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扬大博士“十年磨一剑”

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10篇SCI论文(含3篇顶级期刊),接连斩获研究生校长特别奖学金、国家奖学金、研究生特等学业奖学金、研究生一等学业奖学金……实现研究生奖学金的“大满贯”。

他就是扬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的2021级博士研究生张光勋。10年求学,他本科、硕士、博士都选择了扬州大学,被评选为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021年下载量前十的论文作者,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论文累计被引用4000余次。

图片

张光勋。受访者供图

导师让他看到科技报国的“那束光”

“不知不觉,今年是我在扬大求学的第十年了。”张光勋回忆道,2014年9月,他怀揣着热情和信心,从天津来到扬州,踏上崭新的追梦之旅。“刚入学时,周围的同学都很刻苦,班级里的学霸很多,我的成绩并不突出。”张光勋加倍努力,主动请教,成绩逐步提升。

“‘物理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课程,对后续的科研工作有很大的帮助。”这是张光勋给学弟学妹分享经验时常说的一句话。

第一次见到导师庞欢教授是大二时,在老化馆楼前。当时,庞老师正在给同学们介绍自己的研究领域,言谈举止间展现的热情和抱负,让张光勋第一次看到了科技报国的“那束光”。2015年11月,张光勋决定追随这束“光”。作为一名本科生,他正式申请进入庞老师课题组,并开启了自己的科研之路。

科研“小白”在导师的鼓励下,开始每天坚持阅读英文文献。张光勋回忆,自己“逼迫”自己静下心来,逐词逐句地翻译,遇到看不懂的专业词汇,就去查阅。“在阅读了三四百篇文献后,老师鼓励我把学习到的知识总结整理出来。”就这样,他开始了第一篇SCI论文的撰写。在本科阶段,张光勋顺利发表了SCI二区论文1篇,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项,并以第二作者身份参与英文专著《SpringerBriefs in Materials》的撰写,主持江苏省本科生科创项目1项。

被国际期刊评为下载量前十的论文作者

进入研究生阶段,得益于学院和学校的发展,张光勋得到了更多学术方面的锻炼。导师庞欢给他的第一个研究课题是关于普鲁士蓝类似物的刻蚀研究。刚开始,课题进展一度缓慢,预期效果不升反降,给张光勋不小的压力。

“多与老师主动交流沟通,收获的远不只是知识,还有灵感!”张光勋说,“当时,庞老师说,如果传统酸和碱的刻蚀并不能提高材料的性能,为什么不试试直接用纯水进行高温下的刻蚀反应。这让我醍醐灌顶……”终于,在导师的不断鼓励下,他取得了阶段性的突破,还被评选为国际期刊《Advanced Materials》2021年下载量前十的论文作者,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项,论文累计被引用4000余次。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

张光勋的成长更加体现在科研过程对心态和思维模式的磨砺。

2021年,他选择继续读博,进一步深入开展普鲁士蓝/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究竟是尽快发表研究论文,还是继续深挖材料的合成机理和反应规律?”他面临着选择。在和导师进行充分讨论后,张光勋决定继续深入研究该化学反应的内在机制。这个实验体系一做就是3年。在此期间,周围的同学已经陆陆续续发了很多文章,而他的研究还在不断地扩展深入。

“自己也会焦虑能否顺利毕业,但是科研急不得,要想做出顶尖的研究成果,就得沉下心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4年这一年,他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Angewandte Chemie-International Edition》国际顶级期刊上连发3篇论文,获得2024年度校园“科技先锋”、2024年扬州大学“十佳研究生学术创新之星”等荣誉,真的是“十年磨一剑”。

“我的收获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离不开课题组老师和同学的宝贵建议和帮助!”张光勋感慨道,“在实验失败、论文被拒等挫折面前,我们不能轻易放弃,要坚持不懈地努力,要敢于质疑传统观念,勇于尝试新的方法和思路,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取得突破。”

十年光阴,张光勋一趟一趟地往返于宿舍和实验室,一遍一遍地重复实验数据,从初出茅庐的“小白”,已然成长为勇于挑战、奋进前行的“练家子”。十年光景,新化馆楼前的“奋进石”见证了一名青年学子的蜕变。

通讯员 叶晓枫 记者 乔云

编辑:丁莹

【来源:扬州日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