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明代思想巨匠泉州人李贽身上有着海洋文化自由独立、兼容并蓄、勇猛精进的气质,是泉州多元文化的沧海遗珠。他的思想,对日、韩等国文化、学术等领域,有着深刻影响。德国、俄罗斯、法国、瑞士、英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也都有学者做专著或写论文研究李贽。
李贽画像(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反封建礼教的斗士
李贽(1527—1602),名载贽,号卓吾。因生于泉州城南万寿路,自称“温陵居士”,是明代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李贽思想具有开拓进取精神,对明、清两代以及“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诚如复旦大学著名哲学家蔡尚思教授所言:李贽卓识大胆,反旧传统。中国国家图书馆原馆长任继愈在为张继业教授主编的《李贽全集注》作序时评价李贽:“他以激烈的姿态、激烈的言辞抨击当时社会的混乱、政治的腐败、道德的虚伪,他以犀利的言辞、挥洒的文风,向社会大声疾呼。李贽是一位有革新精神的思想家。”
李贽自幼随父读书习文。12岁作《老农老圃论》初露才情,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乡试中举。嘉靖三十五年(1556),他开始做官任河南辉县教谕,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迁任南京国子监博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他携带家眷到北京等候补缺,期间开馆授徒。越三年任北京国子监博士。隆庆四年(1570),改任南京刑部员外郎。在京五年,研究王阳明学说,受到主观唯心主义和良知说的影响。万历四年(1576),李贽任南京刑部郎中,开始研究佛学,提出儒、道、释三教无异同,倡“童心说”。翌年出任云南姚安知府,于斯地反对以封建伦理教条治民的“君子之治”,反对封建官吏压迫少数民族,提倡“至人之治”。在任三年,修桥筑路,政令清简,深得士民拥戴。万历八年(1580),李贽辞官而去,归隐专事著书立说。万历三十年(1602),他遭迫害入狱,愤而以剃刀慷慨自刎,卒葬北京通县城北马厂。1983年,李贽墓迁至通州城内风景秀丽的西海子公园。
李贽曾在清源山赐恩岩题联:“不必文章称大士,虽无钟鼓亦观音。”图为赐恩岩外景。(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思想内涵穿越四百年光阴
李贽一生著述颇丰,可分为史评类、四书类、小说批点类、戏曲评点类、杂述类等十四类八十七种。有《焚书》《藏书》《史纲评要》《四书评》《九正易因》等重要著作。从李贽的著作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他敢于冲破当时封建罗网的束缚,要求思想解放,大胆冲击封建统治者“禁锢人心”的纲纪。他的思想有许多精髓,如反对保守循规,主张与时俱进;反对迷信盲从,主张实践验真;反对虚言假话,主张童心诚信;反对贪官枉法,主张廉洁治政;反对男尊女卑,主张男女平等;反对苟安卖国,主张务农备战;反对唯圣唯上,主张以人为本等。时至今日,仍洋溢着强劲的时代感。
李贽青少年时代,正是中国沿海遭受倭寇犯境最为剧烈的时期。这种始于元末明初的“倭患”,频频到中国沿海杀烧窃掠,在明嘉靖年间(1522—1566)尤其严重。仅在嘉靖十九年(1540)—嘉靖四十五年(1566),倭寇便入侵泉州14次,甚至深入山区德化下涌寨。嘉靖三十九年(1560),李贽迁任南京博子监博士,到任数月,闻父丧而急赴泉州奔丧。沿途走了六个多月,目睹了倭寇烧掠沿海地区。抵家后,正值倭寇侵扰泉州。倭贼至车桥头,大焚民居,直至城下。时郡城守将万民英率军民予以抗击。李贽故居就在泉州城南德济门边,距车桥头仅数百米之远,李贽“抵家又不暇试孝子事,墨衰率其弟若姪,昼夜登陴击柝为城守备。城下矢石交,斗米斛十千无籴处。居士家口零三十,几无以自活。”他不以家事为重,而与守城官兵同仇敌忾,拿起武器,奋勇参加卫城抗倭的战斗,直至击溃来犯之敌。
李贽这种大无畏的爱国主义精神,还体现在他的政治主张上。李贽在批点《皇明通纪》时,阐明自己“务农讲武”抗击侵略的政治主张。强调“寓兵于农”“屯田备边”,积极主张士兵一边屯田,一边练兵,做到能战能守,建立巩固的国防。他十分赞赏朱元璋“寓兵于农,有事则战,无事则耕,暇则讲武”的耕战政策。他在《史纲评要》中,称赞秦始皇发兵三十万北伐匈奴,收河南地为四十四县。筑万里长城,用制险塞的行动“是万世之利”。在《藏书·富国名臣总论》中,李贽赞扬汉武帝、桑弘羊的“富国”政策和巩固边防、抵御匈奴侵扰的战略措施。特别指出汉武帝抗击匈奴的正义战争,使其后一百二十多年的汉朝江山得到稳固,是“光明俊伟之业”。对当时倭寇侵扰东南沿海,他在批点《皇明通纪》中疾呼:“海寇势盛,同时告警,世乱如此,何能以济?”针砭那些苟安卖国的贪生怕死者,一旦边防有事,一个个吓得“面面相觑,绝无人色,甚至互相推诿,以为能明哲。”其一身正气,大义凛然的爱国主义精神,令世人刮目相看,可钦可敬!
