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重点
01新课标要求学生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强调阅读质量而非数量。
02专家建议家长在寒假期间与孩子共同阅读,注重内容的真善美,鼓励孩子天马行空地表达自我。
03为此,家长可以制定阅读计划、带着问题阅读、进行深度阅读与输出以及写作反哺阅读等方法。
04同时,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理解力、共情力和内心强大,帮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
05最后,家长和学校需要明确阅读量的评估方式,避免“量大于质”的问题,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本文编辑:安安
2024年语文新课标的实施,引发了教育界和家长们的广泛关注。新课标明确要求,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这不仅是对学生阅读量的提高,更是对阅读质量的重视,面对这一变化,许多家长和学生感到压力倍增。
本期《成长晴话》邀请腾讯新闻知识官晴天妈妈、首都师范大学青年教育艺术研究所副教授陈苗苗、《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作者刘称莲,围绕“如何在家有效阅读”展开,从科学阅读规划、阅读方法指导到亲子共读实践,全面探讨如何帮助孩子应对新课标要求,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综合能力。
晴天妈妈:在智能时代,大家越来越关注AI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比如孩子使用电子书、听书、学习类App、AI检索阅读素材、用AI改作文或进行对话等。作为家长,如何在教育中平衡电子媒介的使用与孩子成长之间的关系?
刘称莲:电子书确实便捷,可以适当使用,但纸质书的体验和意义是不可替代的,比如用笔在纸上写写画画的过程,或在家中不同场景放置不同类型的纸质书,如餐桌上放轻松幽默的书、床头边放人生励志的书等,能够激发孩子随时阅读的兴趣。同时,对于写作,我不建议孩子直接依赖AI工具来写作文。最重要的是,家长需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明确培养孩子阅读的核心目标——促进孩子的成长和人格品质的塑造。
晴天妈妈:在我家,纸质书不仅是工具,更是亲子关系的纽带。每本书像一份礼物,我会买很多纸质书,尤其是科普、通识、历史、自然类的书,不管孩子们是否都喜欢,只要有一个孩子喜欢就值得。同时,孩子也会主动提出想买的书,或者通过工分奖励系统用自己的积分换书。
纸质书对我家来说更像是一种体验,而电子书或音频更多是信息的传递。比如,在车上播放福尔摩斯的音频是提供信息的方式,同时也为我们父母创造聊天的时间。而纸质书则是孩子们的互动媒介,比如批注、标记搞笑的地方、或者将旧书剪下来做拼贴画等,它们更像是生活中的素材,带来丰富的体验。总体来看,纸质书更能带来深度体验,而电子书和音频则是信息获取的补充。如何平衡两者,还需要根据家庭和孩子的需求来调整。
陈苗苗:纸质阅读和电子阅读的主要区别在于,电子设备容易分散孩子的注意力,而纸质书更能专注于内容。我们并不是反对科技化,而是需要反思如何更好地利用科技。比如,AI技术可以为阅读带来更多沉浸式体验:未来,打开电子设备可能会进入“大闹天宫”或“红楼梦”的虚拟场景,与角色互动,增强阅读乐趣。而电子阅读则可通过视频、互动等方式提供沉浸式体验,特别是对共情能力较弱的孩子,有助于刺激其情绪脑的发育。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人的延伸”理论正逐步实现,科技将不断延展我们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难以共情或理解深度书籍的孩子,则可以通过视频等媒介引导,比如用短视频介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或其他经典作品,帮助孩子建立兴趣和情感连接,这也是电子媒介好的一面。
在当今家庭教育中,面对应试压力和科技化的环境,家长还是需要根据孩子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阅读方式。面对自控力较弱的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导致家长与孩子间的矛盾。因此,尽量选择不联网的电子设备,或者提前下载内容,减少干扰。
晴天妈妈:您觉得如何通过阅读帮助孩子开阔眼界,认识自己和世界,从而实现自我治愈与成长?我们该如何引导他们完成这种探索?
