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家是个“几搭界”的地方,毗邻三乡四村,三乡即原黄金乡、大湖乡、天顶乡。方圆三四里,住着三四百户人家,两千多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可谓“七十二行”几乎不缺,而且行行有能人,行行出“状元”。
大约有“二十八匠”,即木匠、泥匠、篾匠、铁匠、石匠、裁缝、漆匠、棕匠、弹匠、织匠、染匠、雕匠、秤匠、银匠、铜匠、酒匠、窑匠、理发、推匠、锯匠、罾匠、香匠、伞匠、皮匠、鞋匠、纸扎、绣工、笔匠,皆有名有姓有业绩。这是农耕时代乡村建设以及家庭日常需要的基本队伍,属于带技术性的体力劳动者。如果把这些人摄影成集,是家乡的“群英谱”,把他们的手艺精挑出来,便是家乡的“民俗画”,把他们的业绩串连起来,那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我的童年和少年便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画卷中,耳濡目染,给我以启迪,给我以情怀,甚至给我以选择。
农耕社会,广袤乡村,田土山水,地主经营。农民无地种植,少数佃田以耕。大量剩余劳力,以做零工谋生。随着社会进步,自然形成分工。手工业者,先后涌现;七十二行,应运而生。有凭个人兴趣,有凭家庭传承,虽然无序发展,优胜劣汰共存。
木匠行业,鲁班相称。小至桌椅板凳,大至房舍车艨。家具农具运具,锯砍刨钻而成;建房造楼营阁,绘图设计施工。堪为匠工之首,关乎用卧住行。木工常分,大木小木圆木;巧匠兼备,三者合一全能。当地龙氏,祖孙五代人为业;一门绝活,方圆数十里传名。曾经被派援外,传艺非洲人民。引绳削墨,规矩有度;精工制作,配套成龙,巧手无惧巨细,匠心不愧班门。
泥匠又曰砌匠,以砌为造而名。常与木工合作,统称泥木二工。木匠设计图纸,泥匠建筑施工。典型鲁班系列,概称公输传人。仅凭砌刀一把,技艺手上纵横。砖房经墙易砌,垛墙最显神工。墙高数丈,蹲立如鹰。墙体摇摆不定,身躯高度平衡。圆垛顷刻,更显奇能。时而砌刀飞舞,赞语不绝;时而五指顶砖,颂歌声声。家乡最为赞誉,当数李满泥工。从小练走独木,爬树爬杆独撑,致使功夫日进,成就一代匠门。
篾匠活计,一样传神。小件为主,适用家庭。菜篮箩筐背篓,筛子簟席箱笼。吕九篾匠,技艺超群。弯竹剖成直篾,篾分黄白淡青,织成斑斓云景,显示精巧玲珑。竹制窗帘,透风漏月;手编凉簟,折叠无痕。扎圆箍箍扁桶,滴水不漏;织筛子筛“熟”米,整碎分明。曾经远赴国外,斯里兰卡传人。竹本无心,有意制成多样产品;工原绝艺,不难织就各色图纹。
“几间火烤烟熏茅舍,一个千锤百炼匠人。”联语描绘贴切,人物刻画逼真。王三铁匠,名满梓里。一生苦练,“刀”“头”最精。菜刀剪刀铡刀,无刀不利;斧头锄头耙头,件件皆锋。生铁钝钢全凭锻炼;千锤万击自是坚贞。掌握十分火候,达到炉火纯青,件件经久耐用,用户有口称雄。
现代缝纫,昔称裁缝。当地最著,李氏楷公。刀剪千色布料,针缝万家衣衿。开来继往,谚语有云:做饭难调众口,缝衣难合女身。尤其婚嫁礼服,最重款式时新。长衫短袄,男袍女裙;李氏量体裁衣,匠心别具;楷公穿针引线,妙手惊心。身上春秋,功在一刀半剪;美中旋律,成于万线千针。男女无言挑剔,老少更受欢迎。勤劳练就体魄,欢乐涵养精神。半天能走六十里,一担可挑两百斤。六十岁不戴老花镜,七十岁能数天上星;堪舆庖丁存绝技,花鼓小调时常哼。一专多能,维持生计;技精艺湛,美誉长存。
