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点生活|年·2025,给生活提个醒

潮新闻客户端 葳蕤陈风

图片

新年伊始,聊聊生活。生活离不开油盐酱醋,生活中也有大学问;生活的每一天积累,差不离就是人生。

人们对于“灵隐寺挂了一幅1700年的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各抒己见。这一网络热度不减的话题,生发了我探究的心。

元旦,新年第一天,我来到了灵隐寺。其实,冲着一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生好时节”,我每年会不止一次地去灵隐寺包括周边的永福寺、韬光寺、飞来峰、安缦法云等走走看看。我不是信徒,但我喜欢寺庙古老的建筑、环境、历史以及蕴含的哲学意味。总感觉,每去一次,都会有不同的心灵启迪。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有一个习惯,每到一地,无论是去过的还是没去过的,都会以摄影爱好者的视角去搜寻人们常常忽略的东西。于是,我将信将疑地忍不住问多年在灵隐寺做义工的朋友,他笃定地告诉我,有这幅对联,出自弘一法师之手,挂在十方苑里。

十方苑,灵隐寺内一家素面馆,用餐时间门口常排着队伍,听说星云大师生前来杭州时曾在这里用斋,我还真没进去过。

图片

灵隐寺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至今已有近1700年的历史。它背依北高峰,面朝飞来峰,在两峰挟峙的悠长山谷里,引泓西来的冷泉溪发出的潺潺声,灵动得让人神怡心旷;林木葱郁,云烟缭绕,构成了一幅古朴苍劲的天然画卷。

图片

图片


这里,不仅风景独好,还有厚重的人文积淀。不说历史沿革,仅说天王殿一二事,就足以令人兴致勃发。你看,大殿重檐下悬挂的两块别具一格的榜书体匾额:“灵鹫飞来”由佛教居士、书法家黄元秀(1884—1964年,杭州人,早年留学日本,辛亥革命前回国,主持同盟会杭州分部)题写,极具艺术魅力;“云林禅寺”则由康熙皇帝所书,其间曾演绎出有趣的知识点和不同版本的传说。

图片

天王殿背对山门的佛龛里,供奉着护法神韦驮,惊叹如此高大的佛像竟由整块香樟木雕造而成,已成为南宋留存至今的珍贵文物;神奇的是经历了无数次大火、战火、动乱,许多石雕、铜雕、泥塑都生存不下来,它却依然完好无损。

图片

古寺历经千年的沧桑,底蕴深厚,庄重神秘,声名远扬,雄冠东南。景区内穿过春淙亭的照壁,赫然题有“东南第一山”,凸显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与影响力。

图片

名寺名联,向来盛传不衰。社交媒体之所以津津乐道于这幅对联,是因为它契合了日常人们的心理需求。这不仅是一句格言,一种简约的生活态度,更是一门生活哲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我有一位相处几十年的同事,工作认真负责,上下关系不错,思想政治方面也是一位信仰坚定的老党员。临退休前仁兄告诉我,他一生因为左顾右盼、总认为更好的结果在后头而在个人一些重要事项上错失了最佳选择时机,到头来身边资历差不多或浅一些的同事在职务晋升、住房安排上都领先了他,似乎有一种“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失落感。

无独有偶,这般现象在年轻人的婚恋观中尤为突出。他们在择偶交友时,将自己各方面的条件往“顶格”靠,总是过高地估量自己,认为对方配不上,左挑右拣,嫌这嫌那,常常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忽视了年轻是人生最大的资本,结果错失了婚恋黄金期,成为父母亲友牵挂的“老大难”。

图片

就这般的走着想着,进了十方苑,一眼见到了正对大门的这幅对联,看书法落款为灵隐寺现任方丈光泉法师。

“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我细细品味着、领悟着……其中的“半称心”堪为点睛,它是要劝诫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过度追求完美,而应适可而止,学会知足常乐。

图片

图片

图片

至于是否出自弘一法师之手,有待于进一步考证。我曾花过不少时间与精力研究李叔同,一个在近现代史上有着深远影响的奇才,最终以弘一法师的身份圆寂。他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被誉为“半世繁华,半世僧”,给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启示和思考。

弘一法师在短短62年的生命旅程中,可谓功成名就。他集诗、书、印、画、戏剧、音乐、文学于一身,后半生更是潜心向佛,遂成一代高僧。他在圆寂前留下的那篇著名诗偈:“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如同一幅深邃而藏有密码的生活长卷,不仅凝结了他一生的领悟,也从哲理思辨角度言简意赅地诠释了人们追求完美的因果缘由,道出了人生之真谛。

图片

灵隐寺里的猫也这般的有禅意

他与人交际,止在一个“淡”字。朋友中有鲁迅、林语堂、夏丏尊、丰子恺等,无不对其尊崇有加。张爱玲这样说过:“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执象”一语出自老子《道德经》,整段话的译文意思是:哪里有“道”,天下的人便会向往哪里。“道”好比音乐和美食,使路过的人为此停下脚步,而要说出何为“道”,它既看不见、听不到,也尝不出味道,但其作用却是不可穷尽的。

弘一法师的“执象而求,咫尺千里”,大致可理解为:凡人对大道,对生命真相,对一切未知想象成过于完美称心,从而执迷渴求。但往往,世人越是执迷,越是深陷于表象之下,越是偏离所求,导致原本咫尺之隔,反成千里之遥。

图片

图片

写到这里,分享一则小故事:有人走进寺院请教禅师:何谓修行?禅师答:饥时吃饭,困来即眠。又问:饿了吃饭,困了睡觉,天下人不都是这样的吗?禅师摇摇头说:不同。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只在纠结;睡觉时不愿睡觉,还在权衡。

《十方广佛华严经》有言: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想,说的便是这般道理了。所以说,学会放下,是一种生活大智慧。

图片

图片

图片

“问余何适,廓尔忘言”,体现了大师晚年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这种“忘言”状态,是他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深刻领悟,也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生动印证。这也正如陶渊明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苏轼的“笑时犹带岭梅香,此心安处是吾乡”,一脉相承的情怀,自古亦然也。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一幅春意盎然,明月高悬,宁静以致远的巨大画面显现在眼前……彼时的弘一法师仿佛望着窗外,对天地说:以后谁要是想起我,只须抬头看看春天盛开在枝头的繁花,再看看挂在苍穹的那一轮明月就可以了。我将无我,且处处都是我。山高水长,日月可鉴,澄明透彻,臻于至境。也许,这就是生命的回归。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万事只求半称心”,不是苟且玩世,而是实事求是;不是无奈消极,而是豁达智慧。人生的路上,固守淡泊,不为尘世间各种搅扰、牵绊、烦恼所左右,使自己的人生知足常乐、拿捏好分寸而不断得以升华。

图片

图片

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百年苦乐半相参;岁月清浅,一半烟火,一半清欢;人生何不做棵树,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半”的学问无处不在,它是绘画中的留白,是花开半时的娇羞妖娆,是小别胜新婚,无声处听惊雷!

朋友,在新的一年里,但愿诸事只求“半称心”,给生活回旋空间,给自己一片新天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25年1月1日草于西子湖四季酒店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