南安榕桥中学设有“南安李贽纪念馆”(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李贽在男女观念上的思想,是他反对旧传统观念的组成部分。他在湖北麻城芝佛院讲学传道时,不顾社会非议和传统思想的禁锢,大胆招收一些女子为弟子。因而遭到一些封建卫道士的围攻,并写信给李贽,胡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李贽针锋相对地写了《答以女子学道为见短书》,反对以性别区分见识长短,指出“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假设如是“女人的身,但具有超越男人之见,则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并举出历史上的一些实例,说明女子一样能参政治国。李贽对封建礼教导致男尊女卑观念的批判,在《初谭集》等著作中也有体现。他提出“有好女子便立家,何必男儿?”赞扬那些“才智过人,识见绝甚”的妇女。在婚姻问题上,李贽提倡男女平等,认为“夫妇之际,恩情尤甚”。认为寡妇再嫁,无可非议。
李贽《焚书·童心说》是谈文艺的著作,要求“绝假纯真”,认为“心之初”,也就是保持原始状态的人之自然本性和本能。“若失却童心,即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斥经典为“道学之口实,假人之渊薮”,而“童心”是人的未受污染、未经扭曲的“最初一念之本心”。其用心就是要以“真”破“假”,扫荡理学的虚伪性,冲破封建礼教对人们思想所加的桎梏,其思想内涵走在时空的前列。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曾在1992年5月发表了题为《超越故乡》的长篇文章,探讨童年、童心、故乡与写作关系。在这篇文章中,莫言提到了李贽对他的影响,莫言洞察并深层次地认同李贽的学术观点。文中写道:“对有过许多关于童年经验与作家创作关系的论述,李贽提出‘童心说’,他认为:‘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有了‘最初一念之本心’,就能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总之,截止到目前,我的作品里,都充溢着我童年时的感觉,而我的文学的生涯,则是从我光着屁股走进学校的那一刻开始。”这也是莫言与李贽跨越400多年时空的思想交流。
李贽抨击当时因循守旧的腐败政权,颂扬商鞅、韩非、申不害等历史上的革新人物。对明代厉行改革,整顿吏治的张居正大加推崇,称之为“英杰宰相”。对孟子、董仲舒、朱熹等儒家显要加以贬议,认为这些人“虽名为学而实不知学,往往学步失顾,践迹而不能造其域。”李贽反对儒家“践迹”“执一”的教条,斥责这是效颦学步,徒慕前人之迹,反击宋明理学家掀起的尊孔复古逆流,极力提倡社会革新和进步,这也是非常超前的先进思想。
李贽反对孔子“上智下愚”之说,坚持以圣愚平等的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盖王侯将相,士庶人,方外缁黄,佣仆妾妓,无不载矣。”,因而把田横、项籍、李密等人和历代成功皇帝同时列入专论帝王的《世纪》中,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老百姓列入“讽谏大臣”。他批判了封建理论家“圣人仁万民”的等级制,提出“侯王与庶人同等”的民主思想,主张“尧舜与途人一,圣人与凡人一”,与封建制度的森严等级尖锐对立,这是李贽崭新的民主思想。
李贽身后留下诸多文集(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欧亚学者醉心李贽研究
德国、俄罗斯、法国、瑞士、英国、意大利、比利时、新加坡等国家都有学者专著或写论文研究李贽。李贽的书尽管在清朝被列为禁书,但在民间却广为流传,甚至走出国门,传到日本。据日本学者疋田启佑的《李贽研究在日本》一书所述,日本幕府时期著名的汉学家吉田松阴在1859年正月写给妹夫的信中提到,喜得《焚书》与《续焚书》,细读之后,感受颇深,不禁为之心折。
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驱就是吉田松阴。他在家乡办松下村塾培养了80多名学生。当年,吉田松阴为了深刻领会李贽的先进思想,抄了《焚书》《续焚书》,连《藏书》四大本都抄了一遍。正是受到李贽先进思想的影响,当时日本的阳明学派才能推翻封建势力。