家乡处谷山西麓,青石遍地。石匠分住其左右,众姓联营。观其行业,看似笨重粗活。察其工艺,不啻圣手丹青。石磨石碓,居家必备;石狮石象,常奉豪门。官家造墓,石人石马相守;百姓筑冢,墓碑镌刻“铭文”。亭台楼阁,常竖石柱以立,雕龙刻凤,形象栩栩如生。嶙峋成大器,磊落有良工。家乡李氏,名曰庆廷。一代妙手,遐迩传名。筑坝修塘,主理桥梁涵管;造园建阁,引领行业匠工。石雕“如意算盘”,上下匀称,整石镂空;算珠拨动,嗖嗖生风。手工石刻台砚,云影徘徊,图案清新;摇墨书画,色泽鲜明。凡有读书子弟,亲自馈赠上门。深受书生青睐,爱不释手保存。
织者称为机匠,弹匠乃是别名。棉因先弹后纺,方能织就布衿。玉锤敲动,涌起堆堆白雪;瑶琴弹起,“唱”出首首谐音。中国文字,意义精深。男者,用“力”于“田”,故成“男”字之义;女者,飞梭以织,“女”字交织象形,故尔,男有田夫之谓,女存织女之名。 弹匠拈花惹絮,叠雪堆云;织女运机转轴,织纬组经。金梭织就千般锦绣,巧手绘成万幅云衿。
龙四雕匠,同俦景仰;远近乡里,见者倾情。雕刻床柜,彩绘重门。龙凤呈祥挂匾,花开富贵画屏;八仙过海书案,水泊梁山群英。费尽功夫匠心独运,镂成花瓣妙手成春。原持有者皆成文物,现收藏者价值连城。
冯满棕匠,三代以“棕”为业;一门良匠,织就万索千绳。匠人就地取材,刮棕剖茎,去“骨”存绒。编成蓑衣挡雨,织成斗笠遮阴。看似业务窄狭,应用亦觉普通。棕绳忍力负重,深井打水必备;棕索耐磨结实,抬物捆货逞能,没有胶塑年代,一绳一索贵珍。
窑匠烧瓦制砖,专供建房而用。工艺讲求细腻,火候全凭精心。刘氏窑业,遐迩闻名。红砖青瓦,畅销乡城。青瓦轻薄,任凭寒霜冷冻,百年难损;红砖坚硬,承受超强压力,无裂无痕。
漆匠立业,是为用具增光添色,更为器皿耐用而工。俗称:人穿时装精神爽快,物着彩漆面貌更新。旧时油漆,几无化学成分,纯以漆树取汁,掺以桐油色料而成。手法当具调色之技,工艺且有彩绘之能。行话有云:巧思调就千般色彩,妙技描成百样花纹。平如镜面,照出人影靓丽;亮若彩光,不染世间埃尘。大湖吴氏,堪称全能。憾哉思想保守,绝活未能传人。
昔日理发,惯称剃头,极少门店,纯靠上门。持一套刀剪,走村串户;取一块围布,就地施行。一般人很少留发,讲究光头易洗;读书人西式浅发,以显儒雅斯文。当地杨氏,剃头驰名,功夫全在手上,式样潜伏心中。七八分钟,剃修一挥而就;半个钟头,一家面目全新。成人不痛不痒,小孩无哭无惊。来如张飞再现,去若周瑜再生。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精工。
染匠技艺,很受人尊。虽有色素配置,但靠调料均匀。印染浑然一体,显示图案条纹。枕头印花,被单着色,围巾绘景,桌布翻新。淡妆浓抹,总是宜人。巧匠喻氏,染艺精深。染成五颜六色,印出多彩祥云。嫩绿娇红,倍添春色;青黄淡白,别具秋容。五色文章配合,千般锦绣鲜明。远近争相购买,用作礼品人情。
秤匠制秤,精益求精。大秤衡货,无少钱两;小秤分银,不差毫分。唐氏秤匠制秤,名满长沙省城。轻重得宜,一杆在手;偏颇无倚,双纽关情。纵有不法商贩,交涉移易秤星,直言警醒来者,做人焉能昧心!提纽为双,连接万户;秤砣虽小,重压千斤。权衡全凭正直,轻重自在公平。
