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0年“重启”的太湖跨市水上游,看点在哪?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1月1日起,无锡管社山码头至鼋头渚太湖仙岛、苏州西山岛、苏州漫山岛的三条水上游线路同时开通,一趟看尽苏锡两城。这是时隔20多年,太湖跨市水上游的再次“重启”。

图片

一趟看尽苏锡两城

“坐上游轮,欣赏沿湖秀美风光,还有许多红嘴鸥‘陪伴’,真正体验到人在画中游!”受邀参加试航的全国劳动模范何光华赞叹。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无锡人,这些年她感受到太湖水越来越清,太湖流域生态越来越好,湖光山色、飞鸟翔集成为常态。

太湖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以其辽阔的水域、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而闻名。40多年前,作为无锡特色旅游项目的“太湖水上一日游”一经推出,每年吸引成千上万名游客。游轮穿行太湖,途经蠡园鼋头渚、三山公园等风景点。游客在船上品味以太湖水产为原料制作的船菜,美景、美食共享。

图片

然而,2007年,太湖蓝藻水华大面积发生,引发水危机,太湖治理由此展开。刚刚过去的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实现历年最佳,连续17年实现安全度夏,水质有望全年达到Ⅲ类,取得历史性突破。太湖水域“颜值”不断刷新,也为文旅新局面的打开做好了准备。

此次试航开通了三条以管社山为起点的水上航线:“无锡管社山—太湖仙岛”“无锡管社山—苏州西山岛”和“无锡管社山—苏州漫山岛”,横跨无锡、苏州两座城市,涵盖自然风光、乡村旅游、文化体验等多个方面,带领游客穿越碧波万顷的太湖,全方位感受太湖沿线风光和江南文化,体验“太湖明珠·江南盛地”的独特魅力。

“以水为媒,把太湖景致层层推进,达到体验与观光合二为一的效果。”无锡太湖鼋头渚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水上运营发展部负责人吴志强介绍,上世纪八十年代,无锡前往苏州等地多是通过水路客运来往,后因陆地交通工具的不断提速与更新换代,同时一些河道闸口被封闭,水路客运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时隔20余年,太湖游船重启,已然被赋予了更多意义。

图片

湖光山色背后的协同治理

“吹着湖风,丝毫闻不到蓝藻异味。”游船上,老无锡们感叹道。太湖水上航线重回大众视野,得益于各地对太湖水质的协同治理,同时也是长三角一体化深度发展的一个缩影。

上月底,太湖“夏病冬治”水利模式已全面开启,太湖清淤、芦苇荡治理和梅梁湖、宜兴八房港等蓝藻防控4项重点工程紧锣密鼓推进,为今年太湖实现“两保两提”打好基础。

图片

据了解,2007年以来,无锡全市累计实施治太重点工程7000多个、投入资金超1250亿元。2021年以来,无锡市对太湖区域开展常态化清淤,至今已约1000万方。刚刚过去的2024年,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藻情实现历年最佳,水质有望全年达到Ⅲ类,取得历史性突破。

从最新的湿地地图上可以看到,目前无锡市已建成蠡湖、长广溪、梁鸿3个国家湿地公园、6个省级湿地公园、30个湿地保护小区,初步形成环太湖湿地生态修复与保护新格局。同时,一批国家和省级的沿湖绿美村庄和森林公园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给太湖系上了一条生态“绿腰带”。

太湖得到呵护,生态系统也更稳定了。数据显示,2023年太湖流域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达到3.08,从“良好”提升到“优秀”等级。湖体水生植被面积达到200平方千米,同比增加25.8%。流域范围内鸟类资源丰富,达382种,白鹤白头鹤、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国家重点保护物种近年来陆续被发现。

图片

暮冬时节,走进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依然能看到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图景:苍翠环绕、林水相依,树丛间不时传来悠悠鸟鸣声,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群小鸊鷉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经过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如今,太湖国家湿地公园占地2.3平方公里,水域面积占71%。每天清晨,游客和市民都能看到成群的白鹭、乌冬、八哥、喜鹊从生态浮岛飞出,天黑之前又呈现“万鸟归巢”的壮观景象。进入秋季后,几乎每天都有大批候鸟来到湿地“打卡”。

近年来,苏州也以重点水利项目为抓手,太湖沿线各地推出一个个整治工程,从根本上扭转太湖湖面缩小、湿地生态退化、湖泊沼泽化局面,“水秀、山青、地绿、景美”的太湖生态系统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