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系列探测器的“定海神针”丨叶培建

图片

今天,是“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六周年。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六号”,每个型号的研制都有叶培建院士的身影。


图片

叶培建院士获“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

来源 | 新华社


1980年叶培建留学瑞士时,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部看到了代表美国科技水平的月球岩石展品,而同期参展的中国作品,是景泰蓝花瓶。这件来自月球的展品像一粒种子,在叶培建心中种下了“上九天揽月”的梦想。


2004年我国探月工程批准立项,年近60岁的叶培建担任“嫦娥一号”卫星总设计师兼总指挥。“飞月亮现在看起来小菜一碟,第一次飞怎么飞,飞什么轨道?当时几个老先生隔三岔五把我叫到办公室去,问你怎么知道你到了月亮了?凭什么说你到了月亮了?你到月亮怎么刹车?你提前刹车到不了月亮怎么办、过了月亮又怎么办?”叶培建曾在采访中说。


当时面临技术封锁和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叶培建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科研团队,攻克一系列技术难题,用短短3年时间完成了“嫦娥一号”卫星的研制。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图片

2007年,叶培建在“嫦娥一号”工作流程表上

标注工作进展

来源 | 央视新闻


到“嫦娥四号”任务时,很多人认为应该像“嫦娥三号”一样在月球正面着陆,因为这样有把握、更安全。但叶培建力排众议,坚持要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背面着陆:“我坚持落到背面,我们是能去的,我们应该挑战这个世界上的第一次,我们应该想办法去超越。”


“嫦娥四号”器箭分离不久,有一个不该打开的阀门打开了,飞行器燃料源源不断地外泄。紧急时刻,叶培建沉着冷静地带领团队成员迅速补救,顺利将阀门关上。


由于飞行器携带的燃料都是经过精密计算的,燃料丢失可能导致飞行器飞不到月球,或者能飞到月球但无法落下。叶培建和成员又开始重新设计飞行程序,对剩余的燃料精打细算。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创造了世界第一。


图片

嫦娥四号落月后,叶培建(左一)站在时任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张熇身后

来源 |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