅读需4分钟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预防科调查显示,5种不良口腔习惯容易导致婴幼儿2年后患龋率和龋失补牙数升高。

2.这些不良习惯包括经常含奶瓶入睡、喝夜奶后不漱口、不坚持每天刷牙、不使用牙线、日常摄入甜点类零食较多。

3.由于此,专家建议家长遵循以下几点,帮助孩子护好牙:避免含奶瓶入睡、减少夜奶次数、少吃甜食、适当吃点粗粮、使用牙线清洁牙缝、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4.《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要将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预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   赵  梅  

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  张炳钰

牙齿是人体最坚硬的器官,在我们进食、发音和面部美观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牙齿在口腔微生物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出现不透明白斑,进而崩解缺损,形成龋洞,发生龋齿,俗称“虫牙”。龋齿是影响我国儿童健康的常见病,《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近日发布的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预防科团队开展的“婴幼儿口腔健康行为与2年后患龋状况的相关性”调查显示,婴幼儿口腔健康行为与患龋水平密切相关。

该调查基于北京市口腔公共卫生项目网络数据系统,调取同时在2021年参加0~3岁婴幼儿口腔健康管理项目和2023年参加3~6岁氟化泡沫防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1663名儿童,发现5种不良口腔习惯容易导致婴幼儿2年后患龋率和龋失补牙数升高,分别是:经常含奶瓶入睡、喝夜奶后不漱口、不坚持每天刷牙、不使用牙线、日常摄入甜点类零食较多。

图片

调查负责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口腔医院预防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赵梅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2015年第四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我国3岁、4岁和5岁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分别超过50%、63%和71%,比例之高堪称惊人;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为34.5%~38.5%,相较十年前有所上升。而《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到2030年要将12岁儿童龋患率控制在25%以内。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将防治关口前移,从婴幼儿时期起就摒弃不良口腔习惯。

以“奶瓶龋”为例,许多家长为尽快哄睡孩子,常放纵其含着奶瓶嘴入睡,令乳牙长时间浸泡在奶汁中,给口腔内致病菌滋生提供了有利环境。而且,入睡后唾液分泌减少,对牙齿的清洁作用减弱,久而久之牙齿就会被腐蚀破坏,引起牙疼、牙龈肿痛、牙齿松动、过早脱落,甚至造成眼部肿胀、面部变形,影响孩子进食,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学习和社交积极性降低等问题。此外,如果孩子有咬手指、喜欢躺着喝奶等习惯,可能引发牙列不齐、错颌畸形等口腔疾病。

赵梅强调,若孩子患有乳牙龋,家长未重视,没有帮助纠正不良习惯,将大大增加恒牙萌出后的患龋率。根据此次的调查,建议家长遵循以下几点,帮孩子护好牙。

1.儿童长牙后,不要含奶瓶入睡,减少夜奶次数。喝完夜奶后尽量漱口,如做不到,可以喝几口白水,以达到漱口的效果。

2.少吃甜食,适当吃点粗粮。甜食容易引发龋齿,儿童应少吃。孩子长到2~3岁后,建议多吃一些坚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有效锻炼牙齿,促进颌面部发育。

3.家长可使用纱布、牙刷、牙线等帮助孩子清洁牙齿,越早越好。没长牙前,可在孩子饮食过后用纱布擦拭牙龈;长出第一颗牙后,就要给孩子早晚刷牙了,使用牙线清洁牙缝,保持牙齿清洁,预防牙病。

4.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建议孩子长出牙齿后,每半年或一年进行一次检查,建立“牙齿健康档案”,发现牙病及时干预治疗。▲

责编:潘子虎

主编: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