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晚报记者 刘琦
“你们知道地球生命来自何处?”
“走,到自然博物馆寻‘龙’去!”
“没错,让我们一起去触碰亿万年前的远古世界!”
……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作为亚洲规模最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自2024年1月3日开馆以来持续火爆,已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
“保定市域外游客73.93万人次,占43.49%,已经覆盖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可谓一票难求。”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馆长金海月笑称,不少外地游客专程赶来,真正实现了为“一座博物馆奔赴一座城”。
博物馆热兴起同时,科普与科研也在同频共振。
朱敏院士在博物馆成立院士工作室,将大量珍贵的化石运到保定进行课题研究;徐星院士带领观众直播“云逛馆”,将千百万人的目光聚焦保定……
央地合作,国字头文博机构的科研力量充分滋养保定文化事业;保定市政府对博物馆建设的全力支持,为前沿科技成果“飞入寻常百姓家”创造了条件。随着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正式投用,北京的纾解需求与保定的地缘优势紧密相连、深度交融,共同绘制出一幅蔚为壮观的文化协同发展图景。
“基石共筑”
携手开启建设篇章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由保定市人民政府、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携手共建,是保定与中国科学院共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标志性工程。
建筑由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中国建筑师王澍设计。设计之初,王澍就汲取保定的文化古城养分:步勘古城墙,感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厚度和深度;探访莲池书院、直隶总督署、古莲花池,体会明清文化沉淀下的直隶首府。
大师的作品,需要大匠来完成。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古朴粗犷的石砌墙,就是由800余名来自曲阳的能工巧匠,历时18个月磨砺而出的。
其实,早在30年前的1994年,古脊椎所就在北京创建了中国古动物馆,总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近2000平方米。不过,受场馆容量所限,大量珍贵的标本无法展出。这一情况,让正在努力打造“博物馆之城”“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保定看到了机遇,双方一拍即合,在保定市委市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双方开启了一场高效率的“双向奔赴”。
设计团队的协同合作、文化元素的融合与创新、技术与资源的共享应用,使场馆自2021年动工建设,不到3年便落成开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又一亮眼成果。
2024年1月,在北京的中国古动物馆建设30年的重要节点,位于保定的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投入运营。新馆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7.31万平方米,是一座集研究、收藏、保护、展示、教育及休闲功能于一体,面向世界的具备超链接、超共享、全开放功能的现代化自然科学类博物馆。
“咱们的博物馆投用后,在同行中引起很大影响。国家自然博物馆也有计划建设新馆,已经来我们这里考察五六次了。”金海月称,目前,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的名气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保定一张崭新的“金名片”。
“珍宝汇聚”
合力打造文化盛宴
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设有地球脉动、远古海洋、恐龙帝国、哺乳新生、灭绝之殇等5个主题展厅和两个大型临展厅,5D和飞行两个特效影院,好奇中心和小剧场。
主题展厅的展览以“自然·生命·人”为展览主题,以“演化”为展览主线,从浩瀚宇宙的演化、美丽星球的起源、多样地貌的塑造,带领游客逐步领略自然的奇妙,探访不同生境下栖息的生物又是如何演化而来?
世界唯一的中华猛龙骨架标本,已知时代最早的头尾完整保存的有颌鱼类奇迹秀山鱼,世界上脸最长、个体最大的马埃氏马……2025年1月1日,在中国古动物馆,一群来自北京、天津的小学生正跟着讲解员的步伐,感受远古时代的奥秘,破解关于生命和演化的谜题。
“在这里,不少标本都体现了前沿科研成果,一旦有什么新发现,我们的展览就会及时更新。”在金海月看来,依托专业科研院所,是博物馆最大的优势所在。
在场馆布展、试运营阶段,保定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合作更是紧密无间。
古脊椎所部分标本已转移到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并开始开展相应技术和科研工作。保定创新体制机制和配套政策,从待遇、住房、福利等各方面提供落地保障,同时,积极做好配套,开辟从高铁站至博物馆的公交专线,努力让外地游客有更好的体验。
每一寸砖石、每一件展品,都默默诉说着三地在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携手共进道路上的动人故事,见证着从蓝图擘画到落地生根,从理念相融到硕果累累的伟大征程。
“协同共进”
运营中绽放文化活力
文化协同发展带来的优势不仅仅体现在展陈上。
在科普教育方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研究所与保定共同开发了一系列丰富多彩、深入浅出的科普课程和活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受众设计多样化的教育方案。
“我在保定修化石”研学活动,小朋友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了解化石修复方法,还能亲自动手体验。“悦读沙龙”活动,请来经典科普著作的作者或译者,与观众交流分享。“恐龙的守夜人”吸引着全国游客来保定体验博物馆奇妙夜。
正是这些活动的专业“含金量”,吸引着京津冀乃至全国的参观者。
数据统计,2024年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接待游客170余万人次,其中保定市域外游客73.93万人次,占43.49%,京津游客8.72万人次,占5.13%。
恰如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原所长邓涛所言,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是一座展示进化的博物馆,万千生物的进化在馆里可以得到直观深刻的认识。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也是一座“进化”的博物馆,它将在专业人员和游客观众的共同促进下不断升华。
目前,保定正推动旅游规划、交通、公共服务、市场营销、质监执法等9个一体化发展,并通过在文化演艺“联姻”、公共服务“联享”、产业发展“联手”、宣传推介“联动”、市场秩序“联管”等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和更大动能。
让人民群众共享城市建设发展丰硕成果,是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承担京津冀公共服务功能的具体体现。它承载着京津冀这片广袤土地上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光荣与梦想,吸引着我们走进其中,探寻那些隐藏在历史与现实交织背后的协同奋进之美。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中国古动物馆(保定自然博物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之际落成开放,成为保定建设现代化品质生活之城和“博物馆之城”,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标志性工程。而今,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各方努力和配套完善,这座有高度、有厚度、有温度的博物馆,未来更加可期!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刘琦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