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他547天的援疆故事~

图片


“To老胡同志:在该奋斗的岁月里,对得起每一寸光阴。”

  

在湖北援疆干部、长江日报社高级记者胡义华的笔记本中,珍藏着一张明信片,上面是女儿胡梓卓写给他的一段话。

  

一年半前,胡义华决定援疆,家人的嘱托,音犹在耳。


图片

胡义华(右)正在采访。图片由本人提供

  

“既然去援疆,你总要做一点事情,给孩子做个榜样。”妻子心中满是不舍,但支持丈夫的决定,转过身默默给胡义华收拾行李。

  

“注意身体,把工作搞好!”70岁高龄的父亲言语不多,却字字敲到胡义华心坎。

  

一年半的援疆时间很短,也很长。一次援疆路,一生援疆情。


01

身入


  

2023年7月3日,胡义华告别家人,怀着憧憬、不安和牵挂登上了从武汉飞往博乐的飞机。

  

“怀着好奇,我从飞机上俯瞰,大部分都是戈壁滩,与湖北江汉平原郁郁葱葱形成鲜明对比。”胡义华的心里“咯噔”一下。

  

来博后,胡义华担任博乐市融媒体中心副总编辑。不到一周,他就和大伙儿热络起来。

  

有一次,胡义华带领年轻记者去赛里木湖景区采访,刚下车时还是晴空万里,不一会儿,突然下起了大雨,温度骤降。

  

“我们都去躲雨了,只有胡老师还在那里拍视频、采访。” 博乐市融媒体中心采访部记者王腊梅至今记得这一场景。


图片

胡义华(左二)正在和同事讨论工作。图片由本人提供 
 

“下基层,才能做出打动人心的好作品。”这是博乐市融媒体中心记者听到胡义华讲得最多的一句话。

  

为了更好发挥“传帮带”作用,胡义华坚持每周带着记者下乡采访,赶赴新闻现场。

  

“无论田间地头,还是大街小巷,都能看见胡老师忙碌的身影。”博乐市融媒体中心采访部记者洪德孜·木哈买提汗说。

  

每次采访结束后,胡义华全链条指导同事成为“多面手”,一次采集、融合报道,制作出很多爆款新媒体产品。

  

同时,胡义华还借助派出单位长江日报社技术团队,为博乐市融媒体中心培训AI等新技术的交互运用。

  

除不定期为受援单位采编人员培训,胡义华还深入乡镇对通讯员进行培训,并应新疆日报社、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邀请,为全疆90多家融媒体中心新闻工作者、博尔塔拉融媒体中心100多名采编人员开展线上、线下培训。


02

心入


 

“人总要有一点梦想,组织上把我挑选过来,我总要做点事情,不然总觉得对不住。”在博期间,胡义华对自己发出灵魂三问,“援疆为什么?来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

  

对一名新闻工作者而言,每年如果能够荣获省级新闻奖乃至中国新闻奖,从某个方面来说,是对自己一年付出最好的肯定。

  

援博日子里,胡义华细心梳理着手头每一条线索,希望能够带领年轻骨干记者,首先冲刺省级新闻奖。

  

“作为一个县级市,它在桥头堡的作用引领发挥上,能够做什么?”胡义华想到,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于是他结合本地的“营盘鸡蛋”,通过阿拉山口口岸到国外这一选题,带领美术编辑等多位同事,通过H5表现形式,绘制出新媒体产品,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也获得2023年度新疆新闻奖二等奖,实现了博乐市融媒体中心获得新疆新闻奖从无到有的历史突破。


图片

胡义华(右)正在采访。图片由本人提供

  

当年,胡义华带着同事对“潜力股”报道精心打磨,还有两篇稿件获得新疆新闻奖三等奖。

  

“胡老师的业务水平非常精湛,从策划新闻选题到采写制作,他都带着我们年轻记者亲历亲为。目前,他在中央省(区)市等新闻媒体刊发各类报道150余篇,并将采编‘走转改’的经验进行提炼总结,以论文形式在《新闻前哨》《融媒》等核心期刊刊发,这些都是历史性的突破。”博乐市融媒体中心党组书记、主任赵淑娜说。

  

为更好宣传推介博州,促进鄂博两地文化交流,胡义华积极与派出单位长江日报社联系,对《美丽的草原我们的家》《新疆是个好地方,天山南北好‘丰’景》、“博乐市海棠文化节”等活动进行联动直播,同时,还推流到武汉广播电视台、武汉市蔡甸区融媒、武汉市汉阳区融媒等同步直播,让武汉市民通过小屏,就能在千里之外与博乐市民“同频共振”,了解博乐的风土人情。

  

2024年七夕节和国庆节,胡义华策划博乐市融媒体中心与长江日报社联动,在两地媒体相继推出《博乐,你好!》《武汉,你好!》等融合报道产品,进一步擦亮湖北援疆品牌,增强两地市民感情。2024年末,他又牵头策划了武汉和对口援疆(博乐)、援藏(乃东)三地媒体联动新媒体产品《年底,走亲戚喽》,累计阅读量达10万+。


03

情入


    

“援疆,需要热情和激情,更需要创造力。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我的援疆之心一直热烈着。”胡义华援疆工作总结里的这段话,让人感受到了他炽烈的援疆之情。

  

在博州,胡义华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每一棵树苗树根处都凹陷下去,主要是为了方便吸收水分,满足营养。

  

“我也要像博州的树苗一样,虚心向博州父老乡亲学习,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给组织和自己交上一份满意的援疆答卷。”胡义华在援疆日记中写道。

  

2024年3月,长江日报社、共青团武汉市委联合博乐市人民政府、武汉援疆工作队等共同策划发起的一场公益活动“我家新疆有棵树”,胡义华积极参与两地的联系组织报道工作,活动仅仅开展一周,就收到45万元市民认捐款。


图片

胡义华(左二)正在和同事讨论工作。图片由本人提供 

  

为什么要在新疆认捐一棵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是一份援疆文化。这棵树,是援疆文化传承,是一颗文化种子,扎根在博州和湖北人民心中,扎根在一批又一批援疆干部人才心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胡义华说。

  

“胡义华同志业绩突出,成果丰硕,开创了武汉援疆新闻宣传工作的新局面。而且他还善于学习,喜欢总结提炼,有坚强的毅力。”武汉援疆工作队领队,博乐市委副书记、博乐边合区党工委书记张吉军对胡义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面对领导的评价,胡义华倍感不安:“这是一种激励,我会把它当做我今后工作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

  

547天的援疆日子里,胡义华做了很多事,也结识很多新疆朋友,是一段宝贵的人生履历。他个人先后获得博乐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博州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援疆工作前方指挥部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援疆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距离离开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胡义华心中有很多不舍:“山河万里,鄂新同心。与其说我来援疆,不如说援疆淬炼了我,我将继续用实际行动书写好‘援疆后’的新答卷。”



文:张新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