刘称莲:通过阅读可以代替部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尤其是在我们家长和老师有限的情况下,很多生命层面的问题,阅读能够给予孩子答案。书能帮助孩子认识自己,了解世界,并塑造他们想成为怎样的人。对于留守儿童等教育资源不足的孩子,书籍更是不可或缺的教育工具。
晴天妈妈:我觉得阅读分两种,非功利阅读和功利阅读,而真正的成长往往来源于非功利的阅读。功利的结果,如考试成绩的提升,实际上是非功利阅读积累的体现,就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比如,我经常发现我的孩子考试读不懂题,所以不会做题,当我让他把题给我念三遍,他50分的卷子能提高到98分,这说明阅读对理解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但阅读的核心不在于单纯提分,而在于提升孩子的理解力、认知能力、观察力,以及面对不足时的解决能力。这种基础能力的培养不仅让孩子的“地基”更牢固,也自然带来分数的提升。
陈苗苗:我创建“童书育儿法”初衷,正是基于自己的经历。我小时候虽然家庭幸福,但在学校并非传统意义的好孩子,常感到孤独和困惑。阅读让我找到自我疗愈的方式,即使后来在求学中感到迷茫,阅读仍是支撑我前行的重要力量。书籍不仅提供知识,更是一种与作者对话、寻找人生方向的途径。因为阅读帮助我思考“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为此努力奋斗,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建立需要探索,但也会受到成长过程中各种伤害的影响,比如来自权威的批评或不公平的对待,阅读在这两方面都能提供重要支持。比如,我小时候喜欢《射雕英雄传》的黄蓉,她的独立和追求幸福让我有了目标感;而《窗边的小豆豆》则帮助我疗愈被老师批评后的自我怀疑,重新认识自己。阅读不仅能启发我们寻找自我同一性,还能帮助我们疗愈心灵创伤,为成长提供力量和指引。
在父母不在身边时,孩子可能经历被欺骗、委屈、霸凌等伤害,孩子可以通过阅读能够与书中主人公共鸣,继而从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中获得力量和启示。每个孩子都需要几本“人生之书”,这些书不是为了提高成绩,而是帮助他建立内心的英雄梦想或疗愈创伤,如心理医生或再造的父母。大多数原生家庭并不完美,尤其是经历离异、父母冲突或高压期待的孩子,更需要通过阅读找到情感支持。阅读能为他们提供成长中的情绪支持和价值观引导,弥补家庭环境中可能的缺失。
晴天妈妈:如何规划孩子的寒假阅读计划,并为孩子选择合适的读物?
刘称莲:寒假是亲子共度的好时机,建议家长与孩子多“几个一起”:一起干活、一起聊天、一起阅读和一起玩耍。阅读只是生活之一,应以孩子为中心,不设限、不拘泥于考试,鼓励他们天马行空地表达自我。另一方面,家长选书时要注重内容的真善美,因为书籍会影响孩子的价值观。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选择真善美的书,还要自身具备向善、向美、向上的信念,并在阅读中与孩子进行对话和讨论。当孩子的观点与家长不一致时,要允许并鼓励他们表达,帮助他们思考“什么是适合自己的,什么是好的”。家长的信念会影响孩子,比如你崇尚善良或金钱至上,都会在与孩子的讨论中传递给他们。因此,阅读不仅是孩子的成长工具,也是家长与孩子共同探索价值观的重要桥梁。
陈苗苗:寒假是语文学习的绝佳机会,家长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帮助孩子补短板、夯实基础,尤其是在阅读方面。与孩子共同阅读并做示范,例如一起批注、写读后感或整本书的阅读分析,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家长也可以适当借助智能工具为孩子示范如何进行批注或写作,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并提升能力。
关于寒假如何规划孩子的阅读计划,我有以下几点建议:家长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帮助孩子充分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帮助孩子提高阅读效率和阅读质量:
1.更新书架:为孩子添置新书,丰富书籍种类,包括文学作品(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心理、财商等)和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等),为孩子打造全面的精神食粮。
2.制定阅读计划:鼓励孩子自主制定阅读计划,家长提供指导,增强孩子的自主性和逻辑思维能力。
3.带着问题阅读:在阅读整本书前,与孩子一起设计问题,如《红星闪耀中国》《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朝花夕拾》等等书籍,孩子很难消化和理解,可以试着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更有效地激发他们思考和理解。
4.深度阅读与输出:引导孩子进行深度阅读,并通过批注、思维导图、海报或读后感等方式输出阅读成果,强化理解和表达能力。
5.写作反哺阅读:通过写作培养“作家脑”,让孩子在写作中理解作者的思路与写作手法,如人物描写、环境描写、结构设计等。写作越多,孩子对阅读理解的掌握越深。
无论是纸质书还是电子媒介,只要方法得当,都可成为孩子的成长助力。家长需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分数,更是他们的理解力、共情力和内心的强大,让每个孩子都需要找到那本属于自己的“人生之书”,让他们在未来的挑战中,更从容、更自信地走向成长的道路。最后,无论是家长和学校都需要明确阅读量的评估方式,避免“量大于质”的问题,让阅读真正成为孩子成长中的内在动力,而不是外在压力。
本篇为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成长晴话》栏目《新课改之下,孩子如何有效阅读》访谈内容的下篇,上篇见:语文新课标改革:孩子9年完成400万字阅读量,可能吗?应该怎么做?关于儿童成长的更多深度讨论,请持续关注腾讯新闻教育频道《成长晴话》栏目。
如想了解更多腾讯新闻知识官晴天妈妈的育儿分享,也欢迎关注她的主页浏览相关内容。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