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丨用眼睛给古建做“解剖”!看,贵州这间百年民居这样被定格

测量绘图,用眼睛给古建“解剖”建档,这是文保人对建筑最直白的表达。
在2024年的最后一个月,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对黔东南锦屏县邦寨民居进行为期两天的测绘。让这间民居在一百多年后,有了一份专属于自己的档案,为接下来保护修缮提供详实的基础资料。

图片

测绘,用眼睛给古建做“解剖”

图片

私人捐赠+政府管理 开创贵州古建保护先例

“邦寨民居”此前的身份,是锦屏县敦寨镇邦寨村欧阳家的祖宅。

这间建于清晚期的“书香第”古窨子,建筑面积约330平方米,由门牌、天井、左右两厢和正屋组成,是典型的清代建筑。202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

建于清晚期的邦寨民居

2024年10月23日,欧阳家三兄弟将祖宅无偿捐赠给锦屏县敦寨镇人民政府。

“把祖宅捐给国家能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利用,也是为了更好地传承我们本地的文化,留住这段历史。”对于把私人产权的宅院捐赠给政府,家族代表欧阳猛勇十分理解父辈的做法,“我们就想这老宅子能更好的留下来,让它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释放。”

图片

家族代表欧阳猛勇介绍民居格局和功能分区

而欧阳家族的这种无偿捐赠,也打开了贵州私人捐赠古建筑+政府维修的保护模式的先例。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不仅是个人情感的表达,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和对历史的珍视与担当。

图片

手工测绘 用眼睛给古建做“解剖”

古建筑之美往往藏于细节。

站在老屋天井环顾四周,你能感受到百年建筑的完整性——

房屋的飞檐翘角、墙面的彩绘、天井铺砌的“鱼骨”鹅卵石、近十种造型的木雕窗花、龙凤头、象鼻、雀替等建筑构件具备了清代以后传统建筑的特征,既有“艺”也有“寓”。

图片

徽派建筑中的神秘饰物——鸱吻

透过建筑细节解析历史切片中的文化影响,测绘,就是文保人给出的第一方案。

“老建筑不是原封不动就是在保护。我们在收集、识别、识读建筑蕴含的信息后,才能谈下一步的利用和发展。”在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规划设计室主任唐秀成看来,玩建筑,就是玩细节,要提炼古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就要增加对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结构的认识。

图片

玩建筑,就是玩细节

“测绘是认识古建最深刻的技术方式之一,即便现代三维扫描可以完成测绘工作,但手工的测量、绘图是一个从手到脑的过程。”唐秀成告诉记者,测绘不是简单的去画横平竖直,而更像是用眼睛给古建做“解剖”,手工测绘能让文保人对传统民居的细节产生更直观、生动、深层次的认知,所收集到数据信息对后续研究,也更具参考价值,也是培养新人更为直接有效的方法。

图片

老带新,通过测绘培养文保新人

接触到民居所在的环境,听当地村民讲述村史,测绘人员很容易进入一个特别的语境。在这个语境里,他们用手里的笔、卷尺、仪器测量记录百年建筑的现状信息,为修缮和预防性保护打下基础。

图片

测绘,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知力

“测绘能让我们清楚了解主体建筑结构、形制、病害分布,解读到古代工匠建筑力学的智慧和雕刻手艺。”贵州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杨传江在两天的测绘工作中,将带“00后”文保新人进入到古建内部,对建筑布局、建筑形制、结构体系和构件尺寸进行全面测绘,要完成一张平面图,三张剖面图,四个立面图,及门窗、窗雕构件大样的测量绘图。

图片

了解古建,从测量绘图开始

尤其是建筑现存的“皮肤病”“骨科疾病”,哪里该换关节,哪里该修补,都将依次体现在绘图上,借助测绘的方式,对时间片段重新组合后形成“家底清单”,让保护修缮有“数”可循。

图片

从古建看历史切片中的文化密码

看历史、理解中华文化有很多种方法。比如考古的方式、博物馆的方式、古籍文献的方式,还有古建的方式。

图片

文保人员以手工测绘的形式对百年民居进行信息收集

贵州民居的演变,和历史上多次受外来文化影响有关。位于长江流域沅江水系清水江支流的锦屏县,自明代开始,汉族以囤军、经商、逃荒等形式移民至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群落和历史特性。而除了文献记载,留存至今的民居,成为历史切片中的建筑文化密码。

图片

航拍邦寨民居

和地下考古工作相似,做地上建筑遗存的文保人,同样需要在泥土灰尘里寻找遗存信息,触摸到百年前匠人弹绘的墨线,解析工匠藏在一榫一卯,一椽一木,一砖一瓦上的小心思。

图片

提炼古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就要增加对古建结构和平面结构的认识

“从古建看历史的切片,一半看的是建造思维,另一半则看的是世界观和精神的表达。”唐秀成告诉记者,为邦寨民居测绘的意义,不仅是时间维度上的,也是空间维度上的,“民居就像一幅凝固且流淌的生活画卷,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中华建筑文化。”

木构、雕花、石刻、马头墙、灰塑和彩绘等元素,展现的是中国古建筑的独特韵味,彰显出的是劳动人民的精神追求。

图片

龙凤造型的枋头

而让唐秀成最意外的,是老宅里用鹅卵石铺就的天井。

“这样的花纹叫‘鱼骨纹’,是汉族生生不息的生命符号和文化基因。”唐秀成告诉记者,天井不止是老宅里开辟的自然天地,更是屋主的格调和精神追求。还有窗雕上的卷草龙、石榴、松鼠、鲤鱼、蟾蜍和鹿;吊顶的鹤胫轩;主间雕刻龙凤造型的枋头;次间出头枋雕刻的喜鹊;以及建筑外墙彩绘,都延续了清代建筑传统民居的做法。

图片

天井用鹅卵石铺就“鱼骨纹”

当把越来越多小的建筑装饰整理汇集,放大的,则是建筑的内涵。

“这是汉文化进入少数民族地区,最典型且保存最完整的汉文化建筑。它既是贵州受长江流域文化影响的一个点,也是屯堡文化延伸到黔东南的一个建筑标志。”唐秀成说,独特的构造不仅在艺术上有重要价值,通过人文的视角看古建,也为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历史遗产的重要性提供了切实案例。

图片

测绘图的每一笔每一划,都记录着文保人员对古建筑的尊重和对历史的敬畏

在完成连续两天的测绘后,文保人员要陆续完善民居信息的收集、识别和解读工作,在打造专属档案的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交出一份修缮保护的专属方案,为研究者和公众提供一个了解和学习传统建筑艺术的实体案例。

对百年民居在内的古建进行预防性保护,和有计划的整修和养护,也是贵州省文保中心全面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践行文保人共同理想的体现。

既要让文物存留下来,也要让文物携带的信息存留下来,这不仅仅是关于单个建筑的,而是文保人共同的理想。

来源:众望新闻

作者:应腾

编辑:李钰

校审:王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