铜匠制作广泛,小至茶壶烟具,大至铜锣铜钟,富豪家庭讲究,有设铜制大门。家乡每逢春节,习惯耍狮舞龙。八面大锣开道,一路鼓舞欢欣。谭满铜匠,品牌效用:大锣声响洪亮,铜壶盛茶味浓,烟具管内不垢,铜盆洗脸清新。银匠专制首饰,大多服务富人。也有手镯项链,适应妇女儿童。还有银壶盛酒,银勺调羹。做工追求精细,式样讲究时新。纵是家不富裕,总想手上有“银”。乡谚有云:白银伴身,财旺一生。
锯匠单独立业,是为服务木工。包括山中伐木,包括就地整形。锯成板块方料,利于搬运进门。活计最占体力,一般大汉彪形。尤其二人拉锯,配合失当“走绳”,板材无法利用,甚至报废“失能”。粗活当成细活,方能一锯成形。不像现在电锯,长短厚薄均匀。蒋门父子锯匠,伐树习惯“请神”。祠堂庙旁大树,恐匿各色精灵。摆设三牲供果,送走“寄居”孽灵。一旦砍伐大树,方可无险无惊。
推匠专做推子,将谷推壳。米粒再经石碾,或用碓舂。然后筛糠去杂,方为熟米,煮以为食,或以缸袋保存。推谷整米,“推”为第一工序,推盘最具精工。沈四推匠,做出推盘齿巧,谷壳米粒分明。嗟夫!千年仅此一具,“推”动饱暖人生。“推”字推敲成趣,原来“字”义有因。现在常用“推动”,可见“推子”功能。
罾匠又曰网匠,专织捕鱼工具;原料均为麻线,网眼大小不同。塘坝沟渠河港,罾网各显其能。俗称: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寞然垂钓,何不主动扳罾。捞虾也有器具,小型虾笼以名。一般家庭常备,小孩捞虾专供。
纸扎装潢一业,昔日独家独门。王四纸扎,淡然经营。名声虽然在外,无事没人上门,上门必然有“事”,有事只为逝人。篾织灵屋框架,五彩皮纸以缝。依样前坪后院,四周户外青松。室内用具齐备,服务配备仆人。缩小生活空间,连接两个世界;专供丧家祭祀,吊慰死者亡灵。曾有俗语写照:篾扎纸糊线系,既经不得雨,又经不得风,只有鬼要。故尔,纯为迷信用品,无奈民俗民风。
皮匠靴匠,鞋匠袜匠,业务单一,做工精心。生活必备用品,无分男女老少;步履室内室外,毋论春夏秋冬。也有家庭主妇,具备做鞋能力,一家老少,自穿自供。
伞匠制伞,分为布伞纸伞。布伞铁架为骨,采用各色布料为“衣”;纸伞竹架作柱,油纸加漆绘制图纹。布伞遮阳为主,雨伞避雨挡风。布伞其柄弯钩,称为钩把“洋”伞,可供老者,代杖以行。乡谚有云:晴带雨伞,饱带干粮。是为绸缪之谓,更显伞具之功。
蛟龙冲陈三香匠专制香烛,销路广泛;戴公庙韩满笔匠制笔,当地闻名。香烛多用于祭祀,蜡烛也用于照明。尤其洞房之夜,特制红烛高照。两烛平行燃烧,预兆白头偕老;一对成双“含笑”,赞言吉星降临。笔分羊毫狼毫,书写大楷小楷。既为学子专用,亦成文人象征。墨香千里,全赖生花妙笔;笔走龙蛇,墨伴流水行云。
绣工较为普遍,但是几为女工。全国四大绣艺,湘绣名列其中。湘女们心灵,胸藏锦绣;家乡人手巧,绘凤描龙。色彩丰富鲜艳,形象生动逼真,针法细致多变,风格豪放清新。诗书画绣融为一体,线色形神共处一身。故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之誉;“绣虎虎奔跑,绣人能传神”之名。
非体力劳动者,“二种人”称先生。教书与郎中,乡间最受尊敬。
