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王冬梅
最近,记者深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实地调研采访,没有看见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但是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信息中心的大屏幕和多名护林员的手机里看见了被誉为“雨林歌王”的海南长臂猿灵动的身姿,并听到了它们轻灵的鸣唱,很多当地人都请记者回答:“海南长臂猿和大熊猫的可爱程度差不多吧?”然后笑着自问自答:“它们只是体型和风格不同而已。”
“2019年,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当年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为4群30只。5年后,2024年最新监测数据显示,目前,海南长臂猿共有7个家庭群、42只,家庭群数量最多达9只,种群数量总体呈现稳定增长态势。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024年12月20日,海南省林业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总工程师周亚东告诉记者,海南长臂猿是海南岛真正的“原住居民”,是海南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性和原真性的指示物种,作为两到三年才能繁衍一代的海南长臂猿来说,这样的增长速度已非常不易。
从濒危程度和数量上看,海南长臂猿特别珍稀,但知名度却逊色很多,很多人并不了解海南长臂猿。如今,大熊猫的保护经验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中里程碑式的成功案例,那么海南长臂猿能复制大熊猫的保护路径吗?
海南长臂猿的濒危程度更高
最近几年,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已经不再属于濒危动物这个喜讯不断刷屏,我国在大熊猫保护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挽救了这一濒危物种,还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树立了典范。
2022年7月,生态环境部自然生态保护司有关负责人宣布:中国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事实上,早在2016年4月,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就宣布,中国的大熊猫已经不再处于世界濒危动物之列,应变为“易危”。然而,我国出于更好保护大熊猫的目的,表达了更为稳妥、谨慎的态度,仍然把大熊猫认定是濒危物种。后来,随着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超过濒危上限250只,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国宝”大熊猫降级就成为全世界的喜讯。
2024年1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7群42只,是全球现存10只以下极危物种中,唯一基于自然恢复的成功案例。
尽管海南长臂猿和大熊猫都是非常珍贵的动物,但海南长臂猿的濒危程度更高。海南长臂猿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度濒危”,并且在全球20种长臂猿中,海南长臂猿是濒危程度最高的一种。海南长臂猿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内,数量非常稀少。
相比之下,大熊猫曾经属于濒危物种,但现在降为“易危”,因此,从濒危程度和数量上来看,海南长臂猿的珍贵程度更高。
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较少,导致近亲繁殖现象严重,繁殖率低下,种群数量增长缓慢。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副局长钟育飞介绍,海南长臂猿保护面临的主要难点在于种群数量少、栖息地破碎化等。为了改善这一状况,需要从扩大栖息地、增强管护力量、加大合作力度、强化法制管理、建立保护基金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加强科研监测和管理水平,以确保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和繁衍。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任重道远
“能不能看见海南长臂猿,要看咱们的运气怎么样?不过一般白天是很难看见它的,必须前一天就进山,带上干粮,搭帐篷住在山里,第二天凌晨听到它的叫声去追踪才能可能看见。”2024年12月19日早晨,记者跟随钟育飞去海南长臂猿经常出现的地方去碰运气,可惜,没有好运气,他感慨地说:“现在已经很不错了,有时候长臂猿看见人也不跑远,会挂在树上让人观测,以前都是有风吹草动就无影无踪的。”
据介绍,海南长臂猿是树栖猿类,基本上所有活动都在树上进行,常年在热带雨林树冠层活动,它们一般都只喝积存于大型叶片凹面的雨水或露水,平时没有固定的睡觉地点,大多时候,是寻找一棵独立树冠的大树或是选择有粗藤缠绕的大树作为种群睡觉的地方。因此,海南长臂猿的人工繁殖难度极大,野生种群的保护成了唯一的途径。
