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重庆中心城区交通运输纠纷“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正式揭牌,这也是中心城区首个交通运输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受理与交通运输执法职能有关的各类争议纠纷。
1月3日上午,一起驾乘纠纷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成功化解。原来,重庆市交通执法总队直属支队特勤大队接到市民投诉:自己在北碚乘坐巡游出租车时,质疑驾驶员多收取了费用。执法人员经核实发现,当时车费是45元,乘客支付了60元车费,经调解,驾驶员承认自己营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向乘客诚恳道歉,并退回了多收的车费,双方达成和解。
“作为驾驶员,我们应该多为乘客考虑……”当天,党的二十大代表、“雷锋的士”驾驶员廖财莉作为调解员,一边开导驾驶员,一边和他交流工作经验。
据了解,重庆交通执法总队直属支队在市司法局、渝北区司法局的指导下,引入人民调解工作机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重庆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促进条例》,结合交通运输执法工作实际,设立重庆市中心城区交通运输纠纷“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明确受理范围和调解程序,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下设12个调解工作室,按全市统一标准规范设置,分布在各辖区大队驻点,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
“目前,交通运输纠纷调解不再局限于常规的出租车矛盾纠纷调解,而是受理与交通运输执法职能有关的各类争议纠纷,包括:巡游出租车、网约车平台、汽车租赁、机动车维修、机动车驾驶培训,以及其他交通运输领域相关争议纠纷。”据市交通运输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直属支队特勤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还聘请了机动车维修协会行业专家,参与调解工作。
“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具有一套高效的调解流程,包括申请与受理、调查、调解、结案、归档。线上使用“重庆调解在线”数字化应用,对纠纷案件实行分类分级处理,根据矛盾纠纷案件具体情况,流转到具体的调解工作室。可根据纠纷类型和当事人需求,快速匹配最合适的调解员,确保调解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同时,实施远程调解,打破时空限制,当事人足不出户便可参与调解,极大提升了调解的便捷性与灵活性。
简单纠纷当场调处、即时办结,复杂纠纷则明确专人负责,限时解决,为调解工作按下“加速键”。在此基础上,调委会将定期回访当事人,收集反馈意见,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切实让交通运输纠纷调解成为群众信赖的“暖心站”。据了解,在试运行期间,“行安我护”人民调解委员会已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6件。
上游新闻记者 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