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画上饶》第21期丨去鹅湖,享一享让王驾倾心的农家乐


大美上饶,声声入画
《声画上饶》是上饶市融媒体中心推出的一档全新的广播节目,将为听众介绍上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听众随“声”入“画”,走进如诗如画的上饶。

上饶之美,美在景色旖旎,自然天成。地扼吴头楚尾要冲,势属闽浙皖中突:四省通衢,承东启西,2.2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本身就是一幅天然的山水画。饶河信江,流金泻玉,滋养一方百姓;鄱阳湖烟波浩渺,福泽万千多亲。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这片被古老文化浸润的大地,遍布丽的文化遗产,处处闪耀着灿烂的历史文化印记。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保护单位,还有一大批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上饶增添了独特的风貌韵味。

该专栏节目将生动的文字和温柔的声音相结合,为听众打开触摸上饶文脉的大门。让我们一起去寻访上饶文化,聆听光阴的故事,感受经典山水蕴藏的万千风情。

《声画上饶》节目自开播以来,对上饶十大文化进行了一次梳理,大家在稻作文化、道教文化、书院文化、理学文化、茶文化、纸文化、矿冶文化、戏曲文化、古建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中领略到上饶的魅力,感受到“山水有精神”。

是的,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上饶,是一座宝藏之城,也是让人怦然心动的“诗和远方”,历代文人墨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深情的歌咏。请和主播一起跟着古诗词,去感受大美上饶的古韵新风。





去鹅湖,享一享让王驾倾心的农家乐




《社日》

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物换星移,四季轮转,又一个秋天渐行渐远。


寂寥的时候,王驾又饮下一杯生命的陈酿,走进那个记忆中不曾褪色的春日,走进那个遇见后便再也没有挥手而去的世外桃源。


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在山明水秀的田园风光里,诗人一眼沦陷。这个江南的小村落看上去安宁富庶,在这里生活的人们也自得其乐。晚唐频仍的战乱仿佛和这里没有一丝关系。


看啊,村外,碧水环绕,山下的稻田长满了希望;村里,六畜兴旺,节日的喜庆氛围扑面而来。这时间,鸡呀鸭呀猪呀羊呀各回各家,家家户户虽看不到人影却半开着门。人都去哪了?一打听,原来集体过节去了。当桑树柘树长长的影子拖在斜阳里,欢饮庆祝后的农人相携而归。


好一个民风淳朴、太平安宁之地。这美妙的乡村图景,这邻里的守望相助,瞬间就让远道而来的诗人眼前一亮、心头一暖。在这里,他被幸福不由分说地撞了一下腰。


王驾,字大用,号守素先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女诗人陈玉兰之夫。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秋至中和三年(883年)春间,王驾入蜀赴进士试,落第不中。大顺元年(890年)年近40岁的王驾及第,后官至礼部员外郎。此时,唐王朝大势已去,明白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终究无法实现,王驾便毫不犹豫地弃官隐居。


生逢乱世,写诗成了诗人人生的另一个出口。诗人用满腔的热情,去歌唱乡村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去歌颂理想的桃花源。诗友司空图对其诗评价颇高。


或许是命运的召唤,这年春社日,诗人与鹅湖山有了交集。在山脚陌生的鹅湖村,体验了一回令人向往的生活。


社日是古代乡村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起源于商代,初兴于秦汉,传承于魏晋南北朝,兴盛于唐宋,明清时代在北方衰落,南方仍然盛行。一年分春秋两社,在社日祭祀土神,铅山乡村基本村村都有这个风俗,以社祠为单位来祭祀,各家各户打麻糍、做灯盏粿、蒸千层糕并准备水酒,先祭土神后享美食,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辛劳的人们放下柴刀、锄头和手中针线,尽情地庆祝,尽情地享受生活。 


置身于一群素昧平生的农人中间,诗人目睹了这样的欢庆,便喜悦着他们的喜悦,幸福着他们的幸福,心中愤懑郁结不再。家国兴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啊,触景生情的诗人生花之笔一挥,年丰人欢的农家乐景象成为现象级IP闪耀至今,鹅湖山一带也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向往的“诗和远方”。雄姿英才如辛弃疾对这里也一往情深,他后半生的赋闲岁月,大部分是在鹅湖山下的瓢泉度过的。在这里,他垦荒种地,一手诗意一手烟火,真正实践了“力田为先”“白发归耕”的理念。


位于铅山县境内的鹅湖山,是武夷山东部大支脉的主要山峰之一。鹅湖山原名荷湖山。传说山上原有一湖,多生荷,夏日荷花盛开,故名荷湖。后因东晋龚氏居山养鹅,于是更名鹅湖。鹅湖山是文化地标,山麓有鹅湖寺(铅山最早的佛寺之一,寺前的驿道是浙、赣、闽古代的交通要道)。


让鹅湖山声名更盛的,是两次堪称中国理学史、哲学史、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鹅湖之会”。南宋淳熙二年( 1175 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陆九龄在鹅湖寺举行的“鹅湖之会”,是宋代理学发展中的大事,被后人誉为“中国理学发展的里程碑”。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开中国书院会讲之先河。第二次是在淳熙十五年(1188年)冬季,辛弃疾与陈亮相会于鹅湖寺,“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共商复国大计。 


因有两次“鹅湖之会”,江西提刑蔡抗访“鹅湖之会”址,便于1250年在鹅湖寺旁建书院,宋理宗赐名 “文宗书院”。明朝景泰四年(1453年),又重修扩建,并正式定名为“鹅湖书院”。明朝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书院西碑亭石碑记载,鹅湖书院与嵩阳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齐名,并称为“天下四大书院”。清康熙帝亲自书赐鹅湖书院匾一面、楹一对,为迎御赐匾楹,书院进行了大规模修复扩建,此后更是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


坐落在群山环抱中的鹅湖书院,如今风貌依旧,格局完整,是书院实物遗存中少有的得以完整原貌保存的一处。这座历经风雨的学府,见证了无数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离开书院,我们走进默默守护着这片精神高地的鹅湖山。山上茂林幽静,慈济禅院、普同塔、鸳鸯泉、太子庙、鹅湖等景点藏于其中。 


山下,村庄秀美,“丰”光无限。辽阔的田野铺满金黄。那是沉甸甸的希望,是最真挚的乡愁,是劳动的荣光,是现代版的农家乐啊。


连绵的稻浪中,收割机来回穿梭,犹如灵动的音符,奏响了时代的强音。


颗粒归仓,田间地头笑脸绽放。如今,农民有了自己的节日庆祝丰收、享受丰收。前不久的秋分时节,在举国同庆中,他们畅快地度过了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从“靠天吃饭”到“旱涝保收”,从“人扛牛拉”到“机器换人”,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农文旅融合”……农业农村现代化托起“稳稳的幸福”。


阳光匝地,历史和未来在美丽的田园交响,生机和活力在希望的原野翻涌,空气里仿佛都是稻香,一股暖流在身体里涌动。






来源:上饶交通音乐广播

初审:黄昱艳
复审:李倩男
终审:谢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