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菅。
菅,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于山坡草地。秆高可达3米,叶细长,秆、叶、根都比较坚韧,可做药用,还可作绳索、席子、草帽、炊帚、刷子、造纸原料等。初生的苗,也可作食蔬。
菅草,以修长、坚韧的姿态立于世间,素净、实用之中,难掩夺目光彩。
以菅为姓,天生美好,福泽绵长。
诗之菅茅
菅,丰盈清雅、坚韧独特。
安静的时候,菅静静地立在那里,享受雨露雾霭的滋润,接受日月星辰的馈赠。简洁明快的姿态里,透着格外的雅致和韵味。
灵动的时候,菅迎着风儿飘扬,片片长叶,画出优美的弧线。自然古朴的模样中,呈现出宛如油画一般的美丽质感。独处时,菅可以一株植物活成一支队伍,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迎来四季,笑看八方。和其他植物在一起时,菅又格外低调,始终爱惜着自己的羽毛,守护着内心的圣洁和安宁,爱护自身的洁净与康平,不被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
古人是懂得菅的。
他们看到了菅的功用。如三国吴学者陆玑在《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所云:“菅似茅而滑泽,无毛,根下(当作上)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韧宜为索,沤乃尤善矣。其未沤者为野菅,入药与茅功等。”
他们看到了菅的独美。在心情寂寥的时候,用她来衬托心情,“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远,俾我独兮。英英白云,露彼菅茅。”芬芳菅草开白花,白茅束好送给他;如今这人去远方,使我孤独守空房;浓浓云雾空中飘,沾湿菅草和丝茅。
他们更看到了菅的无限前景。这前景里,映照出大自然的美丽和丰饶,展示了难得的广阔和辽远,有时,含着深沉的思绪,“菅茅丰草皆沾润”;有时,藏着高隐的情怀,“苍菅径里,紫葳枝上,数点幽花垂露”。
所以,菅的优秀和全面,特别令古人热爱并疼惜。他们知道,菅所有的获得,都是通过丰富和完善内在而拥有的。充盈的内心,勤勉的行为,是她蓬勃向上的力量。
于是,古人很早就把一块菅草盈盈的地方称为菅地,也称菅邑(约为现山东单县金乡、成武两乡交界处)。菅,也由此很早就有属于自己的繁茂家园。在菅地,菅与人们相亲相爱。人们热爱并合理地使用菅:食用菅的根,补中益气、主治劳伤虚羸、除瘀血、通血脉、消水肿、解酒毒;食用菅的苗,治消渴、治疮疖;将菅的花煎煮成菅花水,止血止痛。更令菅生出温暖特性的,要数菅可以用来编织菅席和菅帽的用途。这是古人最爱做的事情。看着菅灵巧地跳动在自己手中,变成坐卧两便的菅席和遮风挡雨的菅帽,是多么有成就感、多么有深情厚谊呀。借一款菅席,戴一顶菅帽,于亲密无间中,感受着菅与生俱来的妥帖安然,拥有长久而平实日子里的菅之陪伴,是多么合乎心意。陪伴,确实是“最长情的告白”。
这么天然美好,这么舒适纯粹,菅自然而然地被古人用作姓氏。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位大夫得到菅地这块封地,这位大夫在这里食采并建立了自己的家族。后来,宋国与鲁国发生战争,周桓王七年(鲁隐公姬息姑十年,公元前713年),鲁军侵入宋国境内并在菅邑击败宋军,随后菅邑为鲁国吞占。宋国失去菅邑后,那位宋国大夫仍然记挂着自己的食邑菅地,特以自己的食邑名称为姓氏,称为菅氏,后裔子孙皆世代相传。此菅氏属于以封邑名称为姓氏,史称菅氏正宗。
菅与菅姓,便自然而温暖地相依而生,相伴而长,行踪遍及天下。
明代董其昌《青山倚艇图》轴,题“婉娈虽然得佳伴,疑黂(fén)犹欲辨茅菅”之句
草之解忧
菅之于菅姓的功劳,还有更广阔的层次。
菅姓还有一个来源,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据传,春秋时期,有一支达官贵族得罪了当朝,为避免满门遭诛的厄运,举族迁逃。当追兵临近、全族人深感绝望之时,一个族人发现一片菅地,那里菅草茂密高深。全族人便狂奔进入菅丛,藏身其中,终于得以逃生。从那以后,全族人无比敬重和感恩菅,尊菅为神。他们在这片菅地附近定居下来,并改姓为“菅”,称菅氏,世代流传下来。这一支改为菅姓的贵族,也被世人称为“菅草一族”。
由是,菅成为侠肝义胆的救助者、守护者,更被视为助人于穷途的吉祥草。
菅草一族在后来的日子里相对安定下来。他们放下贵族身段,过着平民的生活。山间的野菜,成为他们的食蔬,菅的初生苗即为其中之一。他们还学着用菅的秆、叶、根编织成绳索、席子、草帽,制作成炊帚、刷子等,用于家用或换些银两维持生计。在这一族人中,慢慢涌现出很多手艺高超的编织者。编织菅制品,也为他们世代所沿袭。
菅姓与菅,便借着编织,有了相互依恋的情怀,令人深深感动。
