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人走过了洛阳桥,多少船驶出了泉州湾……”2011年,83岁的余光中以1060步丈量洛阳桥,写下了这首题为《洛阳桥》的诗。在洛阳桥之南,一条桥南古街与桥相连,衔接泉州古城与洛阳桥,自宋元以来便是泉州港货物北上的集散点和重要通道,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

桥南古街上分布着众多侨厝,其中始建于1930年的馀庆楼堪称典范,其建筑风格中西合璧,精美而幽雅,时誉“东门外民居之冠”。

历百年风雨,馀庆楼一度荒废破败。近年,在社会资本和各级党委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古宅得以修缮并重新活化,焕发新生,成为洛阳桥头的城市会客厅。而整条桥南古街也在改善提升工程的推动下迎来文旅新业态,成为泉州活化遗产社区的重要试点。

□泉州晚报社融媒体记者 黄耿煌 胡彦明 通讯员 方杰 文/图(除署名外)

图片

原文刊载于2025年1月3日《泉州晚报》环湾生活周刊第19版

【侨厝档案】

3万银两两年建 洋装身闽南心

馀庆楼位于洛江区桥南社区桥南街366号,由桥南居民刘敏玉祖父——旅菲华侨、曾为桥南首富的刘维添,于1930年耗资大银31800元兴建,历时两年,于1932年竣工,建筑面积730平方米。当时在桥南社区有“五开间,东门外,最大栋”的说法,指的就是馀庆楼。

这是一座颇具建筑特色的番仔楼,为两层砖、木、石混合结构,带外廊。据载,建筑所需钢筋、洋灰、五金饰件等均从国外进口。外观似洋楼,底层为有外墙围合、不设内墙的架空层,二层是标准的“二进五间张”双塌岫闽南传统木结构民居。整栋楼共有28间,具有民国时期中西结合的时代特征,同时保留了浓厚的闽南风貌。

图片修缮前的馀庆楼(刘永平 供图)

图片修缮提升并植入业态的馀庆楼

馀庆楼远观气势宏伟、建造精美,近看更显幽雅质朴、古色古香,因而有“东门外民居之冠”的美誉。在泉州书法家、华侨大学艺术系教授王乃钦撰书的《馀庆楼记》中,其楼“日可呼吸洛阳江风,观洛阳江涨退潮,夜可听潮声琴韵”。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建筑艺术于一体,风雅可见一斑。

十九路军入闽驻守泉州时(1932-1934),曾借宿过馀庆楼。后来,国民党飞机轰炸洛阳桥,波及馀庆楼,炸弹穿墙而过,至今弹孔尚存。早在20世纪90年代,这里就曾被多家影视公司选为拍摄地,成为镜头下的历史见证。

【名匠带你看建筑】

枕山面水听潮音 百年侨厝载乡愁

日前,在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大山,桥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刘亚三及泉州市、洛江区住建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走进馀庆楼和桥南古街,感受历史风韵和古厝新生。

灰塑流光写风华

外立面时尚大气,用精雕细琢的彩色灰塑做足“门面”,这是馀庆楼给人的第一感觉。

大楼迎面是通直开阔的两层外廊,六根洋灰方柱撑起廊檐。一楼方柱顶端以花瓣装饰,拱券上彩色灰塑花草纹绵延伸展,生机盎然。

二楼外廊水洗石护栏正中,悬红底金字“馀庆楼”牌匾,由著名泉籍书法家王乃钦题写。其两侧护栏上,同样雕饰花鸟树木瑞兽等彩色灰塑。

楼顶女儿墙独具特色,也尽展灰塑精妙——六个装饰花卉纹的柱体,与绿色琉璃瓶,共同组成波浪形镂空栏杆;中间的山花,主体图案为展翅雄鹰脚踏葫芦,两侧饰以麒麟以及繁复花草纹,南洋风与中国风相融相合。“这些装饰不受力,主要起美观作用,体现主人的财力与审美。”刘大山说,部分图案、造型来自国外,颇能体现主人出海创业的背景,华侨衣锦还乡在家乡建房,为泉州建筑带来了南洋元素,是海洋文化在建筑上的反映。

塌岫空间藏雅趣

“这是一个双塌岫大门,营造独特的空间层次和美感。”刘大山介绍。

馀庆楼的双塌岫空间,集成石雕、灰塑、红砖、雕花瓷砖等多种装饰材料,宛如微型美术馆。

一楼门匾上,“彭城衍派”四字显示主人姓刘,四角以彩色灰塑浮雕蝙蝠吉祥图案,其外圈以闽南红砖拼砖工艺作为围饰。楹联上书“芝山闲气钟文物 洛水环流达汐潮”,契合馀庆楼“枕山面水,日可呼吸洛阳江风,观洛阳江涨退潮,夜可听潮声琴韵”的地理优势,为晚清文人刘渊琦所作。

