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工作全心全意,对生活艰苦朴素,是共产党员模范。”这是张南生的老战友评价他的话,也是张南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新泉整训纪念馆里,珍藏着三本封面破损、纸面泛黄的日记本。日记本的主人是开国中将张南生。日记本里,浸染着红色记忆的寸纸,向人们讲述着张南生在革命年代经历的枪林弹雨、艰险万千……
张南生1905年出生于龙岩市连城县新泉镇北村,1929年6月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18日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从这天起,张南生就一直坚持写日记。他带着日记本,走进瑞金,走进延安,走进北京,走向全中国。一页页、一行行饱含深情的语句,讲述着一位共产主义战士在革命道路上的艰辛和英勇,记录着一位马克思主义者光辉的一生。
英勇善战的“百炼钢”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张南生参加了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斗争。在日记中,张南生比较详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反“围剿”斗争中的亲历亲感。
红军第一次反“围剿”胜利后,蒋介石不甘心失败,随即组织国民党军向中央苏区发起第二次“围剿”。面对紧张的形势和强大的敌军,张南生冲锋陷阵、拼死杀敌,还不间断地进行宣传发动工作——找士兵谈心、召开动员会、办起“列宁室”……在经历了一次激烈战斗后,张南生在日记本上写下“今天真与敌人拼命了”。话语平实,却又震撼人心。
在五次艰苦卓绝的反“围剿”斗争中,张南生先后三次负伤。最惊险的一次,是在1933年2月28日的战斗中,一颗子弹穿透他的左耳直至右下颌。因失血过多,张南生昏迷了一夜。幸运的是,经过及时抢救,他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多年之后,张南生之子张雁之回忆时还自豪地说:“人家都以为他有一个酒窝,实际上那是负伤后留的疤。”
张南生将军铜像。罗怡芳 摄
1934年9月,张南生调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保卫总队政治委员。长征开始后,他又担任中央政治保卫团政委,负责中央的安全警卫工作。1935年2月,中央红军在扎西地区整编,保卫团撤销,张南生调任红5军团第37团政治处主任。在长征途中,红5军团负责殿后阻击敌人,红37团又是红5军团的后卫团,任务更加艰巨。张南生带领红37团多次完成阻击任务,为先头部队行军、作战赢得了宝贵时间。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张南生参加了百团大战和太行太岳区1942年夏季反“扫荡”。他率部在晋中山区作战30余次,歼灭日军2000余人,粉碎了日军的“扫荡”。一次次战斗,都作为历史的见证留存在他的日记里。
解放战争中,张南生参加了上党、晋中等战役。晋中战役结束后,他总结出“分割包围,切断敌退路;堵溃打援,生擒赵承绶;乘胜追歼,连克14城”的作战经验,并写在日记里,获得徐向前的称赞。
张南生不畏艰险、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也令宋任穷感慨万千。宋任穷曾以《石灰吟》赠予这位老战友:“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政治工作的“先行者”
在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中,张南生真实地记录了所在部队行军、打仗、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情况。即使是长征途中,他也不忘在日记中写下当天发生的事。
长征期间,张南生率领所属红军战士们两过雪山,三过草地。他在日记中写道:“11月19号,到大树下。”“十二月十二号到金殿。”日记本里,密密麻麻记载着他们走过的万里路程。
为消除队伍中一些战士的畏难情绪,张南生积极开展宣传发动工作,特别提醒宣传员要发挥作用。在翻越夹金山时,张南生看到许多战士已经筋疲力尽,就让一名宣传员高喊口号:“同志们,加把油,此处千万别停留。互相帮忙想办法,坚持一下就胜利。”在宣传员的鼓舞下,战士们前进的步伐重新变得坚定有力。
在抗日烽火中,除了上战场,参加各种会议也是张南生的重要工作之一。他通过参加政工会、作战会、后勤会、地方会等时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使同志们统一认识、鼓舞斗志,保证了各项任务的完成。他在日记里这样总结道:“采用启发问答方式,一般能深入了解,听课同志亦爱听。”
