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月3日消息(记者王迟)2025年1月3日,公安部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通报公安部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联合部署开展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举措成效情况。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针对当前保险诈骗犯罪活动多发,人民群众和保险机构反映强烈的情况,2024年4月至11月,公安部会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全国部署开展了为期7个月的保险诈骗犯罪专项打击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公安机关先后发起全国集群战役40余次,依法立案查处保险诈骗犯罪案件1400余起,打掉职业化犯罪团伙300余个,涉案金额累计15亿余元,有效净化了保险市场生态,维护了国家金融管理秩序,有力捍卫了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新闻发布会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迟 摄)
运费险、退货险等新型险种诈骗犯罪高发频发
公安部经济犯罪侦查局局长华列兵在发布会上介绍,当前保险诈骗犯罪呈现三个特点,其中新型险种诈骗犯罪高发频发,呈现出由传统险种向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运费险、退货险等全保险业态蔓延的态势。
2024年3月,福建省莆田市公安局依法立案侦办蔡某文等人涉嫌保险诈骗案。经查,以犯罪嫌疑人蔡某文为首的犯罪团伙,以某国内大型互联网电商售后平台为依托,专门寻找该电商在发展客户、签约售后服务公司、设立家电维修公司、运营第三方平台空壳店铺等环节流程中的漏洞,利用“退货险”等新险种或“延保换新”规则制度,在多地分饰售后服务商、供应链企业等不同角色虚构退换货等事实,对该电商旗下财险公司实施诈骗,涉案300余万元。目前,案件已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华列兵指出,车险、人身意外险等传统类型犯罪仍然突出。不法分子有的裹挟行业、机构工作人员内外勾结作案,有的通过专业“碰瓷”、多次制造“高档二手车”碰撞事故骗取理赔金,有的为骗取高额意外险理赔金而进行故意伤害等违法犯罪行为,性质十分恶劣。
犯罪手段加速变异、骗保险种持续增多。为应对金融监管、逃避刑事打击,不法分子保险欺诈手法不断升级迭代,像虚构事故、夸大损失、冒名顶替、虚假销售等犯罪手段变异翻新。新型险种诈骗犯罪高发频发,呈现出由传统险种向雇主责任险、团体意外险、运费险、退货险等全保险业态蔓延的态势。
犯罪主体职业化、作案团伙化趋势明显。此类犯罪贯穿投保、经纪、理赔业务全流程,职业涉及汽修、医疗、鉴定、评估全环节,人员涉及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以及保险中介、理赔定损、医疗鉴定、汽车维修等全链条,不法分子与行业、机构内部人员勾结作案,形成“窝案”“串案”问题特征明显。
此外,隐性欺诈风险增多。一些不具备保险业务资质的实体或空壳公司,针对交通运输、农牧渔业、新能源等行业,以“统筹服务”“安全互助”等新业态为幌子,诱导客户购买其自行推出的伪假保险产品,并通过频繁更换经营地点规避监管,极易造成群众财产损失,破坏社会安全稳定。
公安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配合 构建常态化打击机制
华列兵表示,总的来看,当前,保险诈骗犯罪形势依然复杂严峻,团伙型、职业化、跨区域重大保险诈骗犯罪活动严重侵害保险相对人合法权益,个别“人伤骗保”案件严重损害人民群众财产和人身安全,保险领域黑灰产业乱象严重扰乱金融保险市场秩序。
2024年4月,上海市公安机关依法立案侦办李某红等人涉嫌保险诈骗案。经查,2022年以来,犯罪嫌疑人李某红等人利用其保险从业经历和熟悉业务流程优势,以垫付保费、帮助投保等形式招揽大量人员向多家公司投保个人意外伤害险,在无实际就诊情况下,以“投保人”名义就诊住院并冒名顶替获得虚假病史、住院记录,后由李某红交给虚假“投保人”用以向各家保险公司进行理赔,从中非法牟利,涉案金额920余万元。目前,李某红等24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归案,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华列兵强调,下一步,公安机关将坚持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构建常态化打击机制,持续依法严厉打击保险诈骗犯罪活动,加强与金融监管部门协作配合,推动完善监管制度,堵塞经营管理漏洞,提升风险防控能力,不断探索依法打击保险诈骗犯罪的新模式,切实构建保险领域良好营商环境。
同时,公安部向社会公众提出加强保险诈骗防范的四点提示:一是提高个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保险。二是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确保信息安全准确。三是选择信誉良好的保险机构,降低被欺诈风险。四是依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正规渠道维权,拒绝非法代理维权,不轻信“代理维权”“代理退保”等虚假承诺,拒绝恶意投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