图片石雕、灰塑、瓷砖雕花……馀庆楼建筑工艺技法十分丰富

中西合璧,在一楼塌岫空间同样清晰可见。大门两侧看埕堵上,胭脂红砖墙面中各嵌着两列釉面雕花的南洋瓷,国色天香的粉牡丹与绿叶互衬,90多年仍鲜妍如初。对看堵则充分展现中华传统文化——顶堵用灰塑在水洗石面上雕饰花鸟树木,身堵和中堵均为青石,镌刻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以及“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晚堕麝兰中,休怀素艳念”等诗句。

图片馀庆楼展出的余光中手迹,为诗人2011年“丈量”洛阳桥之行所书。

而在二楼,由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所书的“人杰地灵”手迹,为这栋百年古厝延续文脉。这是诗人2011年实地“丈量”洛阳桥之行中所留,见证了历史。站在二楼两米多宽的骑楼式外廊上,江风徐来,洛阳江、洛阳桥胜景即在不足百米开外,集自然景观、人文历史、建筑工艺于一体的风雅,尽在此刻。

格局材料见智慧

从建筑格局看,馀庆楼的中西合璧,还体现为“洋装身闽南心”。时尚大气外立面带来的南洋风情印象,在跨入大门那一刻消失不见。出现人们在眼前的,是带有天井的闽南古厝“二进五间张”传统布局。

图片馀庆楼内部是传统的两进五间张闽南建筑格局

与二层采用优质杉木的木结构不同,馀庆楼一层空间广泛使用石柱梁,体现了主人和工匠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选用石柱,既是就地取材,更是出于房子临江、湿度较大需要防腐防潮的考虑。”刘大山分析,与此同时,天井四周的柱子、横梁、托木结构等“见风见雨”部位,其外层也都刷上水洗石层面,“这样不怕腐蚀,使用寿命长。”

通风采光也见巧思。楼内中部,天井带来良好的透气采光,四周房间遵循闽南传统“暗房”设计,窗户朝向天井。为进一步提升通风采光效果,一楼房间于木梁下安装木格栅,二楼房屋屋顶装一片采光玻璃瓦片。

或因建造年代处于动荡时期,馀庆楼对于安全的重视考量,体现在多个细节。一楼和二楼的楼梯中间设门,方便形成有所隔离的独立空间;二楼塌岫门口地板上,设两个贯穿孔。透过孔洞,可察看一楼门前访客等情况。“此为窥探孔,亦可作枪孔。”刘大山说。

侨厝群落寄乡愁

在桥南古街,类似馀庆楼这样的百年侨厝不在少数。它们保留着许多独特的工艺与风貌,也满载着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与悠悠乡愁。

图片桥南古街是泉州活化遗产社区的重要试点,经过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保留历史风貌,发挥多元功能。

紧邻馀庆楼的刘春财、刘春发洋楼,由刘氏兄弟合建于民国时期,是一座两层砖、木、石、砼混合建筑,底层是闽南传统“二进五间张”格局,二层则将底层的“一进”作为平屋顶的露台。“当年时局动荡,侨汇不通,建完一层资金就见底了,故此留下了这一特殊的建筑形态。”刘亚三说,这就是写在建筑里的历史。

桥南街382号刘晚枝洋楼,同样始建于民国时期,为两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一层外廊由石柱撑起,二层外廊则通体砌胭脂红砖,拱券造型多样。紧邻的386号“心海桥秀”侨厝,楼顶晒台山花为剪瓷工艺,色彩艳丽。雕塑造型为两头昂首长啸的雄狮,拱侍中间脚踩地球的雄鹰,下方装饰飞龙、花篮、麒麟、骏马等剪瓷图案,并书“心海桥秀”厝名。其两侧,“永世家丰”“铁手功成”剪瓷字样,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主人对家族兴旺与事业成功的期许。

图片“心海桥秀”楼山花精美

位于桥南街464号的刘维积民居,则是另一段动人历史的见证。刘维积早年赴马来西亚谋生,从拉黄包车干起,后来学习经商,在槟城开设五金店、售卖自行车。积累财富后,决定回乡“起大厝”,岂料却遭闻讯而来的土匪上门劫持,建房资金因此散尽。获释回家后,刘维积再返南洋,历十年打拼有所积蓄后再次返乡,终于建起这幢洋房,与其曾祖所建的砖木石结构祖屋相连。这座“二进三间张”带单侧两层护厝的侨厝至今仍有刘氏后裔居住。今年90岁的刘与谈是刘维积的孙子,初中毕业后参加解放军,退役后从教,曾任洛南小学校长。