日本不少汉学家对李贽深有研究,1893年,三宅雪岭出版过《李卓吾评传》;1934年,铃木虎雄著有《李卓吾年谱》(上下卷);当代学者沟口雄三著有《中国古典文学大系一〈焚书〉》等3部专著,疋田启佑著有《李贽研究在日本》《中日对李贽的研究》等2部。据不完全统计,从1893—1993年一百年间,日本研究李贽的专著多达21部,还有数十篇论文。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李贽全集注》被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2010年5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该巨著共1300多万字,26册,获2010年度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一等奖。这项国家重点课题由首都师范大学李贽研究中心主任张建业教授领衔。该书一面世,即受到海内外学术界、文化界极力称赞,《人民日报》《文学评论》等中外二十多家媒体都发表了书评和消息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专题广播,称赞这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建设,艰巨的科学攀登”,“弥补了学术领域的空白”,是“跨世纪工程”等。北京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中外二十多所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把此书定为李贽研究和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及指导博士生的重要参考书、必读书。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佐藤炼太郎在致张建业教授的信函中称:“李贽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著作极丰……李贽对日本有着重要影响,日本对李贽的研究也极为关注,我们一定将《李贽全集注》作为研究李贽的重要读本。”
韩国自唐宋以来与泉州就有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思想文化交流更是亮点,与李贽差不多同时代的许筠(1569—1618),是朝鲜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曾多次接待过明朝使臣,又数度出使明朝。1614年,许筠作为千秋使来访,当时李贽的著作被朝廷禁止流通,许筠通过民间渠道求得李贽《藏书》,看后即写下一个“奇”字,反映此书与一般书籍有不同意义,令他相当震惊。翌年,他作为陈奏使停留通州时读到《焚书》,后作有《读李氏焚书》3首,吟诵了李贽文章,记录他和李贽挚友丘坦交流的情况,也吟咏李贽的道佛思想。许筠购买许多书籍及李贽著作带回国,许筠思想深受李贽的影响,二者的思想和文学观念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许筠被朝鲜学者称为“朝鲜的李贽”。
南安榕桥李贽家族的数方墓志铭亦被收存(泉州晚报资料图片)
李贽的思想在韩国文化和学术领域至今仍有深刻影响。曾经多次来泉州瞻仰李贽史迹及参加学术研讨会的韩国HANBAT国家大学汉语系教授金惠经女士,在2004年12月泉州举办的李贽思想学术研讨会上提交了《晚明思想家李卓吾思想深蕴的现代价值》一文。文章指出,李贽是集高度赞扬和深刻批评于一身的特殊人物,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他的意识比当时的士大夫们超前……他的个性和言论极为独特,其想象力和批判精神,直至今日仍然是极有探讨价值的、灿烂生辉的文化遗产。其丰富的思想概括并融合了所有抽象和现实问题的综合性,说破生死之明确的生命意识,肯定各个阶层的文化都有其固有的价值和存在意义,强调各种文化并重的文化多元性。
金惠经曾翻译过多种李贽著作,写过《李贽的文学论》《李卓吾的认识世界》等不少论文。在其译作《焚书》“前言”中,对张建业教授的《李贽全集注》《李贽文集》也作了介绍。她还与疋田启佑、佐藤炼太郎等日本学者,以及中国国内的一些著名教授联名倡议成立“亚洲李贽研究会”。
韩国庆熙大学申龙澈教授对李贽也十分崇拜,并于2002年端午节前来泉州瞻仰李贽故居。2012年9月,在河南商城黄柏山国家森林公园李贽书院,举行纪念李贽诞辰485周年、忌辰410周年国际学术研究会,来自韩国、日本以及国内的近百名学者与会。申龙澈在大会上介绍他的新作《李卓吾传》,以及韩国学术界、思想界对李贽的深入研究,并把他的著作赠送给泉州李贽纪念馆收藏,笔者也把有弘一法师题字的李贽画像和“李贽”“卓吾”两枚印章的印谱回赠。金惠经与韩国宗教文化院文化福祉研究所所长崔元豪也参加了这次盛会,并就李贽思想的研究情况作了介绍。他们表示,韩国学术界对李贽的研究和认知率非常高。(陈鹏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