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J:超170万人研究揭示,乳腺密度越大,乳腺癌风险越大

全文1968字,阅读约需6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英国医学杂志》发表研究显示,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02研究纳入了超过170万女性参与者的纵向评估,发现五种乳腺密度的变化轨迹与乳腺癌风险存在关联性。

03轨迹1的参与者始终为乳腺脂肪组织,轨迹5的参与者乳腺密度持续增加,其他轨迹的参与者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而改变。

04与轨迹1相比,轨迹2、轨迹3、轨迹4和轨迹5的女性参与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60%、86%、149%和207%。

05尽管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但这项研究为预测乳腺癌风险提供了新的依据。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乳腺癌是威胁全球健康的恶性肿瘤之一。乳腺X线是筛查乳腺癌的重要方式,在乳腺X线影像中,乳腺腺体组织在乳腺整体投影中所占的比例(即乳腺密度),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乳腺中纤维腺体组织和脂肪组织的构成。既往研究发现,乳腺密度是乳腺癌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临床研究可以直接用百分比来表示乳腺密度(如Wolfe标准),也可以用不同截点划分不同密度组,如美国影像学会的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标准等。但考虑到BI-RADS的分类可能受到不同放射科医师主观评估的影响,以及乳腺密度会随着个体年龄增长和时间变化而改变,因此了解乳腺密度的纵向变化情况与乳腺癌风险的关联,可能是更为合理的模式。

近日,《英国医学杂志》(The BMJ)发表一项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乳腺密度增加或持续增加的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也增加。这意味着对于大多数女性而言,首次乳腺X线测量的乳腺密度值,对于预估后续罹患乳腺癌风险具有重要价值。文章表示,临床上在预测罹患乳腺癌风险时,除了参考单一测量值外,还应综合考虑到乳腺密度的变化轨迹,并将其纳入风险评估模型。

图片截图来源:The BMJ

本次回顾性队列研究数据来源于韩国国家乳腺癌筛查数据库。纳入该数据库的40岁以上女性,每2年进行一次乳房X线检查以筛查乳腺癌。研究人员将2009~2010年接受检查的女性视为基线队列,并依次类推出2次筛查队列(2011~2012年)、3次筛查队列(2013~2014)、4次筛查队列(2015~2016年)。

中位随访5.9年,最终有174万接受了4次筛查女性被纳入分析,其中1.9万女性罹患乳腺癌(56%参与者首次筛查时为致密乳腺,即BI-RADS乳腺密度类型3/4),172万女性未罹患乳腺癌(41%首次筛查时为致密乳腺)。

BI-RADS标准分类可分为4个类别:第1类:几乎完全是脂肪组织(实质<25%);第2类:乳腺纤维腺体散在分布(实质25%~50%);第3类:乳腺纤维腺体致密且分布不均匀(实质51%~75%);第4类:乳腺纤维腺体极致密(实质>75%)

5种乳腺密度变化轨迹



研究人员最终确认了5种乳腺密度的变化轨迹,下图是根据BI-RADS标准进行的分类:
  • 轨迹1(蓝色):持续性低乳腺密度(BI-RADS 1~2类),占比16.3%;
  • 轨迹2(黄色):基线时以脂肪组织为主(BI-RADS 1~2类),但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而增加,占比13.9%;
  • 轨迹3(红色):基线时BI-RADS 2~3类,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而降低,占比22.1%;
  • 轨迹4(紫色):基线时BI-RADS 2~3类,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持续稳定,占比30.6%;
  • 轨迹5(橙色):随着时间的推移,乳腺密度持续增加(BI-RADS 3~4类),占比17.1%。

图片4个筛查周期内的5种乳腺密度变化轨迹,其中实线表示实际测量值,虚线表示预估值(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研究人员对5种乳腺密度变化轨迹的参与者特征进行分析,发现轨迹1参与者(始终为乳腺脂肪组织,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平均年龄最高(68.9岁),其中年龄≥60岁女性比例高达89.3%、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比例最低(1.5%)、初潮年龄早(<15岁)女性比例最低(10.7%)、绝经后女性比例最低(48.9%)。与之相反的是轨迹5的参与者BI-RADS分类3~4,乳腺密度持续增加),其平均年龄最低(53.6岁)、一级亲属中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比例最高(3.4%)、初潮年龄早的女性比例最高(30.6%)、绝经后女性比例最高(85.7%)。

乳腺密度轨迹与乳腺癌风险存在关联性



相比于轨迹1的参与者,其他轨迹的参与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轨迹2、轨迹3、轨迹4和轨迹5参与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60%(aHR=1.60,95%CI:1.49~1.72)、86%(aHR=1.86,95%CI:1.74~1.98)、149%(aHR=2.49,95%CI:2.33~2.65)和207%(aHR=3.07,95%CI:2.87~3.82)。

研究人员以乳腺癌类型、参与者年龄、更年期状态和体重指数等进行亚组分析,发现这些亚组的不同乳腺密度轨迹参与者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均表现出相似趋势。

文章表示,5个轨迹参与者的已知风险因素分布并不相同,乳腺癌风险增加的轨迹组中,其已知的风险因素数量均高于风险最低的轨迹1参与者。随着轨迹2~5参与者罹患乳腺癌风险因素数量的增加,参与者中有乳腺癌家族史、未生育女性、初潮年龄较小、从未母乳喂养、曾经吸烟和当前饮酒的女性比例也在增加。

尽管轨迹2和轨迹3参与者的风险因素分布存在差异,但其相比于轨迹1参与者风险比增加是类似的。这与此前一项研究结果类似,该研究发现,BI-RADS分类从1变化为2的参与者5年罹患乳腺癌风险,与BI-RADS分类从2变化为1的参与者相当。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即一定时期内最大乳腺密度或与罹患乳腺癌风险相关。当然,这还需要对已知风险因素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明确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之间的关系。

小结



总之,这项纳入超过170万女性参与者的纵向评估乳腺密度与乳腺癌风险的研究结果显示,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风险与乳腺密度变化轨迹息息相关,且随着乳腺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相比于轨迹1(始终为乳腺脂肪组织,乳腺密度随时间推移略有降低),轨迹2(BI-RADS分类从1升至2)和轨迹3(BI-RADS分类为2,且随时间推移而降低)的女性参与者罹患乳腺癌风险相似,与绝经状态或体重指数变化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