【保护利用进行时】

“三世遗”联动 桥南古建活化焕新生

馀庆楼所在的桥南古街,与洛阳桥“桥村共生”,是泉州世遗点洛阳桥的重要关联历史环境。宋元以来,桥南古街便是泉州北部内港的门户,也是泉州港货物北上江浙及中原的重要商贸集散点,成为泉州地区因桥引入多元历史文化的首要承载地,与洛阳桥共同构成了泉州世界海洋贸易中心运输网络的代表性遗产要素。

图片洛阳桥与馀庆楼所在的桥南古街“桥村共生”

2024年,桥南古街被列入省级重点改善提升项目名单,获省级奖补资金500万元,街区因而成为泉州活化遗产社区的重要试点,馀庆楼等历史建筑迎来新生。而与此同时,侨批、南音、洛阳桥“三世遗”在街区的有机联动,也正塑造亮眼的文化景观。

馀庆楼植入多业态成“网红”

室外围炉煮茶,室内听南音、品清茗,外廊闲坐吹江风听潮涨潮落……现今的馀庆楼已成为城市会客厅。

经历90多年的风雨,馀庆楼多处破损、荒废颓败,二楼外廊屋顶塌陷,一株“鸟生榕”扎根于晒台山花。2018年,与刘维添后代有姻亲关系的洛江企业家、中建富林集团董事长刘永平痛于馀庆楼荒废破败,出资购下,并原样修缮,保留古朴韵味。同时,进行活化利用多样探索——庭院设围炉煮茶区,市民游客可在茶香氤氲中感受古建筑的历史韵味;楼内设茶室包厢、国风服饰展示与珠宝展览空间等,“百鸟归巢”“三千两金”等包厢名称,均取自南音指谱曲名,雅韵致远又富泉州特色。此外,还植入蔡襄书院、洛阳桥邮政所等,使之完善城市会客厅功能,晋级“网红”打卡点,成为洛江区文旅经济的一颗明珠。

“我们致力于将馀庆楼打造成集文化欣赏、休闲娱乐、高端消费于一体的多元化文化商业空间。”馀庆楼运营方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定期举办南音表演、茶艺展示等活动,丰富游客的体验层次,展现泉州传统文化的魅力与时代创新的活力。

桥南古街多维重塑文化遗产

馀庆楼是泉州桥南古街传统街巷重点改善提升项目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缩影。据统计,桥南古街范围内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处,历史建筑7处,传统风貌建筑19处,另有列入备选传统风貌建筑保护名录30余处,建筑风格包含闽南古大厝、西洋及中西合璧建筑、特色石构民居等样式。当前,泉州市和洛江区正通过改善提升工作,活化利用传统建筑和街巷。

图片桥南社区所在的洛江区,名山仙公山、名桥洛阳桥、名人俞大猷与蔡襄、名传说陈三五娘传说交相辉映。图为《陈三五娘》剧照。(洛江区住建局 供图)

根据洛江区《桥南古街传统街巷保护利用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和工作清单,2024年,古街完成街区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和项目设计、保护和延续传统风貌、历史建筑保护和活化利用、历史环境要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标识系统设置、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基础设施配套提级和长效机制建设等9个方面工作。同时,通过以修代租和房屋征收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游客中心、侨批馆、馀庆楼、南洋楼等11栋历史建筑或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缮和活化利用,另有桥南街200号等10栋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加固修缮已经完成,正在同步推进活化利用设计和招商工作。

漫步桥南古街,传统格局的古大厝、民国以来的番仔楼、临街骑楼、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石厝……多种建筑形态和风格迎面而来,令人在行走中领略到跨越千百年、融合中西方的风华。经过整治后的街巷、建筑焕发新生,世界记忆遗产侨批、世界文化遗产点洛阳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等元素融合于街巷建筑之中,“三世遗”同步联动,桥南古街成为传统现代和鸣的街区。

【本期名匠:刘大山】

图片

刘大山,泉州市传统建筑名匠,泉州市刺桐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文物专家库专家,“闽南传统民居营造技艺”非遗传承人。

1968年起从业至今,专长于闽南传统营造技艺,先后主持完成洛阳桥、泉州府文庙古建筑群、泉州天后宫、南安蔡氏古民居建筑群、泉州古城保护提升等修缮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