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汪瑞华 张俊
新年伊始,走进奇瑞新能源iCAR工厂,扑面而来的,是一派繁忙的工作场景。一排排机械臂挥舞忙碌,在这里,装配、检测、下线速度按秒计算;
还是在芜湖市弋江区,安徽舟之航电池有限公司4号工厂里,AGV小车来回穿梭,不知疲惫地忙着运料,一旁的镍片焊接机也开足马力,赶制订单。
作为芜湖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核心区的所在地,近年来,弋江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风口”,因势而谋、应势而动,布局新能源汽车新赛道,助力全市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2024年11月15日,奇瑞iCAR V23在广州车展一经预售,几乎爆单,仅7天时间,订单就突破了3万辆。
市场需求的背后,是对产量的呼唤。
“2024年12月2日,第一台商品车正式下线;2024年12月16日,第一批车上市并同步开启交付。”细数起iCAR V23的时间轴,奇瑞新能源研发院院长助理张凯如数家珍。在他眼里,iCAR V23是奇瑞新能源打造的一款电动越野新星。
位于芜湖市弋江区的奇瑞iCAR工厂。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据介绍,iCAR工厂共计3.9万平方米,在这里,看不到人员密集的产线工人,取而代之的是,103台自动拧紧机、100多辆AMR智能物流小车、4个自动装配岛,以及底盘合装站、自动检测站。
“和传统汽车产线相比,自动化是我们的一大亮点,风挡、底盘、座椅、轮胎全部都是机器人自动化装配,大大节省了人力,提高了效率。”张凯如是说。
他以风挡玻璃安装为例,9台工业机器人同步启动,自动取件、自动打胶、自动清洁、自动装配,作业的节拍数可以达到1分钟一台车。
话里话外,张凯句句不离自动化。
值得一提的是,得益于自动化率的提高,平均1分半钟可以下线一台车。目前,iCAR V23已批量生产,正处于爬产过程,满负荷状态下,能够达到更高的作业节拍,每60秒下线一台车。
已经开始批量交付的iCAR V23新能源汽车。奇瑞新能源供图
车“链”千企,整车制造企业的背后,是巨大的零部件上下游产业链条。作为新能源汽车能量存储与转换装置的基础单元,动力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也是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的主要引擎。
置身舟之航电池的生产车间,一批批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包经过组装和充放电测试后,即将打包发货,实现奇瑞iCAR V23的本地化配套。
舟之航电池于2015年创办,创建之初,就在一栋上下两层的小厂房里。见证舟之航落户弋江、拔节生长的历程,身为总经理的张海滨感慨颇深:“芜湖汽车产业链的发展壮大,让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投资至今,舟之航电池不断增资扩产延链,历经10年的发展,不仅成为省级研发中心和省级技术中心,还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成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起初厂房只有3600平方米,如今单4号工厂就有3万多平方米,全恒温车间,自动化率高达87%。”张海滨直言,智能化、机械化、自动化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安徽舟之航电池4号工厂自动化率达到了87%。人民网记者 张俊摄
“我们的电池包生产,自动化贯穿全程,焊接、测距、检测全部实现自动化,就连上料也是AGV物流车,并搭配了自动举升平台。”说及产线升级,舟之航工艺工程部部长张海军满脸自豪。
单就镍片焊接机而言,过去纯手工电焊,是体力活也是技术活,现在全自动焊接效率提高了足足三倍。
这些年,舟之航电池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走得既快又稳。
2020年,销售收入仅有3.9亿元,到了2021年,销售收入达到15.4亿元,2022年首次突破50亿元。回顾起历年数据,张海滨告诉记者,刚刚过去的2024年,预计再次实现双位数增长。
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是弋江区抢占新赛道、再造新优势的迫切要求,也是培育新产业、打造新生态的抢滩布局。可以看到的是,在新能源汽车产业这条赛道上,弋江区,正加电疾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