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载道:舞蹈诗剧《只此青绿》架起文化交流桥梁

2024年12月31日到2025年1月1日,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亮相美国西海岸,在加州圣地亚哥思域剧场(Civic Theatre)跨年上演,以东方艺术之美与当地民众共同迎接新年的到来。
首次登上美国巡演舞台,《只此青绿》的团队表现出无比的自豪与责任感,他们将舞台作为沟通世界的窗口,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信心与能力。

图片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在美国圣地亚哥首演。(图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文化自信:从“希孟”的精神到传统智慧的传承
作为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的一张亮丽名片,《只此青绿》以北宋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为灵感源泉,以当代艺术视角演绎千年丹青,通过舞蹈、音乐与视觉语言的融合,生动演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在《只此青绿》中饰演“希孟”的演员张翰解读道:“希孟不仅仅是一个少年画家的形象,更代表了一种追求纯粹的艺术精神和对梦想锲而不舍的追求。这种精神不仅属于个人,更承载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守。”
他进一步解释,这幅名画能够流传千年,离不开当时社会各方力量的协作。从制笔、制墨到绢本的制作工艺,无不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映射出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和薪火相传。
通过这部剧,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被成功传递,使观众更深入理解中华文明所倡导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和合理念。以艺术为纽带,架起了连接中外文化的友谊桥梁。

图片

《只此青绿》在圣地亚哥举行海外粉丝见面会(图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青年艺术家的责任与使命:从自身出发讲述中国故事
在《只此青绿》中饰演“展卷人”的谢素豪谈到,青年艺术家在文化交流中肩负着传承与传播的双重使命。他表示:“只有对文化怀有深刻的热爱与初心,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代延续下去。这种情感和坚守通过舞台艺术传递给观众,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桥梁。”
张翰则从个人成长的角度诠释了青年艺术家的责任:“艺术的坚守和态度首先是一种自我修行。青年艺术家只有不断打磨自身,将自己的艺术做到极致,才能在国际舞台上立足。”
他还强调,与国外艺术家相比,中国艺术家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和艺术气魄,但关键是如何通过作品展现这些优势。“无论是面向中国观众还是海外观众,艺术的思想和态度必须是真诚的,能够触动人心。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让国际社会真正感受到中国艺术的魅力。”
他期望更多中国艺术家将优秀作品带到国际舞台:“希望让世界看到中国的文化自信与艺术高度,通过这些作品让海外观众认识到中国不仅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还有许多优秀的当代艺术家正在为传播中华文化而努力。”

图片

张翰、谢素豪、袁嘉莹与圣地亚哥第三区市议员社区代表柯杰登、侨报记者彭庆松合影(美新社友情供图,摄影Shawn Liu)
用艺术讲好中国故事:以“物”载事,以“情”动人
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素材,还需善于用外国民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思想与情感的交流。
《只此青绿》以《千里江山图》为载体,通过对“物”的挖掘与创新性转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现代语境。借助舞蹈、音乐和视觉语言,该剧将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化为可感、可观的舞台叙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元的中国故事,使之成为国际传播中的亮点。
饰演“青绿”的袁嘉莹表示,舞蹈是一种超越语言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身体的律动、情感的流露来传递意境和故事。“青绿”的发髻、袖子、裙摆都取自《千里江山图》的山水意象。当“青绿”的手藏于袖中涌动时,她既是山石的起伏,也是水纹的流动。她说:“‘青绿’是作品中最写意的角色,观众可以从她的每一个细腻动作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意境。”
与此同时,《只此青绿》不仅是艺术表达,而是一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
张翰补充说,剧中不仅有“希孟”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还有“展卷人”倾尽一生去守护文物的信念,以及“青绿”这一瑰丽的山河形象,让海外观众不仅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精致与深邃,还能领略到中华文化背后那份对梦想的执着、对历史的敬畏以及对山河的赞美。这些角色共同传递出的文化自信,让世界从多个维度认识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

图片

《只此青绿》中“青绿”的舞者。(图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文化交流的未来:从中国到世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通过《只此青绿》的成功演绎,年轻一代的中国艺术家正以开放包容的态度,用创新的艺术语言,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精神内核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不仅是一次文化输出,更是一次心灵的沟通,让世界听到中国声音,看到可敬、可信、可爱的中国形象。
正如这部作品所传递的精神那样:文化如青绿之山水,流动且深远,连通不同文明,搭建友谊桥梁,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热爱中国。




Rhythm Media

格律传媒 

做有格调的传播

图片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