值得一提的是,百团大战之前,张南生采取点验的方式,对战士们从思想到行动、从作风到纪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对此,刘伯承和邓小平给予中肯评价:检查使部队中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全面整理,从政治上巩固了部队,对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将起到重要作用。
为了使政治工作有据可依,张南生在任第129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期间,结合工作实际,先后牵头制订《连队政治指导员工作暂行条例》《支部组织与工作暂行条例》等四个基本文件。刘伯承和邓小平对此高度赞扬,并指示迅速在连队推广执行。任晋冀鲁豫军区组织部部长时,张南生根据当时形势,牵头制订《自卫战争中的政治工作的通知》《部队在行动与作战地区必须作群众工作的指示》等文件,并组织开展学习英模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活动,以强有力的政治工作激励广大官兵积极投入革命斗争中。
1950年6月,朝鲜内战爆发,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张南生被任命为第20兵团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积极贯彻和执行毛泽东主席关于军队政治建设的重要指示。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得到极大提高。
爱护干部,注重人才培养,是张南生做政治工作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在战斗异常艰苦的情况下,第20兵团在阵地上办起了学校。学习课程主要围绕战争需要设置,如设置作战物资保障、持久战的隐蔽、敌坦克的爆破、反击战的策略、伤员救护、伙食改善、蔬菜困难的解决、细菌战的预防、战场思想政治工作和火线对敌政治攻势如何搞等。张南生和兵团机关的部长、各军来兵团开会的领导亲自当教员,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和骨干。
心怀百姓的“模范员”
“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限热爱,对工作全心全意,对生活艰苦朴素,是共产党员模范。”这是张南生的老战友黄镇将军评价他的话,也是张南生一生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军的“扫荡”,民众流离失所。张南生在日记中写道,一间破庙里住着一位五六十岁的老人和四五个小孩,“老头说原有数间房,2头毛驴,40亩地……房子被鬼子烧了,驴子被拉走,地被去年大水冲了32亩。今天只得在庙里住,卖点饭过日子”。张南生的心被百姓的苦难深深刺痛了,他把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记在日记里,也把对老百姓的关爱刻在心里。
多年后,年逾古稀的张南生与侄儿一起吃饭,不经意间将饭粒掉落在桌子上。他神态自若地把饭粒捡起来放入口中。侄儿说:“叔叔,现在生活好了,不差那么一粒两粒饭。”张南生严肃地说:“一粒饭,就是一粒米,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不可以浪费。在战争年代,我们经常饿着肚子打仗,想吃上一粒饭都不行。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但也不能忘本啊!”这种对粮食的珍惜,正是源于他对旧社会老百姓所受苦难的深刻认识,以及时刻惦记群众的初心。
1959年,张南生带头下到连队当兵锻炼。作为炊事班的战士,他打水、扫地、磨面、种菜,样样都能干。战士们后来写了一首诗:“日出东方一片红,俺班来了个老英雄。官兵一致同甘苦,共产主义好作风。”1960年,张南生到北京军区261医院指导工作,总结并推广该院工作经验,该院后于1964年被国防部授予“艰苦奋斗的261医院”称号。1961年,张南生分管北京军区民兵工作,在他的指导下,河北省无极县郭庄民兵营于1964年2月被中共中央华北局、北京军区授予“红旗民兵营”称号。
1993年5月18日,张南生的夫人林纫篱在子女的协助下,将张南生在抗战时期的三本日记捐赠给国家。这三本日记,陪伴着张南生将军的铜像,供人们瞻仰、学习。日记里的文字,如同历史的卷轴,记录了一位共产党员的人生经历,更记载了中国革命筚路蓝缕的历史进程。
如今,我们迎来了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不能忘记,无数和张南生一样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从枪林弹雨中走来,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矢志不移,初心不改。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优秀品质,犹如灯塔,永远引领我们勇往直前。(罗怡芳 福建省龙岩市纪委监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