2024年12月18日下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的大屏幕上不断切换着监测画面。霸王岭分局信息中心副主任韩文涛请记者观看他们在2024年4月10日拍到的长臂猿,他说:“我们通过安装在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摄像头,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里就能随时观察长臂猿玩耍、进食情况。这对于监测、研究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态、规律有很大帮助。每月,我们会组织20多名监测人员,开展实地野外监测工作,至少监测10天,全面了解掌握其取食信息、活动海拔范围、生活习性等。”
然而,海南长臂猿曾经几近灭绝,在20世纪70年代末仅剩7—9只,幸存于霸王岭热带雨林中。2003年,首次拉网式大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仅存2群13只。2005年,海南长臂猿监测队正式成立。在多年的保护监测中,海南长臂猿开始“人丁兴旺”。
叶政坤是18名长臂猿监测队中的一员,同时也是护林员。他详细向记者介绍了他们的日常工作:“我们是一轮5天,山上有个铁棚子,可以住在那里监测长臂猿,也可以自己带帐篷住,我们一般携带相机、望远镜和砍刀,带砍刀主要是开路和防身,这里野猪比较多,有一定的危险性。我们每天都要做好记录,经常一不注意就跟丢了。”
据介绍,为了重建海南长臂猿的家园,霸王岭分局通过实施生态修复项目,在专业攀树师指导下,搭建6条绳索廊道,帮助海南长臂猿在分割的栖息地间自由行动。针对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破碎、退化等情况,大力改善海南长臂猿栖息地质量,补植海南长臂猿喜食乡土树种,如高山榕、重阳木等,增加海南长臂猿食物来源。
海南长臂猿的保护路径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
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增长到近1900只,朱鹮从1981年的7只到如今突破万只,那么,海南长臂猿是否可以借鉴大熊猫繁育的方法,让海南长臂猿也早日降级摘掉“极度濒危”的帽子呢?
记者在海南省采访了多位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他们没有形成统一的观点,有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表示,海南长臂猿从目前种群恢复的势头来看,是可喜的,但大熊猫和长臂猿这两个物种之间的生活习性有很大的差别。海南长臂猿目前不具备野外圈养的条件,人工繁育的时机还不太成熟,由于野生种群太少了,建立人工种群面临缺少种源的现状。所以,海南长臂猿只能是部分复制大熊猫的保护路径,悲观说,也许没有可能复制大熊猫的人工繁育办法。
据悉,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不断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合作和联合攻关,对其行为、繁殖、生理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2023年9月,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发布科研项目征集公告,一共6个项目,其中3项涉及海南长臂猿:海南长臂猿扩散行为和生态廊道研究;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基因组学及群体遗传学研究;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的人繁技术储备研究项目,是以海南长臂猿的近缘种白颊长臂猿为主要对象,在热带气候条件下进行引种驯化、人工繁育研究,建立长臂猿近缘种人工种群健康评价体系,开发长臂猿健康评价和存活风险预测技术、长臂猿人工授精、精子冷冻保存等成套技术,制定海南长臂猿近缘种繁育技术规程,形成一系列长臂猿保护繁育技术,以便为海南长臂猿的抢救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撑,降低海南长臂猿的灭绝风险。
有关人士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杭州动物园已经联合开展白颊长臂猿的合作繁殖工作,并成功引进了一只雌性白颊长臂猿。这是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批准,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与浙江省杭州动物园顺利达成共识,双方联合进行的白颊长臂猿的合作繁殖工作。下一步,海南还计划从北京、广西等地动物园引进长臂猿,最终建成海南长臂猿保护繁育基地,进行适应性研究,科学建立长臂猿饲养繁育的技术规程和长臂猿野外生境相一致的圈舍。这将会为救护长臂猿奠定好技术基础和环境基础,此举也将有效降低长臂猿的灭绝风险。
未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继续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通过植被修复、封闭道路、建设空中廊道等举措,对一批潜在适宜海南长臂猿繁衍的栖息地实行更新、抚育,帮助其迁徙至更广袤的雨林。在没有重大突发状况、保护力度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35年海南长臂猿个体数量将达到60至70只,实现种群翻番。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