除此而外,尚有梨园子弟,乐师丹青……
教书先生,传道授业解惑,启迪智慧人生。蒙生识字书写为主,渐而珠算列入课程。讲究背书记忆,最重书写认真。根据学习能力,课读四书五经。学子进学,称入孔门。虽有体罚,但具爱心。一般就读三年五载,疑难杂字可识,简单记叙成文。周边四所私塾,各具乡间特色。先生徐刘谭李,均领一代风情。本人师承徐氏,黉宫四载光阴。时隔七十余载,至今常念师恩。
郎中先生,无分科别。岐黄为祖,仲景为宗。内外儿科,力求全能。凡经上门求请,不怠深夜清晨。望闻问切行诊,八大纲脉探因; 膏丹丸散治疾,风寒湿热分明。易吴二老,杏林望重,陈李二公,橘井名雄。救死扶伤,名传乡里;医风医德,自在人心。
泥香居士,尚游一门,书法绘画,几代传承。非洲总统曾经造访,各界人士时有光临。虽然不苟言笑,但是艺在手中。腹内深藏云山翰墨,腕底潜显五彩丹青。求字无分长幼,索画不论卑尊。挥毫泼墨,一蹴而就;匠心独运,妙手天成。竹树楼台弹指即现,烟云丘壑着纸而生。曾受邀请,题写匾名,定名泥香居士,至今悬挂门厅。居士时而为圃,时而以耕,巧手能粗能细,业绩可贺可钦。作品既接地气,更具泥香风情。多次全国大赛,奖杯常捧手中。
家乡旧时文化,戏剧最动人心。梨园班主,收徒传艺。有志门生,“三余”练功。封建社会,女子不得学戏;戏班之内,旦角男扮女身。 剧种混合,一专多能。既唱花鼓小调,又有湘剧道情。弦乐二胡为主, 敲乐演员值轮,道具一般自制,服装推陈出新。领衔主演,李公长荣。从小习文练武,弱冠一度从戎。融合南腔北调,乐道戏剧人生。
扮相生角儒雅,唱腔清脆动人。后来生旦净丑,各种角色齐名。自然成为班主,特别受人敬崇。一枝独秀,引领春风。凡逢庙会盛典,但遇老宿寿辰。年节贺喜,丰收庆功。舞台百花吐艳,艺苑万象展容。弦歌不绝于耳,雅意长系于心。活跃农村文化,弘扬乡土文明。借虚事指点实事,托古人提醒今人。效果独特,启迪人生:一家一户全部出动,一出一折鼓动民心;一腔一调共鸣老少,一招一式激励世人。儿时初次看戏,至今记忆犹新。纯粹只觉热闹,场面触目惊心。时而摇旗呐喊,时而疾步追踪。花脸挥刀舞剑,素面且唱且哼,“三花”满台乱跑,“女人”不像女人。回家询问父母,谁是好人坏人。父曰:大人看门道,小孩看热闹;到时听懂唱腔,好坏自然分清。母云:戏剧是艺术,脸谱看分明;白脸是奸贼,红脸是忠臣;满台乱跑叫丑角,男扮女身是旦门。母亲一语道破,看戏观脸识人。艺术来源生活,看今看古看人。
社会不断发展,时代月异日新。昔日手工劳动,大多机器运行。
产品成倍增长,质量大幅提升。解放体力劳动,放大生活时空。
如今一些行业,正在逐步消泯。比如铁匠铁铺,棕匠推匠锯工。
手工织罾制伞,早已影去无踪。现代新兴行业,仍然层出不穷。
写此颂文目的,意在赞颂匠工。回忆艰苦岁月,了解历史过程。
行业服务社会,社会体现民情。家乡仅为缩影,缩影代表业群。广大能工巧匠,从业城镇乡村。推动经济发展,促成社会分工。创造社会财富,开启物质文明。形成货币交换,展现市场繁荣。体现优胜劣汰,始显公平竞争。
行业祖师伟大,数千年来传承。人们心中景仰,已成智慧化身。漫长封建社会,一艺足以营生。学艺固然拜祖,业泯亦当感恩。不忘先辈功业,长怀匠艺遗风。
——摘编自李震之先生文集《情咏望城》(湖南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