《说文解字》认为菅就是茅草,“茅,菅也”,但《通雅》认为“菅大于茅,叶似茭草,花白,穗斾斾然”。菅的功用是用来编织,如做鞋,早在《仪礼》中就记载有“菅屦(jù)”之称。当然,提起草鞋,自然就会联想起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的早年经历。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屦为业,生活艰苦。慢慢发达起来后,刘备仍然喜欢编织。三国时期曹魏国郎中、史学家鱼豢在《魏略》中记载:“备性好结毦,时适有人以髦牛尾与备者,备因手自结之。亮乃进曰:‘明将军当复有远志,但结毦而已邪!’备知亮非常人也,乃投毦而答曰:‘是何言与!我聊以忘忧耳。’”
结毦的意思是用羽毛编织饰物。刘备喜好结毦,某天有人给了他髦牛尾,他顺手就结起来。被诸葛亮质疑是否有远大志向时,刘备就说是拿来忘忧而已。后来,这个故事用作借做小事以韬晦忘忧之典。当然,也可以这样想,无论前方的目标多远大,刘备是真的不曾忘记自己的初心。
有关刘备的编织,还出现在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43回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鲁子敬力排众议。”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质疑,说刘备“只是织席贩屦之夫耳,何足与曹操抗衡哉?”诸葛亮回答:“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编织,本来就是非常美好的事情。毦又有“草花”之意。菅草一族,对菅的编织,也是有聊以解忧的成分的。编织,是他们在艰难岁月里的慰藉,也是他们在富贵岁月里对菅的感激表达。这才是真正的不忘初心。
菅,由此成为品德高尚的代表植物,其生出的一种高贵并恒久的温暖,照拂着每一个春光明媚或寒气袭人的日子,都令人倍感踏实。
乡之福泽
菅之的品性,也被菅姓者拥有并承袭。
菅姓中,杰出的人较多,例如宋国大夫那支菅氏的后裔菅禹和菅崇嗣,菅禹是汉朝时期的官员,以出色的治理能力和忠诚的服务状态而闻名于世;菅崇嗣是唐朝时期的将军,为唐朝的疆土防御做出了贡献。
明朝时期的山西河曲人菅廷爵是以德服人、以德助人的代表之一。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知县曹春晓纂修《河曲县志》时,将菅廷爵列入“明·耆德”章节之中,对其采拾声绩、明扬景行:“少事章句,通大义。已乃弃书力农,终身无疾言遽色。与人和易,未尝纤讼也。年七十,邑令高公甚敬礼之,延置耆宾。有阎尚诲,其谦德与廷爵,同为胡令所重,后其子盛德保定判,河城被破,而诲家获全。邑以为积善之报。”
这段话的意思是,菅廷爵德高望重于一时,年少之时精读、析解儒家经典、句读,通达大义、明白事理。后来放弃读书而从事耕种,与人交往向来温和平易,不会厉声、怒色,更未曾与人因为琐事而争执不休。菅廷爵七十岁时,县令高公对他非常敬重,给予礼遇,使他成为耆宾,为他举行乡饮酒礼。
“耆宾”者为六十岁以上德高望重的老人。在清代,“耆宾”名号的加冕手续非常严格、郑重,须由官方正式确认。按照清制,各省州县儒学每年会遴访一些年高德重勋之士绅,拜为大宾、介宾或众宾。所举宾介先由在籍儒学颁发资格执照,经县、州、省府三级举荐,然后上报总督、巡抚核定,最后明确该姓名和籍贯报礼部备案,注册后方称“乡饮耆宾”。
据载,“耆宾”的荣誉职衔可达知州知府,其社会地位也高于花钱捐官且闲赋在家的同职衔之人。“乡饮耆宾”享有参加由地方官吏主持的“乡饮酒礼”的礼遇。这种酒礼是一种尊老敬老的宴乐活动,一般在每年正月某日和十月某日举行。宴会当天,各路耆宾在儒学讲堂依次坐好,主持官吏大唱赞歌,并依次饮酒,然后互相礼拜。官方以这种独特的仪式达到教化民众“为臣尽忠,为子尽孝,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内睦宗族,外和乡里”的目的。
在当时,人们都把能荣膺“乡饮耆宾”作为一种巨大荣耀。“乡饮耆宾”虽然不是地方官员,但在乡里、族里名望颇高,他们可以帮助官府推行地方教化礼仪,实行“家长式”的管理。这种方式将情感、道德与法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能够宣传法律精神,弘扬礼遇贤能、友善互助的社会风气,起到凝聚人心、稳定秩序的作用。
菅廷爵就是这样,以品德和言行影响乡里。当时有一位阎姓之人学而有成,其谦和德行与菅廷爵一样,同样为时任县令之胡人所尊重,后来他的儿子因品德高尚被荐举担任保定中枢官兼地方官,某次战争城破失地,但阎姓家人获得保全。同乡的人都认为这是平时修身积善所获得的福报。
菅廷爵的品性可以与菅草的天性作比,闪耀着一样的光芒,传递着可贵的幸运。
菅与菅姓,福泽延绵。(责编:沈沣)
来源:北京晚报·五色土
作者: 管弦